《菜根譚》第01卷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 居官愛民立業重德》翻譯白話文

第一卷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 居官愛民立業重德

【原文】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重德,為眼前花。

【譯文】
讀書不去研究古聖先賢的思想精義,只能成為一個寫字匠;做官如果不愛護人民,只知受祿,就如一個穿著官服的強盜。只知研究學問卻不注重身體力行,那就像一個不懂佛理只會唸經的和尚;事業成功後卻不想為後人積一些陰德,那就像一朵艷麗卻很快凋謝的曇花。

【解說】
讀書治學,為官做事,根本一點就是要名實相符,不能徒具表面形式,而不追究實際功效。書可讀,但目的是要把薄書讀厚,厚書讀薄,出入其中,真正理解隱藏在書中的精髓。做學問就是為了和實踐相輔相成,要把知識讀活,應用於生活中,為社會造福。而做官若不愛民,就如索取「萬民傘」的舊時地方官員,徒有其虛名,在老百姓眼裡不過是衣冠楚楚的強盜。

【例解】
知百姓疾苦 得人民擁護
1928年的某一天,毛澤東率領紅軍進了遂川城。由於受到國民黨謠言的欺騙,城裡的人差不多跑光了。紅軍戰士挨門查看,發現在一條小街上住著一個老頭,因腿上有傷來不及走,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著,已經兩頓沒有吃飯了。毛澤東聽說後來到老頭家,輕輕地走到床邊,親切地問道:「老表,你好哇!」老頭看到床前站著一個人,身後跟著幾個背槍的兵,驚恐地問道:「你們是什麼人?」為了解除老人的疑慮,毛澤東一邊察看老人的腿傷,一邊說:「大伯,我們是工農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他發現老人的傷口腫得十分厲害,便讓一個戰士去尋來一撮鹽,泡水給老頭洗傷口,並讓一個戰士留下一袋米,為老頭熬粥,老頭十分感動,把滿腹的話向毛澤東傾訴出來,並表示要把藏在山上的兒子、媳婦和鄉親們找回來,支援紅軍打敵人。
毛澤東多次說過,共產黨人要時時關心人民疾苦,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他每到一地,無論多忙,總要抽空到群眾中去,幫助群眾解決困難。
1944年在延安時,他聽說延安侯家溝的兩個小村子婦女不能生孩子,立即指示當地幹部請中央醫院去幫助解決問題。地方幹部擔心這種小事中央醫院不幹,毛澤東親自給中央醫院下達了命令,要求他們到侯家溝化驗水質。中央醫院派人化驗了水質,並指導群眾進行了處理。一年以後,侯家溝便傳出了嬰兒的啼哭聲。
毛澤東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疾苦,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也正是如此,他才永遠受到人民的敬仰!

為官五十年 人愛如父母
自古以來,人們將勤勞視為是一種美德。士大夫為官,以勤政自勉而不敢逸豫者,皆被稱為名臣。北宋時期的韓琦,就是一位著名的勤於政事的歷史人物。
韓琦,字稚圭,河南安陽人。少年舉進士,以第二名中第。歷任數職後,被擢為樞密副使,與范仲淹、富弼等人,共同倡行「慶歷新政」。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召為樞密使。三年,升任宰相。英宗時,繼續執政。宋神宗即位後,辭去相位,以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後來移判大名府。
當時,大名府是北宋的陪都,又稱為「北京」。當地人口眾多,主、客戶共十四萬有餘,約七八十萬人,在北宋四京當中,僅次於東京開封府,而位居第二。因此,大名府的政務也就極為繁劇。尤其是有關民事糾紛、獄訟的牒訴文書,比一般府郡多出數倍。韓琦坐鎮大名府時,已經年過六十。但對府中政務,無論事體大小,全都親自審理。有時雖因患病而難以升堂視事,也要令屬吏將公事送至住所,在臥室內聽決。周圍的人怕他操勞過度,有人勸他不必過於認真,可以疏略一點,將某些政務委託佐屬處理,以安心養病。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韓琦總是回答說,刑獄訴訟往往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奪,至此一言而決,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盡」。堅持帶病視事,不肯稍有懈怠。
韓琦這種鞠躬盡瘁的精神,多次得到朝廷的褒獎,宋神宗也幾度御賜湯藥,加以撫問。史書所載《撫問判大名府韓琦兼賜詔書湯藥口宣》所說:「顧藩事之多勤,緬念忠勞,特申蜷撫。」就是其中一例。
他鎮守大名府數年,深得民心,當地百姓為他立生祠,歲時拜掃,為他祈福。後來,韓琦又移判相州,也深受當地民眾愛戴。史書載:「人愛之如父母,有斗訟,傳相勸止,曰:『勿擾吾侍中也。』」
韓琦自弱冠入仕。一生為官近五十年。曾歷三朝宰相,兩為顧命大臣,處於危疑之際,而能知無不為。有人告誡他說:「公所為誠善,萬一蹉跌,豈惟身不自保,恐家無處所。」韓琦回答說:「是何言也。人臣盡力事君,死生以之。至於成敗,天也,豈可擾憂其不濟,遂輟不為哉。」令聞者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