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1卷 《道者應有木石心 名相須具雲水趣》

第一卷 道者應有木石心 名相須具雲水趣

【原文】
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雲水的趣詠,若一有貪著,便墜危機。

【譯文】
凡是進德修業磨煉心性的人,必須有一種木石般堅定的意志,若對外界的榮華富貴有所羨慕,那就會被物慾所困惑;凡是治理國家服務民眾的政治家,必須有一種宛如行雲流水般的淡泊胸懷,假如一有貪圖名利的念頭,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險惡深淵。

【解說】
道德修養與物慾因素是相對立的。但是它們都與生命的健康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一個人的健康以道德修養為主,以物質因素為基礎,對於物質的利用,只有在道德思想的指導下,才能對生命健康有益。養生學著重於道德修養,同時也不放棄或輕視物質的作用。所以,養生者必須堅持己見,對物質的攝取保持防範的態度,堅決拒絕那些有損身體健康的東西,不讓物慾的因素佔上風。若是讓物慾佔了優勢,那麼你就不能進行道德修養。因此我們要對物慾的危害性作防範。

【例解】
堅持自守之道
晉代時,有個叫夏統的,意志非常堅定,富貴美色都不能打動他的心。
有一天,大富豪賈克在洛水邊見到了夏統,想用他的富貴來打動夏統的心,就出動他的儀仗樂隊和歌女,在夏統的船邊繞了三圈。夏統見了不被富貴所打動,還是像原來一樣坐著,對眼前的富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賈克一見只好作罷,臨走時說:「這個人像木頭一樣,心肝也一定是用石頭做的。」
堅持自守之道,關注自身的命運,拒絕外物的引誘,他的心中充滿著浩然的正氣,世上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他的了。
東晉時,有個叫陶淵明的,是我國古代一個極有名的大詩人,他生性清高,好酒,安於貧困。由於不習慣跟官場的官員周旋,所以不想做官。
有一年,陶淵明非常勉強地被請去做一個地方的縣令。有一天,上級派督察下到縣裡來視察。這時,手下的小官吏告訴陶淵明,按規定他應該穿戴整齊去迎接督察。陶淵明知道,那個督察是個粗俗的小人。他本想做個小小的縣令,安於一方,一定清閒,誰想現在卻要向人低頭哈腰。他歎息地說:「再窮我也不能為了五斗米的官薪,而去向那個鄉里小人低頭彎腰啊!」於是,他立刻脫下官服,解下官印,離開縣衙門,回家了。
堅守自己的人格,自己生命的價值也得以實現。一個人擁有生命,不光是指形體的健全,即所謂「四肢發達」的,還應指他必須健全自己的人格,即他所在時代的文化精神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如此,他的生命才獲得了真正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的健康標準是:一個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心理、社會三個方面。而一個人擁有健全的人格精神,正是心理、社會兩個方面因素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

世人醉我醒 世人濁我清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是我國戰國時期的一個著名愛國詩人。公元前340年,屈原誕生於楚國一個貴族家庭。他天資聰穎,學習勤奮,知識淵博,他的才華很受楚懷王賞識。二十多歲時就開始參與楚國朝政,任左徒(僅次於宰相的官職),掌管出納號令,輔佐楚王。
屈原戰國時期,七國爭雄。當時的秦國通過政治改革,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實力最雄厚。而楚國兵多地廣,地理位置優越,亦具備統一中國的條件。但由於楚國統治集團中頑固保守勢力強大,政治日漸腐朽,國勢也由強變弱。作為楚國的一個高官,屈原立志要通過革新政治,舉賢任能,彰明法度,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富強楚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為此,他博覽群書,熟悉各國形勢,鑽研治國興邦之道,希望通過輔佐楚懷王來實現他革新政治的主張。楚懷王一度也曾支持過屈原的革新措施,使衰弱的楚國很快強盛起來,在各諸侯國中地位日益提高,被推為抗秦聯盟的盟主。秦國再也不敢輕視楚國。但屈原剛正不阿的品德,特別是他倡導的革新措施和楚王對他的器重,卻觸犯並激怒了腐朽沒落的貴族官僚,受到他們千方百計地阻撓和離間。昏庸無能的楚懷王竟聽信讒言,向舊勢力妥協。屈原不久就遭到排斥,被削官流放。剛正嚴明的屈原被疏遠,秦國乘機派宰相張儀到楚國賄賂上層官僚,並以六百里土地為誘餌,騙楚懷王與齊國斷交。這個詭計被屈原一眼看穿,他不顧個人得失,勸楚懷王千萬別輕信上當。但懷王已利令智昏,竟馬上宣佈與齊斷交。結果,秦只以六里地相送。楚王惱羞成怒,出兵攻打秦國,但兩戰皆敗,反失漢中之地。此時他才後悔莫及。重新起用屈原去和齊國恢復和好。秦怕楚、齊聯合,就又來講和。楚懷王在親秦勢力影響下再次妥協,使勝利完成同齊國談判任務的屈原痛心疾首。不久,秦又提出楚秦聯姻,並要懷王到秦會面。屈原識破這是個陰謀,力阻懷王,但未能奏效。結果,懷王被扣留,因被逼割地、喪權辱國,憂憤而死。懷王死後,腐朽貴族勢力更是充塞、稱霸朝廷,再次把屈原削職流放。
屈原被流放長達二十餘年。這期間他終年飄泊,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但他的愛國志向毫不動搖,「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始終關心自己祖國、人民的命運,時刻盼望楚王能重新任用他來治理國家。晚年眼看自己頭髮花白,祖國將亡,再無機會興邦救國,他只好獻身於文學,以詩歌當武器,揭露楚王的昏庸、秦國的殘暴,賣國賊的罪行和祖國的災難、人民的痛苦,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這血的歷史教訓。為探索救國的真理,他誓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楚郢都。遙望危難中的祖國,屈原為自己祖國即將滅亡感到絕望,更為自己無機會去挽救祖國而感到痛心。五月初五,在痛心絕望中的屈原投江殉國,時年62歲。
屈原摯愛自己的祖國,苦苦追尋真理,志在強國富民,在腐朽的楚王朝裡卓然獨立。他有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志趣和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歷代被人們敬仰和懷念。為紀念他,我國人民特意把他以身殉國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他崇高的政治理想、忠貞的愛國熱情、高尚的品質和不朽的愛國詩篇,都如江河長流,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