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譯》01《中和是天下的基礎 》古文翻譯註解

【原文】天命之謂(1),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頃刻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懼怕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4);發而皆中節(5),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6)中和,天職位地方焉,萬物育焉。 (第1章)
【正文】(1)天命:天賦。朱熹解釋說:「天以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這裡的天命(天賦)實踐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並無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憑據,(3)莫:正在這裡是「沒有什麼更……」的意義。見(xian):顯現,明確。乎:於,正在這裡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節:節度法式。(6)致,達到。
【譯文】人的自然稟賦喊做「」,順著本行事喊做「道」,憑據「道」的準繩修養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頃刻離開的,假如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質量崇高的人正在沒有人瞧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正在沒有人聞聲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蔭蔽的地方越是明確,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明顯。所以,質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獨處的時分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體現出來的時分,喊做「中」;體現出來賣前相符節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眾遵照的準繩,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讀解】這是《中庸》的第一章,從道不可頃刻離開引進話題,誇張正在《大學》裡面也論述過的「慎其獨」標題,請求人們加強盲目,真心至心腸順著天賦的本行事,按道的準繩
修養自己。
  解決了上述思想標題後,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這一範疇,進進全篇的主題。
  作為儒學的重要範疇之一,歷來對「中庸」有種種百般的理解。本章是從情感的角度切進,對「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釋。憑據本章的意義,正在一個別還沒有體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安靜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們一定要體現出來。體現出來而相符常理,有節度,這就喊做「和」。二者 ,這即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眾平心靜氣,社會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穩定無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總綱的質,以下十章(2-11)都環抱本章內容而展開。
  《中庸》本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覺得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史記?孔於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喊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喊孔伋,字子思。孔子走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從師承關係來瞧,子思學於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學於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瞧點來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變動,大抵寫定於秦一致全國後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內容為題了。
  早正在西漢時代就有特地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賣前各代都相關於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盡。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後代唸書人求取功名的路徑。
  朱熹覺得《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並且正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誇張《中庸》是「孔門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卷之則退躲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擅長閱讀的人只需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程頤的說法或許有些過頭,但《中庸》實在是內容富餘,不但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品德標難,並且還以此為基礎談論了一系列的標題,觸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看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這也盡不是偶然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