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選 無家別》(杜甫)譯文賞析

杜甫詩選 無家別
杜甫
系列:杜甫詩選|杜甫詩集
杜甫詩選 無家別

【原文】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1!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2,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3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4!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5?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6。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7。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8。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9!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十。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註釋】
1天寶後:指安祿山之亂以後。開篇是以追敘寫起,追溯無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廬: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極為概括也極為沉痛地傳達出安祿山亂後的悲慘景象:什麼都沒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陣敗:指鄴城之敗。
3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
4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
5這句以「宿鳥」自比,言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
6這句是說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7攜:即離。無所攜,是說家裡沒有可以告別的人。
8這兩句是以能夠服役於本州而自幸。
9齊:齊同。這兩句更進一層,是自傷語。是說家鄉已經一無所有,在本州當兵和在外縣當兵都是一樣。
十從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作亂到這一年正是五年。
兩酸嘶:是說母子兩個人都飲恨。酸嘶,失聲痛哭。
蒸黎:指勞動人民。蒸,眾。黎,黑。

【譯文】
天寶之後,農村荒涼衰敗,田園裡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故鄉原有百餘戶人家,因世道混亂都各奔東西。活著的沒有任何消息,死了的早已化為塵土。因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在村裡走了很久,只看見一道道空巷,日色無光,到處是蕭條淒慘的景象。我只能面對著一隻隻野鼠狐狸,它們都豎起毛來向我怒號。四鄰還有什麼人呢?只剩下一兩個老寡婦。宿鳥總是戀著本枝,我同樣也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呢?就在此地棲宿吧。正值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幹活,到了傍晚還忙著澆田。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徵召我去服役。雖在本州服役,但家中也沒什麼可帶的。到近處去,只有我孤身一人;到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家鄉既然什麼都沒有了,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想起我那長年生病的母親,我的內心悲痛萬分,可憐她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照料,母子二人終生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麼當啊?

【賞析】
《無家別》通過主人公入伍之前的自述,表現了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
全詩由三部分組成。從開篇到「一二老寡妻」是第一部分,寫主人公征戰結束以後,回到家鄉見到的情景;第二部分共四句話,「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描寫的是老兵回鄉後的生活狀況;其餘為最後一部分,寫老兵再次服役、無家可別的感歎。
第一部分,從總體和細節兩個角度對家鄉面貌進行了刻畫。前六句是主人公對家鄉景象的追憶,這種回憶由現實景象而引起。那現實是怎樣的呢?「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詩人通過「寂寞」二字,把鄉村荒涼、蕭條的景象呈現在讀者眼前。主人公因此感傷,心情悲涼,這也是全詩的感情基調之所在。以下八句寫的是主人公進村後所見到的景象。「賤子」兩句起過渡作用。「久行」充分說明了村莊已然面目全非。「日瘦氣慘淒」,通過擬人手法,真實地寫出了老兵淒慘的心境——他一路尋訪,只有「一二老寡妻」還在!
「宿鳥」四句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回到家鄉後的生活狀況。詩歌借宿鳥對築窩的樹枝的依戀來表達主人公對故土的留戀之情。縱使家鄉異常窮苦,自己也不願離去。所以老兵又開始了辛苦的農耕生活,白天墾地,傍晚澆灌菜園。
最後一部分再寫別離,但主人公並無家可別。事情因「縣吏知我至」而起,「雖從本州役」到「遠近理亦齊」六句話從細節入手,層層深入,描寫了主人公在接到命令後的心理變化過程。孤獨遠征已讓人感到十分淒涼,生死不可預測更讓人難過。「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家鄉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再無牽掛,那麼是「近行」還是「遠去」都已經無足輕重,沒有差別了。「內顧無所攜」的原因在最後六句話中得到解釋:自己沒有妻兒,所以處處可
以安身。老母早已因戰亂離自己而去,不但活著的時候未能得到自己的侍奉,死後更落得個「委溝溪」的結局。這樣的家破人亡之痛,讓主人公在最後發出詰問:人都無家可別了,還靠什麼來做百姓呢?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