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張霸傳》全文翻譯

後漢書·張霸傳》
原文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也。年數歲而知孝讓,雖出入飲食,自然合禮,鄉人號為「張曾子。」七歲通《春秋》,復欲進余經,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故字曰「饒」焉。後就長水校尉樊鰷受《嚴氏春秋》,遂博覽《五經》。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學焉。舉孝廉光祿主事,稍遷,永元中為會稽太守,表用郡人處士顧奉、公孫松等。奉後為穎川太守,松為司隸校尉,並有名稱。其餘有業行者,皆見擢用。郡中爭厲志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聲初。霸以樊鰷刪《嚴氏春秋》猶多繁辭,乃減定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霸始到越,賊未解,郡界不寧,乃移書開購,明用信賞,賊遂束手歸附,不煩士卒之力。童謠曰:「棄我戟,捐我矛,盜賊盡,吏皆休。」視事三年,謂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蓋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老氏有言:知足不辱。」遂上病。後征,四遷為侍中。時皇后兄虎賁中郎將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為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後當為五更,會疾卒,年七十。遺敕諸子曰:「昔延州1使齊,子死贏、博,因坎路側,遂以葬焉。今蜀道阻遠不宜歸塋可止此葬足藏發齒而已務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當敬於人若不善加己直為受之。」諸子承命,葬於河南梁縣,因遂家焉。將作大匠翟黼等與諸儒門人追錄本行,謚曰憲文。
(節選自《後漢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注]1延州:指公子季札,相傳是孔子的老師。

譯文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縣人。幾歲時就懂得孝敬謙讓,即使進退飲食這類事,也自然合乎禮儀,鄉里人都叫他「張曾子」。他七歲時通曉《春秋》,又想進修其他經書,父母說:「你年紀小,不能做到。」張霸說:「我多學幾次。」所以自己取字叫「饒」。後來他跟隨長水校尉樊鰷學習《嚴氏公羊春秋》,終於博覽《五經》。儒生孫林、劉固、段著等都敬慕他,各自在他的住宅附近租房子,以便從師學習。張霸被推舉為孝廉,擔任了光祿勳的主事,不斷陞遷,永元年間出任會稽太守,他上表舉用了郡中的隱士顧奉、公孫松等人。顧奉後來擔任穎川太守,公孫松擔任司隸校尉,都有聲望。其餘學業有專長和品行優異的人,也都被他選拔任用。郡中之人爭相磨煉志向節操,習讀經書的人數以千計,道路上只聽到一片讀書聲。
起初,張霸因樊鰷刪定的《嚴氏春秋》仍多繁瑣的文辭,就減定成二十萬字,改名叫《張氏學》。
    張霸最初到越地,盜賊尚未清除,郡界不安定,他就張貼文書懸賞捉拿盜賊,公開採用有功必賞的辦法,盜賊終於束手歸附,沒有動用士兵的力量。兒歌唱道:「拋我戟,丟我矛,盜賊除,吏皆閒。」管理政事三年後,他對屬官說:「我從孤身起家,至郡守歸還官位。大抵日到中天就要西移,月亮圓滿就要缺損。老子曾說過:『知足的人不蒙受恥辱。』」於是他上書托病辭職。
    後來張霸又被徵聘,經四次提升,擔任了侍中。此時和帝皇后的哥哥虎賁中郎將鄧騭,是當朝的顯貴人物,聽說了張霸的名聲和品行,想與張霸結交,張霸退避,不予回答,許多人譏笑他不識時務。後來他本當擔任五更,適逢患病去世,享年七十。他留遺囑給兒子們說:「從前延陵季子出使齊國,他的兒子死在嬴、博二縣之間,就安葬在坑坑窪窪的路旁。如今蜀地道路阻隔遙遠,不應歸葬,可就在此地掩埋我,只要能掩蓋我的身體就行了。只求屍首迅速朽敗,這才符合我的本意。人活一輩子,只當被人敬畏,如果不善於愛護自己,便只能承受不被人敬畏的狀況。」兒子們聽從他的吩咐,將他安葬在河南郡梁縣,因而就在那裡安家。將作大匠翟酺等人與儒生弟子們追記他一生的行事,給他取一個謚號叫「憲文」。他的第二個兒子叫做張楷。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