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劉昌傳》全文翻譯

新唐書·劉昌傳》
原文
    劉昌,字公明,汴州開封人。善騎射。天寶末,從河南防禦使張介然討安祿山。史朝義兵圍宋州,城中食盡且降。昌說刺史李岑曰李光弼在河陽江淮足兵勢必來援今廩麴尚多若屑以食可支二十日則救至岑聽之。昌乃被鎧登城,以忠義諭賊,賊畏不敢攻。俄而光弼援兵至,賊夜潰。
    劉玄佐領宣武節度使,擢昌左廂兵馬使。李希烈取汴,玄佐別將高翼提精卒守襄邑,城陷,翼赴水死,江淮大震。昌以兵三千守寧陵,希烈眾五萬攻之,昌掘塹以遏地道,相拒凡四十餘日,賊數敗,乃解圍去。更攻陳州,昌從玄佐以浙西兵三萬救之。西去陳五十里,昌薄其軍,大戰破之,禽賊將翟曜,希烈奔還蔡州。
    貞元三年入朝,詔以宣武兵八千北出五原。士卒有逗留沮事者,斬三百人乃行,舉軍懾伏。歲余,改四鎮、北庭行營兼涇原節度。七年,城平涼,開地二百里,扼彈箏峽。又西築保定,捍青石嶺,凡七城二堡,旬日就。城平涼,當劫盟後,將士骸骨不藏,昌始命瘞之。夕夢若詣昌厚謝者,昌具以聞。德宗下詔哀痛,出衣數百稱,官為賽具,斂以棺槥,分建二塚,大將曰旌義塚,士曰懷忠塚,葬淺水原,詔翰林學士為銘識其所。昌盛陳兵衛,具牢醴,率諸將素服臨之。邊兵莫不感泣。昌在邊凡十五年,身率士墾田,三年而軍有羨食,兵械銳新,邊障妥寧。及感疾,詔赴京師。未行,卒,年六十五,贈司空。
                        (節選自《新唐書·列傳九十五》,有刪改)

譯文
    劉昌,字公明,是汴州開封人。他擅長騎馬射箭。天寶末年,他跟隨河南防禦使張介然討伐安祿山。史朝義軍隊包圍時,城裡糧食吃完了,官兵們將要投降。劉昌勸刺史李岑說:「李光弼就在河陽,江淮一帶駐軍很多,他一定會前來救援。現在倉庫裡釀酒的原料還很多,如果研成碎末來吃,軍隊還可以支撐二十天,那麼救兵就等到了。」李岑聽從了他的意見。劉昌於是就身披重鎧登上城牆,用忠誠節義的大道理教導叛軍,叛軍因害怕而不敢攻城。不久,李光弼的救援部隊到達了,叛軍當晚就敗逃。
    劉玄佐擔任宣武節度使時,提拔劉昌擔任左廂兵馬使。李希烈攻打汴州時,劉玄佐的別將高翼率領精兵防守襄邑,城池陷落後,高翼投水死亡,於是江淮一帶大震動。劉昌率領三千士兵防守寧陵時,李希烈部隊五萬人進攻他。劉昌挖掘壕溝來阻止叛軍挖地道,抵擋叛軍總共四十多天,叛軍屢次遭受失敗,才解除包圍撤離。接著李希烈又進攻陳州,劉昌跟隨劉玄佐率領三萬浙西軍前去救援。在西邊距離陳州五十里時,劉昌逼近李希烈軍隊,大戰擊敗李軍,並活捉了叛將翟曜。於是李希烈逃回蔡州。
    貞元三年進入朝廷,朝廷命令他率領八千宣武兵向北到達五原駐防。士兵中有人逗留壞事,劉昌殺了三百人後才出發,全軍士兵害怕屈服。一年多,他調任四鎮、北庭行營兼涇原節度使。貞元七年,他在平涼築城,開拓了二百里邊疆,扼守著彈箏峽。接著他又建保定堡,保衛著青石嶺。他總共建造了七座城兩個堡,並在十天內完工。當初在平涼建城時,恰逢會盟失敗之後,犧牲將士的屍骨全都暴露荒野沒有掩埋,劉昌到任後才開始下令埋葬。當天晚上劉昌就夢到有人前來他這兒深謝,他把情況全部上報讓朝廷知道。德宗皇帝下令要深深哀悼,朝廷要拿出幾百套衣服,地方官府要置辦祭祀用品,用小棺材裝殮屍骨,還要分開建造兩個大墳,大將墳叫旌義塚,士兵墳叫懷忠塚,屍骨安葬在淺水原上,同時下令翰林學士撰寫墓誌銘標記在那安葬地。祭奠時劉昌大規模集中士兵,備辦了牲品和甜酒,率領各位將軍穿白衣到墳前。戍邊的士兵看到後沒有人不感動哭泣。劉昌戍守邊疆總共十五年,他親自率領士兵開墾田地。三年後軍隊就有多餘的糧食,兵器嶄新鋒利,邊疆一片安寧。到了患病時,朝廷下令讓他回到京城。他還沒動身,就去世了,時年六十五,朝廷追封他為司空。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