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譯文賞析

王安石 同學一首別子固
王安石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選
王安石 同學一首別子固

【原文】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1。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2,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3。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4,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5。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6,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7徐行8,輔中庸之庭,而造於9其室,捨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十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

【註釋】
1慕而友:慕:仰慕。友:與之交朋友,動詞。
2相過:拜訪,交往。
3辭:這裡指書信往來。幣:帛,絲織品,這裡指禮品。
4考:考察。
5適然:理所當然的事情。
6大略:大體上。扳:同「攀」,援引。
7安驅:穩穩當當地駕車。
8輔:車輪碾過。
9造於:到達。
十昔:昔日。
焉爾:罷了。
私系:受到私事的牽掛。合:相聚。

【譯文】
長江之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曾鞏字子固),他不是當今世俗所稱道的賢人,我敬慕他,和他交為朋友。淮河之南有一位賢人,字正之(孫侔字正之),他不是當今世俗所稱道的賢人,我敬慕他,和他交為朋友。二位賢人,從未互相交往過,從未互相交談過,從未互相贈過錢物,他們的老師和朋友難道都是相同的嗎?我考察他們的言語行為,不相似的地方是何等少啊!我說,這恐怕是他們都向聖人學習的結果吧!他們學習聖人,那麼他們的老師、朋友也一定是向聖人學習的了。聖人的言語行為難道會有兩種樣子嗎?所以,他們二人的相似也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河之南,向正之談及子固,正之不懷疑我說的話;回到長江之南,向子固談及正之,子固也認為我說的話確實。因此,我又知道了所謂的聖賢之人,既很相似又相互信任,從不猜疑。
子固做了一首《懷友》詩送給我。意思大概是希望我們能相互勉勵,一直到達中庸的境界才罷休。正之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駕著車子安穩行進,通過中庸的門庭而到達內室,除這二位賢人還會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一定會達到這種境界,不過也願意跟在他們的左右努力去做,通過他們的幫助使我進入這種境界應該是可能的。
唉!官有自己的職守,私下又有別的事牽累,我們的聚會不可能是經常的,因此,我作了一篇《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互警策,並相互勸勉。

【評析】
這篇文章是王安石在青年時期所寫的一篇贈別之作,雖然是贈別的,但是卻沒有世俗常見的惜別留念之情。文章明著寫的只有兩個人,但實際上卻有三個人:曾鞏、孫侔兩人雖然平時沒有來往,卻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這正是「學聖人」的共同之處,同時還表達了作者想和兩人建立共同進步、相互勉勵、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誼,早點達到聖賢倡導的最高境界。文章筆法緊湊,開合有度,清人金聖非常欣賞此文,評曰:「此為瘦筆,而中甚腴。」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