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蘇安恆傳》
蘇安恆,冀州武邑人。武後末年,太子雖還東宮,政事一不與,大臣畏禍無敢言。安恆投匭1上書曰:「陛下膺先聖顧托, 受嗣子揖讓,應天順人,二十餘年,豈不聞虞舜褰裳2事乎?今太子孝謹, 春秋盛壯,使統臨宸極,何異陛下身撫天下哉!自昔天下無二姓並興,且梁、河內、建昌諸王,以親得封,恐萬歲後不能良計,宜退就公侯,任以閒簡。又陛下二十孫,無尺土封,非長久計也。請以都督府要州分而王之,且擇立師傅,養成德器,籓屏皇家。」書奏,後雖猜克,不能無感,乃召見賜食,厚慰遣之。
明年,復諫曰:「臣聞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雖居正統實唐舊基日前太子在諒暗相王非長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今太子年德已盛,尚貪有大寶,忘母子之恩,以據神器,何旅顏面見唐家宗廟哉!臣謂天意人事,還歸李氏。誠能高揖萬機,自怡聖心,史臣書之,樂府歌之,斯盛事也。臣聞見過不諫非忠, 畏死不言非勇。陛下以臣為忠,則擇是而用;以為不忠,則斬臣頭以令天下。」書聞,不報。
於是魏元忠為張易之克弟所構,獄方急,安恆獨申救。曰:「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濟其心;能進天下之善,故除其惡。陛下始革命,勤秉政樞,博逮謀猷,天下以為明主。暮年厭怠,讒佞熾結,百姓不親,天下以為暗君。邪正糅進,獄訟冤劇。何昔是而今非邪?居安忘危之失也。竊見元忠廉直有名,位宰相,履忠正,邪佞之徒嫉之若讎。易之兄弟無功無德,指馬獻蒲,先害善良。自元忠下獄,人人偶語, 謂易之交亂,且及四國。況賊虜方強,賦斂重困,而自縱讒慝,搖變遐邇。臣恐四夷低目窺覘,為邊鄙患,百姓托義以清君側,逐鹿之人叩關而至,問鼎大明之宮3,陛下何以謝之?臣今計者,莫若收雷電之威,解恢恢之網,復爵還位,君臣如初,則天下幸甚。陛下縱不能斬佞臣,塞人望,且當抑奪榮寵,翦其羽翅,無使驕橫為社稷之憂。
疏奏,易之等大怒,遣刺客邀殺之,賴鳳閣舍人桓彥范等悉力營解,乃免。
神龍初,為習藝館內教。節愍太子難,或讒安恆豫謀,死獄中。睿宗立,知其 枉,詔贈諫議大夫。(選自《新唐書》)
【注】1投匭:武則天時設立四個「銅匭」,以鼓勵臣民直接上疏皇帝,銅斷,是一種銅製的容器,相當於現在的檢舉箱。2處舜褰裳:帝王讓位。3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
蘇安恆,冀州武邑人。武後末年,太子雖然回到東宮,但政事一律不得參與,大臣畏懼遭禍無人敢言。安恆投匭上書說:「陛下受先聖顧托, 接受太子讓位,應天順人,二十多年,難道沒聽說虞舜讓位之事嗎?現在太子孝順謹慎, 春秋鼎盛,讓他登基,與陛下親自安撫天下沒什麼不同!自從當初天下無二姓同時興起,並且梁、河內、建昌諸王,憑借血緣得到封地,我只心您萬歲後不能有好辦法(處置這些問題),應該讓他們退居公侯的地位,以閒職任用他們。再加上陛下二十個孫子,無一點封地,這不是長久之計。請用都督府要州分別給他們王號,並且要挑選師傅,讓他們成為美好的人才,護衛皇家。」奏章獻上,帝后雖然有所猜忌,但終究不能無所觸動,就召見他賜給食物,好話安慰他。
第二年,蘇安恆又上諫說:「我聽說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陛下雖然位居正統, 充實唐的根基,日前太子在諒暗之地守喪,相王不是長子,大唐福祉中弱,因此陛下於是即位。現在太子年德盛壯,還貪戀帝位,忘記母子之恩,來佔據帝位,死後有何顏面見唐家列祖列宗!臣認為(應該把)天意人事,歸還李氏。(陛下)果真能夠告別繁亂的政務,使自己內心愉快,史臣記載它,樂府歌頌它,這是一件盛大的事啊。臣聽說過不諫者不是忠臣, 因為怕死而不言不是勇者。陛下認為臣是忠臣,就挑選正確的建議採用;認為不忠,就砍我頭以戒令天下。」奏章獻上後,沒有回音。
當時魏元忠被張易之兄弟誣陷,案件正在緊急審理中,蘇安恆獨自上書替他申冤來營救他。說:「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所以有益於心;能採納天下的善言,因此能除去惡端。陛下起初改換天命,掌握中樞,廣泛徵求謀略,天下以之為明君。但暮年滿足懈怠,結交讒佞之人,百姓不親附,天下人以之為昏君。排斥扭曲正直善良之人,獄訟冤案。為何當初對而今天錯呢?因為忘卻了居安忘危。我私下認為元忠廉節正直有名,位居宰相,履職忠誠正直,邪佞之徒恨之如仇。張易之兄弟無功無德,指馬獻蒲,陷害善良。自從魏元忠入獄,人們議論, 認為張易之外交混亂,並且危及四國。何況敵人正強,稅賦重困,卻放縱小人,遠近為禍。我擔心四夷低目窺視,成為邊疆禍患,百姓托義來清理君王身邊的小人,爭奪天下之人叩關而攻,問鼎天下,陛下用什麼來謝罪?臣今日認為,不如收起您的憤怒,解開法網,恢復無忠的爵號和官位,君臣如初,那麼天下幸甚。陛下即使不能斬殺佞臣,堵塞人望,也應當抑制改變對他們(張易之兄弟)的榮寵,剪除他們的羽翅,不使他們的驕橫成為社稷之患。
奏章獻上後,張易之等人大怒,派刺客殺他,幸虧鳳閣舍人桓彥范等人全力營解,才免禍。
神龍初年,成為習藝館內教。節愍太子李重俊受難之時,有人進讒言說蘇安恆有參與謀劃,(蘇安恆)死於獄中。睿宗即位後,知道他枉冤,下詔追贈為諫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