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3卷 《急流勇退 與世無爭》古文翻譯

第三卷 急流勇退 與世無爭

【原文】
謝世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

【譯文】
一個人要隱退不再過問世事,應該在事業的顛峰階段急流勇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英名永垂不朽;一個人平時居家度日,最好是住在一個與世無爭的清靜地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你收到修身養性的實效。

【解說】
一個人身處寧靜的環境,或是遠離與世無爭的地方,雖然可以洗滌掉一些浮華氣息,但是,並不一定就能說明他與人無爭,這充其量說明他無爭鬥的對象。一個人與世無爭,關鍵在於他無爭鬥之心。
一個人沒有與世爭鬥之心,他即使身處鬧市,也能鎮靜自若。因為,他先沒有了行事的動機,當然也就沒有了這方面的實際行為。
與世無爭,無爭鬥之心,就會使自己過著寧靜的生活。他主動放棄了追逐慾望的機會,隔絕了煩惱之源,心理已無壓抑情緒,那他將心神愉快。
與世無爭,淡泊慾望,調和了與生存環境的矛盾,身處寧靜之中,讓心神內凝,氣機調和,這樣,「平易恬淡,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身體不再受損,則「不求壽而自延」。

【例解】
裝病不理朝 察政謀天下
司馬懿(179—251年)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西)人,為當地世家大族。少年時代的司馬懿博學多聞,「聰亮明允,剛斷英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征辟他為司空掾。在當時十分重視族姓門閥的情況下,他不願屈節於被罵為「贅閹遺丑」的曹操,於是以患風痺不能起居為辭,拒不應徵。建安十三年(208年),操為丞相。又一次征辟他,下令再有遲疑,即加拘捕,他才懼而就職。初為文學掾,與太子交遊,為曹丕所信重,和陳群、吳質、朱爍號為「四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對曹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曹操說:「這個傢伙要把我放在爐火上嗎?」司馬懿卻認為十分天下已有其九,勸曹操順天應人,不再謙讓。
司馬懿富有雄略,「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文帝時,升至托軍、假節、錄尚書事,參與了曹魏統治集團大政方針的謀劃。明帝時,他手握重兵,在抵禦諸葛亮北伐和伐吳戰爭中獨擋一面,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指揮藝術。
景初二年(238年),當司馬懿平定公孫淵割據勢力,自遼東班師,回到汲縣(今河南汲縣西)時,魏明帝病重,詔令司馬懿急速入朝。次年正月,懿至京師,入見明帝,明帝執其手,令與曹爽共輔幼主。明帝死,年方八歲的曹芳即位。曹爽與司馬懿俱為侍中、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一場持續十年的權力之爭從此開始了。
曹爽是魏大將軍曹真之子,年位功望遠遜於司馬懿。為獨擅朝政,他依照丁謐的策劃,使曹芳發詔,轉懿為太傅,尊以名號而實削其權。司馬懿欲擒故縱,稱病不朝,外作韜晦,內察形變,以便待時而發。河南尹李勝出為荊州刺史,曹爽使他以辭行為名,窺測動靜。司馬懿將計就計,裝作舊風復發,讓兩個婢女在身旁服侍。他伸手去拿衣服,衣服掉在地上;又以手指口,表示口渴。婢女送來粥,他手不能持杯,以口就杯而飲,粥流滿胸。他表現得十分羸弱,並有氣無力地說:「君屈居并州,并州靠近胡人,要做好防胡的準備。我恐怕不能和你相見了,就把兩個兒子托付給你吧!」李勝說:「我去的是家鄉荊州,不是并州。」懿又故意錯亂其辭,說:「你正要去并州?」李勝說:「我去的是荊州。」司馬懿說:「我年老意亂,沒聽明白。你回去做荊州刺史,適當壯年,正好建立功業。」他設宴與李勝餞別,作生死之訣,流涕哽咽,情辭懇惻。李勝回去告訴曹爽:「司馬公像是死人剩口氣,形神已經分離。不足憂慮了。」從此曹爽對司馬懿就放鬆了戒備。
嘉平元年(249年),曹爽隨曹芳謁高平陵(明帝陵,在洛陽南),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他假借皇太后令,關閉各個城門,勒兵佔據武庫,與太尉蔣濟發兵屯洛陽宣武門外之洛水浮橋,阻斷曹爽歸路。他上疏曹芳,陳述曹爽罪狀,要求罷曹爽兄弟官職。曹爽接到司馬懿奏疏,窘迫不知所為。司馬懿又派尚書陳泰等出城見曹爽,勸他早日歸罪,並指著洛水發誓說:只是免官,別無處置。曹爽把司馬懿的奏疏送給曹芳,讓他下詔免除自己的官職,奉天子回洛陽。
不久,司馬懿使人劾舉太監張當把所選宮女私自送給曹爽,把張當交給廷尉治罪,並借張當之口給曹爽安上「大逆不道」的罪名,誅殺曹爽兄弟及其親黨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范等人,皆夷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以司馬懿獨擅大權,心懷叵測,就與其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密謀,以討吳為名,赴淮南發兵,迎白馬王曹彪建都許昌。事洩,司馬懿使曹芳下詔赦凌之罪,又作書諭凌,以安其心,然後乘其不備,率大軍沿水道進至丘頭(今河南沈丘縣東南)。王凌自知勢窮,自縛請罪迎接司馬懿。司馬懿派兵押送王凌回洛陽,至項(今河南項城縣東南),逼王凌飲藥自殺。司馬懿窮治其黨,相連者皆夷三族,令狐愚已先病死,就掘其墳墓,與王凌並暴屍於市。
白馬王曹彪也被賜死,又盡收魏之王公,送鄴城監守。至此司馬氏與曹氏之爭,高下初見端倪。
這年八月,司馬懿病死,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秉政,為翦除異己,將魏室舊臣誅殺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