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1卷 《處世要方圓自在 待人要寬嚴得宜》譯文

第一卷 處世要方圓自在 待人要寬嚴得宜

【原文】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譯文】
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時,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當政治黑暗天下紛亂時,待人接物應圓滑老練;當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時期,待人接物就應剛直與圓滑並用。對待善良的君子要寬厚,對待邪惡的小人要嚴厲,對待一般平民大眾應寬嚴互用。

【解說】
圓融,本義是指事物的循環往復運動。
養生者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這裡主要是指社會環境,應該周旋於其間,以理性的頭腦,去解決問題,來保全生命。養生者遭遇不同的事情,要採取合理的辦法,而不是憑著主觀的情緒去與事情相牴觸,以致給自己造成了危害。也就是說,我們要善於創造條件,能使自己身處其間而左右逢源,能夠把各種事情的矛盾都化解,能夠將事物融會貫通……掃清一切阻礙或破壞健康的因素,把自身生命投入到事物的運動中去。但是,一個人善於處理事情,需要冷靜的理智去判斷和分析事物出現的新情況;而這種冷靜的智慧,即是「方智」。
只有把「圓融方智」的道理作具體的運用,才能確保生命健康。就是說,以「方智」為行動指南,以「圓融」為具體行動。

【例解】
聽之於無聲,視之於無形
齊桓公同相國大夫管仲策劃攻打莒國,兩人謀定秘而不宣,然而不出幾天消息不脛而走,已經在國內傳開了。齊桓公奇怪地問管仲:「我與仲父商量的攻莒計劃,尚未付之實施已經傳遍了,這是什麼緣故?」
管仲說:「我想這大概是國內的睿智能人所為。」
桓公沉思一會兒以後,猛然想起一個人,他對管仲說:「日前有個服役的民夫,手裡拿著翻土鋤地的工具,站在下面看著你我,會不會是他傳揚出去的?」
於是桓公命令此人即刻來宮服役,並不准他找別人替代。隔不多久,那個叫作東郭牙的民夫來了。管仲打量一番後對桓公說:「無疑,準是他。」
桓公派孔賓侍衛領上庭以禮相見。管仲問他:「攻打莒國的消息是你傳揚的嗎?」「是的。」東郭牙答道。管仲又問:「我同主公從來沒有攻打莒國的事,你憑什麼要說齊砍伐莒呢?」東郭牙答道:「我聽說有這樣的一句話,君子善於謀略策劃,小人善於揣摩度測。我是私下觀察相國的臉色、舉止而作的猜測。」「我沒有明言攻莒,你怎麼猜測到攻莒呢?」東郭牙說:「君子遇事必顯露三種神色:一是喜悅歡樂的神色,大都流露在欣賞某物之時;一是冷清靜穆的神色,大都流露在居喪守節之時;一是氣勢憤然的神色,此大都顯露在欲動干戈之時。那天,我在下面望見君主在台上怒氣沖沖,張開嘴巴久久不合。口型恰似一個「莒」字;君主手臂所指也在莒國;加以我平時想到的諸侯中不服齊國的,也唯有莒國而已。根據以上的動作形象,我猜測要對它用兵。我的猜度也許就是聖人們所說的『聽之於無聲,視之於無形』吧!」

棄嫌結陸贄 合心興忠州
陸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他是中唐時期的一位賢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他自幼好學,18歲考中進士,曾任華州鄭縣縣尉、渭南縣主簿、監察御史。唐德宗為太子時,就非常瞭解他,並欣賞他的才幹。德宗即位後,即召他為翰林學士,後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做宰相後,他更是精忠報國,曾建議唐德宗廣開言路,納諫改過;斥黜小人,進用賢良;節用愛民,薄賦輕徭。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陸贄一生恪守忠正,嫉惡如仇,並以其出眾之才和忠正之節贏得了朝野的一致讚許。
但陸贄也有一失。那是他為相期間,有人誣告太常博士李吉甫和某些人結為朋黨。陸贄聽後非常生氣,尚未弄清事實真相,就把李吉甫貶出京城,讓他到明州做了長史。這一錯誤決定,自然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但李吉甫不以為然。他認為陸贄身為宰相,日理萬機,偶然失誤,在所難免。絕不能因為錯待了自己,就對他全盤否定,更不能為此而耿耿於懷。
不久,權奸裴延齡譖毀陸贄。唐德宗一時良莠不分,竟把陸贄貶為忠州別駕。新任宰相因與陸贄不睦,也藉機大作文章,故意將李吉甫調為忠州刺史,讓他當了陸贄的頂頭上司,以便借刀殺人,讓李吉甫來整治陸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認為陸贄運交華蓋,倒霉的事將接連發生。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李吉甫一到忠州,先以老屬下的身份設宴款待陸贄,並盡可能的弘揚這位老相國的功勳與才幹。情真意摯,使陸贄很受感動。從此,二人也便成為好朋友。在處理州內大事時,李吉甫總是先徵求陸贄的意見;陸贄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彼此密切配合,把忠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但是,李吉甫卻為此得罪了那位新任宰相,致使他6年沒有遷官。
當人們得悉李、陸的有關情況後,都非常敬佩李吉甫,說他大度能容,有宰相氣質。果然,唐憲宗即位後,李吉甫官運亨通,步步高陞,很快就被封為宰相。他以陸贄為學習的榜樣,悉心報國,敬賢愛民,還先後主持修築富人、固本二塘,又修平津堰等水利設施,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深得憲宗皇帝的賞識和百姓的愛戴。數年後病死,被賜謚號「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