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2卷 《毋以短攻短 毋以頑濟頑》古文釋義

第二卷 毋以短攻短 毋以頑濟頑

【原文】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譯文】
當我們發現別人有什麼缺點時,要很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他,假如在很多人面前揭發人家的缺點,這不僅會傷害到人家的自尊心,也證明了自己的無知和無道;我們一旦發現某人個性比較愚笨固執時,就要很有耐心地慢慢誘導他、啟發他,假如由於他一兩次不會就很生氣地厭惡他,這不僅無法改變他的固執,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愚蠢固執。

【解說】
人們常不知不覺地陷入「以短攻短,以頑濟頑」的循環(矛盾)境地。歸其因,乃在以情緒先入,事實上是對自己據以說服他人之個人論點、論據以及結果均無信心,因而氣短聲竭。若立論公平,境界高遠,出入恢弘,當不致有此現象發生。蘇秦之縱橫之術,最重因勢利導,曉以利害,故說楚王而在王后身上下工夫,以大王北取美女為餌,迫使王后協同內應,化解干戈,竟至滿載而歸,何其洋洋。

【例解】
軟弱無能帥 血染黃河水
在楚國和晉國之間有個小國——鄭國。鄭國的日子很不好過,親楚則晉攻,親晉則楚伐,同時向兩面進貢卻兩面不討好。楚莊王繼位的頭幾年,鄭國基本上傾向於晉,所以八年中,楚先後七次進攻鄭國。同一時間內,晉也曾因鄭倒向楚,而兩度進攻鄭國。
公元前598年春天,楚莊王攻鄭,佔領都櫟(今河南禹縣),鄭國屈從於楚國。此後,鄭國又遭到晉國的譴責,又向晉國表示願意侍奉,這樣又得罪了楚國。第二年春天,楚又興兵伐鄭,一直打到鄭國的都城——新鄭。這時,鄭國的國君是鄭襄公,他一面派人向晉國求救,一面組織士卒加強防守。新鄭被圍已十七天了,晉國救兵仍未到,城牆倒塌多處,眼看守城無望,城內哭聲一片。楚莊王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退兵三十里。後來,楚莊王再次進攻,圍住新鄭猛攻猛打近三個月。鄭國再也無法抵擋,請求稱臣。楚莊王為提高自己的聲望,也是為了在晉楚之間留下一個緩衝地帶,就應允了。
就在鄭國投降,楚軍退兵之後,晉軍雨後送傘發來救兵。晉軍主帥是荀林父,當他到達黃河時,得知楚鄭媾和,打算回師,誰知主軍副將先卻堅決反對。他氣急敗壞地說:「不行。晉國能稱霸諸侯,是由於軍隊的勇敢和臣下的努力。現在遇到敵人不敢作戰,還談什麼勇敢和努力。如果因此而失去霸主的地位,還不如死去……」說罷,先竟擅自帶領他的直屬部隊渡過了黃河。荀林父無法控制先的行動,但感到他帶去部分軍隊太危險,於是也率領主力渡過黃河,向南推進。從此,揭開了楚晉大戰的序幕。
楚國征服鄭國後,開始撤兵。此時楚國大夫伍參別有見解,他說:「荀林父新任統帥,還不能有效地行使職權,他的副手先剛愎自用,不聽指揮,這樣的軍隊一定會敗。」楚莊王覺得有道理,決定暫不退兵,以和談為手段,靜觀其變,一旦出現戰機,立即發動進攻。於是令全軍改為北進,將大軍駐紮在管(今河南鄭州市)待機。
此時晉軍進至敖山和部山(皆在今河南滎陽境內),暫時駐紮下來。荀林父主張慎重從事,先則執意要打。將帥之間的意見分歧日趨增大。
楚軍代表到晉軍求和,雙方談得挺好。但楚軍代表剛離晉營,先馬上派趙括追上去侮辱楚軍代表,並向楚軍挑戰。楚軍將士聞之,非常氣憤,楚莊王更清楚地看到晉軍內部的矛盾,於是又派使者求和。荀林父應允,並定下結盟的日子。
晉將魏錡、趙旃兩人被派去楚營和談。但他們到了楚營卻向楚軍挑戰。這就更激怒了楚軍將士,楚大夫潘黨趕走了魏錡,楚莊王親自追殺趙旃。晉軍派出戰車準備接回趙旃,避免引起更大的衝突,既未佈陣,也未採取防禦措施。楚莊王見時機成熟,便下令發起總攻擊。令尹孫叔敖大喊:「要主動逼近敵人,不要讓敵人逼近我們。」憤怒的楚軍全線出擊,戰車馳騁,士卒衝鋒,潮水般地猛攻晉軍。
荀林父面對突如其來的攻擊,不知所措,被迫下令還擊,由於晉軍以無備對有備,一開始就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在楚軍的攻擊下,漸漸地招架不住,中軍、下軍相繼崩潰。面對危局,荀林父下令退兵。晉軍一退,楚軍便緊追不捨。在楚軍的追殺中,晉軍傷亡幾乎達到一半。逃到黃河邊,晉軍上下已成驚弓之鳥。趙括已渡河逃跑,趙旃也逃到黃河邊,正待渡河。面對前有黃河,後有追兵,上下驚恐無力再戰的局面,荀林父擊鼓宣佈:「先渡有賞!」但人多船少,船已嚴重超載,許多人還要往上擠,有的抓住船幫不放,吵吵嚷嚷,混亂不堪,以致許多小船被扒翻。在船無法再上人的情況下,船上的人就用刀砍扒船人的手指,每條船上都可捧起一捧捧的斷指。船外的哭喊聲、咒罵聲響成一片,黃河水都被鮮血染紅了。在黃河岸邊,晉軍整整折騰了一夜,至次日天亮才渡完殘兵敗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