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12雷雨山石草木卷_315.【椰子樹】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椰子樹,亦類海棕。實名椰子,大如甌盂。外有粗皮,如大腹子;次有硬殼,圓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好者,即截開頭,砂石摩之,去其皴皮,其爛斑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殼中有液數合,如乳,亦可飲之而動氣。(原闕出處,今見《嶺表錄異》)
【譯文】

椰子樹,也像海棕樹。果實名叫椰子,大如小盆。外邊有一層粗皮,就像大腹皮。粗皮下是一層硬殼,光圓而堅硬,二三分厚。有圓而好的,就把頭部截開,用沙石磨擦,去掉皴皮,蹭出斑斕的花紋,再用白銀裝飾一下,當水罐子用,珍奇而又可愛。殼中有液汁數盒,像乳汁,可以飲用,有提氣的藥效。

菩提樹 (自此木下,凡二十三種木,並見《酉陽雜俎》)
菩提樹,出摩伽阤國,在摩訶菩提樹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莖幹黃白,枝葉青翠,經冬不凋。至佛入滅日,變色凋落。過已還生。此日國王人民,大小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為瑞也。樹高四百尺,下有銀塔,周迴繞之。彼國人四時常焚香散化,繞樹下作禮。唐貞觀中,頻遣使往,於寺設供,並施袈裟。至高宗顯慶五年,於寺立碑,以紀聖德。此樹有梵名二:一曰「賓撥梨婆力義」(明抄本作「力叉」),二曰「阿濕曷他婆刀義」(明抄本「義」作「叉」)。《西域記》謂之「卑缽(「缽」原作「銓」,據《酉陽雜俎十八》改)羅」。以佛於其下成道,即以道為稱,故號「菩提婆刀叉」。漢翻為道樹。昔中天無憂王翦伐之,令事大婆羅門,積薪焚焉,熾焰之中,忽生兩樹。無憂王因懺悔,號灰菩提樹。遂周以石垣,至賞設迦王。復掘之,至泉,其根不絕。坑火焚之,溉(「溉」字原闕,據《酉陽雜俎》十八補)以甘蔗汁,欲(「欲」字原闕,據《酉陽雜俎》十八補)其焦爛。後摩揭阤國滿胄王,無憂之曾孫也,乃以千牛乳澆之。信宿,樹生如舊。更增石垣,高二丈四尺。玄奘至西域,見樹出石垣上二丈餘。
【譯文】

菩提樹,出自摩伽阤國,在摩訶菩提樹寺。大概是釋迦牟尼如來成道之時的樹。又名思惟樹。莖和干黃白色。枝葉青翠,四季常青,冬季也不凋落。到了僧人死亡的日子,它就變色凋落。過後再還生。這一天,從國王到百姓,大大小小都作佛事。然後拾取幾枚菩提樹葉回來,視為祥瑞之物。樹高四百尺,樹下有銀塔圍繞著。這個國家的人民一年四季經常在此樹下燒香散花,繞著大樹舉行儀式。唐貞觀年間,頻繁地派使臣前往,在寺中設供,並施捨袈裟。到了高宗顯慶五年,又在這寺裡立了碑,用來記述聖德。此樹有兩個梵語名稱。一個是「賓撥梨婆力義」;一個是「阿濕曷他婆刀義」。《西域記》稱它是「卑缽羅」。因為佛在它下面成道,就把道作為它的稱呼,所以它的號是「菩提婆刀義」。漢時翻譯為「道樹」。過去中天無憂王剪伐菩提樹枝,命令寺中的大婆羅門架柴生火焚燒,結果火焰之中忽然生出兩棵小樹。無憂王因此而懺悔,號之為「灰菩提樹」,又在周圍砌起了石牆。到了賞設迦王,又挖此樹,挖到黃泉,它的根也沒斷絕。在坑中點火燒它,再澆上甘蔗的漿液,想要使它焦爛。後來的摩揭阤國滿胄王,也就是無憂王的曾孫,就用一千頭牛的奶澆灌它。兩夜之後,菩提樹又煥然一新,蔥蘢如舊。又加高了石牆,高二丈四尺。唐玄奘當年到達西域時,見菩提樹高出石牆兩丈多。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