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中,河南採訪使汴州刺史齊浣以徐城險急,奏開十八里河,達於清水。其河隨州縣分掘,亳州真源縣丞崔延禕糾其縣徒,開數千步,中得龍堂。初開謂是虛穴,然狀如新築,淨潔周廣。北壁下有五色蟄龍,長一丈餘,鯉魚五六枚,各長尺。有靈龜兩頭,長一尺二寸,眸長九分。禕以白開河御史鄔元昌,狀上齊浣。浣命移龍入淮,放龜入汴。禕移龍及魚二百餘里,至淮岸,有魚數百萬首,跳躍赴龍,水為之沸。龍入淮噴水,雲霧杳冥,遂不復見。初將移之也,御史員錫拔其一須。元昌遣人送龜至宋,遇水泊,暫放龜水中,水闊數尺,深不過五寸,遂失大龜所在。涸水求之,亦不獲,空致小龜焉。(出《廣異記》)
【譯文】
唐代開元年間,河南採訪使汴州刺史齊浣因為徐城出現了危險的緊急情況,向朝廷請示,開掘一條十八里長的人工河,讓水直接流進清水河去,這條河由各州各縣分段挖掘。亳州的真源縣的縣丞崔延禕組織本縣的民工,挖掘幾千步的一段,挖出一座住著龍的建築物。剛掘開的時候,以為是個空洞穴。可是,那建築似乎是剛剛修建成的,面積很大十分清潔,北面的牆壁下有一條五彩的蟄伏的龍,長一丈多,鯉魚五六條,各一尺長。還有二隻通靈的烏龜,長一尺二寸,眼睛長九分。崔延禕把這件事告訴了開河御史鄔元昌,又寫成公文上報給齊浣。齊浣命令人把龍轉移到淮河裡去,把烏龜放到汴河中去。崔延禕帶人把龍和鯉魚移到二百多里以外的淮河岸邊,淮河裡有幾百萬條魚向著彩龍跳躍著,河水因此而沸騰起來。彩龍進入淮河噴出水氣,使四周雲霧幽暗,龍也就看不見了。剛開始準備轉移龍的時候,御史員錫拔去一根龍鬚。鄔元昌派人把烏龜送到宋地,遇到一個小水塘,把龜暫時放到水裡,水寬幾尺,深度不超過五寸,於是大龜也丟失了,淘干了水塘裡的水尋找龜,也沒找到,僅僅捉到了幾隻小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