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禮記》19《善學者》古文翻譯

善學者

善學者(1)
——響鼓不用重捶

【原文】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2),又從而庸之(3)。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4),先其易者,後其節目(5),及其久也,相說以解(6)。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7)。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註釋〕

1本節選自《學記》。2逸:安閒,這裡指費力小。功:效果。(3)庸:功勞。4攻:治,指加工處理木材。(5)節:樹的枝於交接處。目:紋理不順處。(6)說:同「悅」。(7)從容:同「舂容」,即撞鐘。

【譯文】

  
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於老師教導有方。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於提問的人,就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後對對節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不善於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後,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讀解】

  
應答如同敲鐘,這是個很不錯的比喻。敲鐘者應當瞭解鐘的特點和性能,然後以適當的方法去敲擊。瞭解鍾是前提,掌握敲鐘的技巧次之。沒有對鐘的特點、性能的熟悉,技巧本身就無從談起。因此,敲鐘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老師回答學生的提問,同樣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需要對學生的問題、心態等等有較準確的把握,答問才會說到點子上。

  
從學生的角度說,也同敲鐘一樣,倘若是好鐘,用不著重重地敲和反覆地敲。常言道,響鼓不用重捶。這就要取決於鍾、鼓本身的性能了。破鍾、破鼓,共嗚不好的鍾、鼓,無論怎麼敲,聲音都不會洪亮,不會聲若雷嗚。就人而言,有兩方面的因素影響到接受老師的指點。一是本身的悟性,一是已掌握的知識水平。這兩個方面總是相互關聯的。光有悟性,缺乏必要的知識作支撐,便找不到立足之處;只有滿肚子書本知識,不能將它們融會貫通,知識就成了擺設和點綴。

  
所以,做一個好的敲鐘人不容易,同樣,做一個好的鍾也不容易。好的敲鐘人遇上好的鐘,自然是天作之和的美事。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