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呂祖儉傳》全文翻譯

宋史·呂祖儉傳》
原文
    呂祖儉字子約,金華人,祖謙之弟也。受業祖謙如諸生。監明州倉將上會祖謙卒部法半年不上者為違年祖儉必欲終期喪朝廷從之詔違年者以一年為限自祖儉始。終更赴銓,丞相周必大語尚書尤袤招之,祖儉已調衢州法曹而後往見。潘時經略廣東,欲闢為屬,祖儉辭。除司農簿,已而乞補外,通判台州。寧宗即位,除太府丞。時韓侂胄浸用事,正言李沐論右相趙汝愚罷之。祖儉奏:「汝愚亦不得無過,然未至如言者所云。」韓侂胄怒曰:「呂寺丞乃預我事邪?」
    會祭酒李祥、博士楊簡皆上書訟汝愚,沐皆劾罷之。祖儉乃上封事曰:「陛下初政清明,登用忠良,然曾未逾時,朱熹老儒也,有所論列,則亟使之去;彭龜年舊學也,有所論列,亦亟許之去;至於李祥老成篤實,非有偏比,蓋眾聽所共孚者,今又終於斥逐。臣恐自是天下有當言之事,必將相視以為戒,鉗口結舌之風一成而未易反,是豈國家之利邪?」
    又曰:「今之能言之士,其所難非在於得罪君父,而在忤意權勢。臣恐事勢浸淫,政歸幸門,不在公室。私憂過計,深慮陛下之勢孤,而相與維持宗社者浸寡也。」疏既上,束簷待罪。有旨:呂祖儉朋比罔上,安置韶州。祖儉至廬陵,將趨嶺,得旨改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二年卒,詔令歸葬。
    祖儉之謫也,朱熹與書曰:「熹以官則高於子約,以上之顧遇恩禮則深於子約,然坐視群小之為,令子約觸群小而蹈禍機,其愧歎深矣。」在謫所,讀書窮理,賣藥以自給。每出,必草履徒步,為逾嶺之備。嘗言:「因世變有所摧折,失其素履者,固不足言矣;因世變而意氣有所加者,亦私心也。」所為文有《大愚集》。
(節選自《宋史·呂祖儉傳》,有刪改)

譯文
    呂祖儉字子約,是婺州金華人,呂祖謙的弟弟。(呂祖儉)像其他學生一樣跟著哥哥呂祖謙學習。任明州倉監官,將要上任,恰逢哥哥呂祖謙去世。吏部四選注授官員差遣的規定半年不上任的為逾限過犯,呂祖儉決心打算服滿為期一年的喪期,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詔官員上任逾限以一年為期限,以呂祖儉開始。
    呂祖儉守滿一年喪赴銓選,丞相周必大告訴尚書尤袤招用他,呂祖儉已調任衢州法曹而後來前往拜見(尚書尤袤)。潘時正任廣東經略使,想要徵召呂祖儉為屬官,呂祖儉辭謝。後被任命為司農簿,不久以後請求補任外官,通判台州。寧宗(趙擴於1195)即皇帝位,任命呂祖儉為太府丞。當時韓侂胄漸漸當權,正言(官職名,掌對皇帝規諫諷諭)李沐談論右相趙汝愚並要求罷免他。呂祖儉上奏:「趙汝愚也有過錯,但是沒有到像議論的人所講的那樣的地步。」韓侂胄憤怒地說:「呂寺丞難道要干預我的事情嗎?」
    適逢祭酒李祥、博士楊簡都上書為趙汝愚辨冤,李沐都一一彈劾罷免他們。呂祖儉就用袋封緘上書奏事說:「陛下剛登基時政治清明,選拔重用忠良之士。然而未執行多久,朱熹是耆宿儒臣,有所議論,就趕快使他離開朝廷;彭龜年是舊朝學者,有所議論,就趕快答應他離開朝廷;至於李祥閱歷多而練達世事、篤敬誠實,沒有偏私結黨,這是眾人所共同信服的,現在又終於被斥責放逐。我恐怕從此天下有應當說的事情,必將會相視以(他們被貶斥)為告誡,閉口不敢進言的風氣一旦形成而不容易糾正過來,這難道對國家有利嗎?」
    又說:「現如今敢於直言之士,他們直言的難處不在於怕得罪君主,而在於怕觸犯有權勢之人。我擔心事態積漸而擴及,政令決策歸屬於寵臣,不在朝廷。私下擔憂太甚,很擔心陛下勢單力孤,而相與維持國家的人漸少。」奏疏已上呈,呂祖儉在家待罪。有聖旨說:呂祖儉與人勾結欺騙皇帝,貶謫到韶州居住。呂祖儉到達廬陵,將要往嶺外,得朝旨改送吉州居住。遇朝廷大赦,酌量移往高安。慶元二年(1196)去世,詔令歸葬。
    呂祖儉被貶謫,朱熹寫信給他說:「我以官職則比子約你高,以皇上顧遏恩禮比子約你重,然而(我)坐視這些小人的行徑,讓你觸犯眾小人而招惹禍端,這慚愧與自歎不如太深了(我深感慚愧,太不如你了)。」在謫所,呂祖儉讀書窮理,賣藥以自給。每次出行,一定穿著草鞋徒步行走,作為過南嶺的準備。他曾說:「因為世事變遷對其有所打擊折磨,便喪失他一向堅持的人,本來就不值得一提了;因為世事變遷卻意志勇氣有所增益的,也是出於本心。」所寫文章有《大愚集》。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