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陶回傳》
】
陶回,丹楊人也。祖基,吳交州刺史。父抗,太子中庶子。回辟司空府中軍、主簿,並不就。大將軍王敦命為參軍,轉州別駕。敦死,司徒王導引為從事中郎,遷司馬。蘇峻之役,回與孔坦言於導,請早出兵守江口,語在坦傳。峻將至,回復謂亮曰:「峻知石頭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楊南道步來,宜伏兵要之,可一戰而擒。」亮不從。峻果由小丹楊經秣陵,迷失道,逢郡人,執以為鄉導。時峻夜行,甚無部分。亮聞之,深悔不從回等之言。尋王師敗績,回還本縣,收合義軍,得千餘人,並為步軍。與陶侃、溫嶠等併力攻峻,又別破韓晃,以功封康樂伯。
時大賊新平,綱維弛廢,司徒王導以回有器干,擢補北軍中候,俄轉中護軍。久之,遷征虜將軍、吳興太守。時人饑谷貴,三吳尤甚。詔欲聽相鬻賣,以拯一時之急。回上疏曰:「當今天下不普荒儉,唯獨東土谷價偏貴,便相鬻賣,聲必遠流,北賊聞之,將窺疆場。如愚臣意,不如開倉廩以振之。」乃不待報,輒便開倉,及割府郡軍資數萬斛米以救乏絕,由是一境獲全。既而下詔,並敕會稽、吳郡依回振恤,二郡賴之。在郡四年,征拜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征虜將軍如故。
回性雅正,不憚強禦。丹楊尹桓景佞事王導,甚為導所暱。回常慷慨謂景非正人,不宜親狎。會熒惑守南斗經旬,導語回曰:「南鬥,揚州分,而熒惑守之,吾當遜位以厭此謫。」回答曰:「公以明德作相,輔弼聖主,當親忠貞,遠邪佞,而與桓景造膝,熒惑何由退捨。」導深愧之鹹和二年,以疾辭職,帝不許。徙護軍將軍,常侍、領軍如故,未拜,卒,年五十一。謚曰威。
四子:汪、陋、隱、無忌。汪嗣爵,位至輔國將軍、宣城內史,陋冠軍將軍,隱少府,無忌光祿勳,兄弟鹹有干用。(《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陶回傳》)
【
陶回,是丹楊郡人。他的祖父陶基,是吳國的交州刺史。他的父親陶抗,官至太子中庶子。陶回被徵召為司空府中軍、主簿,都未去就職。大將軍王敦任命他為參軍,轉任州別駕。王敦死後,司徒王導提拔他為從事中郎,升任司馬。蘇峻之役發生後,陶回與孔坦對導進言,請求及早出兵據守江口,這些話都被記載在《孔坦傳》裡。蘇峻快攻到的時候,陶回又對庾亮說:「蘇峻知道石頭城有重兵把守,不敢直接來,一定向小丹楊進發從南路步行來,應當(在那裡)伏兵攔截他,(這就)可以一戰生擒他。」庾亮沒有聽從他的建議。蘇峻果然從小丹楊經過秣陵進軍,(但是)迷了路,遇到郡裡的人,抓住他讓他做嚮導。當時蘇峻在夜裡行軍,他所處的位置很不明瞭。庾亮聽說了此事,很後悔沒聽從陶回等人的建議。不久朝廷部隊打敗,(不得不)回到本縣,收拾集合義軍,只剩下一千多人,全是步軍。(後來,陶回)與陶侃、溫嶠等人合力攻打蘇峻,又單軍打敗了韓晃,因功被封為康樂伯。
當時叛賊剛被平定平,國家綱紀弛廢,司徒王導因為陶回有才幹,提拔他補任北軍中候,不久轉任中護軍。過了很久,升任征虜將軍、吳興太守。當時因收成不好糧食很貴,三吳尤其厲害。皇帝詔令想聽任百姓互相買賣,來救一時之急。陶回上疏說:「當今天下不全國到處都歉收,唯有東部糧價偏貴,這樣就(允許百姓)互相買賣,這種傳聞必定傳播得很廣,北方賊人聽說了,就會窺侍邊疆。按愚臣的意見,不如打開糧倉來救濟糧食歉收地區的百姓。」於是不等答覆,(他)就打開糧倉,並且撥出府郡的軍糧數萬斛米來救濟那些缺糧戶,因此全境百姓獲得保全。不久朝廷下詔,一起敕令會稽、吳郡按照陶回的辦法賑濟百姓,這兩郡也賴此(得以度過饑荒)。(陶回)在職四年,被徵召征授任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征虜將軍仍然保留。
陶回本性端正,不怕強權。丹楊尹桓景諂事王導,很為王導所喜歡。陶回常常情緒激昂地說桓景不是好人,不宜親近。適逢熒惑星(即火星)守著南斗(斗宿)很久,王導對陶回說:「南斗星,是揚州的分野,而熒惑星守著它,我應當讓位來對應這一天譴之兆。」陶回回答說:「您憑借高尚的德行作宰相,輔弼聖主,應當親近忠貞之士,遠離奸佞小人,而您與桓景促膝過從,熒惑星怎麼能退去呢!」王導覺得很是愧對他。鹹和二年(327),因病辭職,皇帝沒答應。轉任護軍將軍,常侍和領軍仍然保留,沒有就任,去世,享年51歲。謚號是威。
他有四個兒子:長子陶汪、次子陶陋、三子陶隱、四子陶無忌。長子陶汪繼承了他的爵位,位至輔國將軍、宣城內史,次子陶陋官至冠軍將軍,三子陶隱官至少府,四子陶無忌官至光祿勳,兄弟四人都很有才幹,很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