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 餘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餘力學文】
第三十二條。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前面所講的無非都是我們的一些行儀,我們的言行,我們的態度,還有我們居家生活當中所應該注意的事項。從「餘力學文」告訴我們,人要不斷地提升,提升自己的內涵,就要好好地用功讀書。當我們有空暇的時候,應該把空暇的時間用來充實自己。所以從三十二條到三十三條,都告訴我們讀書應該用什麼態度來讀;一直到最後一條,都是告訴我們在求學方面,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態度來學習,才會學得好。請看第三十二條: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這一條告訴我們,我們學習任何一項學問,都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力行」就是要有恆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學習,你才能學得好。所以,它就講到「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你沒有好好地學習,你所學的就沒有辦法有成就,你所學到的只是很膚淺很表面而已。這樣對我們的學問,不但沒有辦法累積,同時你沒有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後你再學其他的東西,也一樣學不好。所以,此地告訴我們,修學態度要懂得恆心,還有毅力。
為什麼說「不力行」,他會變成浮華之人?我們都曉得,現代的人,凡是學習任何事物,學問也好,他都希望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說能用很短的時間,就把它學好。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學問它要累積,學才藝也是如此,我們看人家有一手好的功夫,只有羨慕,不曉得好功夫它的後頭需要堆積多少的努力,才有這樣的成果。所以古人有一句諺語,他說「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也是告訴我們,我們看到別人這麼好的成就,也是下盡了很多的工夫,才有辦法學到。此地就是教我們學習當中,不要好高騖遠。因為我們學任何才藝也好,做學問也好,你不能深入去探究,你就沒有辦法學到它的精華,學到它的義趣、宗旨所在。所以學得很多,到最後都只有很膚淺而已。
「成何人」,你會變成怎樣的人?還是一樣,沒有學到。所以古人有提到,如果你讀了《論語》之後,讀完之後,你的言行舉止、你的態度完全沒有受到潛移默化,就等於你白讀這一本書。所以此地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認真;沒有認真,你學得很多,還是一樣很輕浮很浮躁的。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裡又講到「力行」,你很用功、很努力。我們都曉得,學問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理解力會愈來愈豐富。如果你裹足不前,自以為我讀這樣就夠了,已經自己很滿意了,這裡就提到「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你就會隨著自己的慾望,隨著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認為自己就是對的。所以有很多事情的義理所在,你就沒有辦法再進一步地深入,還有提升。對於自己來講,也是很大的遺憾。
為什麼?人的學問,應該隨著你閱歷的豐富,隨著人生的歷練,相對的要提升才對。做學問如此,做人也要如此,外在與內在都要同時的進步才可以。這裡也勉勵我們,有空閒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展開聖賢的典籍,從聖賢的典籍當中,我們反觀自照,我們的內心與聖賢有何差距。如果覺得自己差太多了,我們可以見賢思齊,隨著聖賢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在我們的人生旅途當中,我們會覺得生活愈來愈美滿,愈來愈幸福。
所以此地最主要還是在提醒、勉勵所有的人,讀書要有恆心;沒有恆心,我們沒有辦法讀好。即使我們做學問,自己覺得已經讀得不錯,更不應該自滿;自滿的人很容易自傲,自以為是。所以這裡「任己見」,就是自傲之後,你會任憑自己的意思來做一切的事情。這樣很可能有一些事理,你都會被蒙蔽,會障礙你自己個人的思想意見,這樣就失去我們「活到老,學到老」的真義了。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第三十三條: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們都曉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專注在課業上,你看他每天讀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來的成績卻非常的差,非常的低。
這時候我們要想一想,人為什麼很用功,效果那麼差,可以說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
所以此地古人告訴我們,讀書有三個要領,這三個要領都要同時俱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們看這三點,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如果沒有專注在課業上,也是白看白讀。所以即使「心眼口」這麼重要,最主要的還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沒有專注,心有旁騖,心有掛礙,心裡頭想著其他的事情,這些都會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
所以此地,從小我們要告誡學生,以前的人他們教導孩子讀書,通常他們還會觀察。譬如說過去的老師,他們看到學生雖然很專注地學習,眼睛也盯著老師,但是如果老師所說的學生沒有反應,也可以說學生完全不懂。所以在教學還有在學習的過程,或者我們在學習,或者指導別人學習的時候,我們都要特別注意到,他所學的有沒有效果?有很多人,他覺得他很認真,可是達不到那個效果,所以就灰心了,對自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這樣也非常的可惜。
所以,末後一句話叫「信皆要」。這個「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釋跟看法,他認為這個「信皆要」,指前面三項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末學覺得一個人在這世界上,不管我們學習任何一項學問,或者功課,對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堅定的信心,你就會有力量,還有精神,你會激發出來,勉勵自己好好地再接再厲。所以,此地如果用信心來解釋也可以通的。
這一條告訴我們讀書要有要領,這個要領是「心眼口」。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你的心,你能這樣專注地學習,再加上你有堅定的信心,你讀書就會讀得很好。如果我們學習有障礙,這個時候應該要想一想,我是哪裡犯錯了。下面一段就講到讀書切忌的一些現象,什麼現象?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個現象就是你讀了這本書,內心又想到其他的一本書。就好比學生做功課,現在寫國語,他想到我數學還有那麼多;寫數學的時候,又想到自然,我自然還有那麼多實驗沒有寫。如果你會這樣心裡有旁騖,會惶恐,會想到說:我還有那麼多還沒有做。你的心就起了很大的煩惱,就會起了很大的障礙。障礙你什麼?障礙你不能專注做你現在的功課。
所以,此地教我們怎麼讀書。你這一本書還沒有讀完,你的功課這一門還沒有做完,你就專注。你專注之後,你就有智慧,你的聰明智慧不會被你這個心有旁騖給你分散掉。所以,你只要專心冷靜下來,就可以一一地把它完成。千萬不可以心裡想著其他。這個「勿慕彼」,就是不可以心裡想著其他。其他,「彼」。就是其他,其他的課,其他的功課。
我們也曉得,成年人讀書,有時候看到這麼厚厚的一本,心裡就想我要何時才能讀完?往往也是虎頭蛇尾,前面看一點,中間翻一些,後面再看幾頁,這一本書囫圇吞棗就全部看完了。如果像這樣的話,這樣的讀書方式,我們要真正瞭解它箇中的真理、真諦所在,往往沒有辦法達到。
所以古人他們勉勵自己,都是一部書讀完之後,再讀另外一部。我們看到歷史的記載,唐朝他們的科舉,太學裡頭,他們有《論語》、有《四書》、有《五經》,幾乎每一部經典,他所學習的年限是一年。舉個例子,他們《孝經》跟《論語》要用一年的工夫,才有辦法把它修學完畢。我們現代人,你叫他一本書讀一年,就只有讀那一年,那一年都是讀這一本書,往往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耐心。他認為我看一看,翻一翻,翻完了就算了。但是古人做學問就大不相同。所以有道是一經通,所有的經典也都會通達,但是前面的耐心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面修學的態度在力行,在恆心跟毅力。此地來講也是告訴我們,當你看一部書的時候,你一定要從頭讀到完。慢慢地看沒有關係,你只要能通達理,其他也可以通達。
所以它講「此未終,彼勿起」。這本書還沒有看完,這門功課還沒有做完,你就不要心裡想著其他的功課。讀書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有的小朋友,不只是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也是有這樣的毛病,這件事情還沒有做完,他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就把這一件事情丟著,然後又做另外一件。做另外一件,還沒有做完,他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情還沒有辦妥,所以又去做。結果到最後,你看三件事情都擱在那裡。所以,這個也是很不好的習慣。讀書貴在能運用,此地讀書如此,要一部通達之後,再接著下一部,做事也應當要如此。我們再往下看: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這裡也告訴我們,讀書要有次第,時間要會規劃安排。我們都曉得,做學生的往往會投機取巧。怎麼說?每天下課回來,他不知道今日事今日畢,不知道要把今天的功課先複習,就累積了很多;累積很多,到接近考試的時候緊張兮兮。這個時候時間非常的緊迫,就開始很猛地用功,非常精進,非常勇猛。我們也看到很多圖書館,平常沒什麼人,一旦快要考試的時候,真的是人滿為患,很多人都擠在那裡拚命地讀書。這個也犯了《弟子規》裡頭告訴我們的,讀書求學應該每天都要讀,而不是把它累積在一起,為應付考試而讀書。
這裡講「寬為限」,就是你讀書的時候要有一個目標,譬如說我們今年,我們要看哪些書,你把它訂下來,訂下來以後每天按照進度來讀、來用功。跟我們現在一般人完全不一樣,讀書是為了考試,尤其是學生。如果我們成年人,你是父母,如果每天把家事做完以後,你能開始展書來學習,與古人在一起,或者看一些與知識領域範圍之內、你工作範圍之內的這些典籍,你能做很好的榜樣。孩子在家裡,他看到母親父親每天做完事情,就把剩餘的時間都在讀書,你就樹立了非常好的模範,孩子從小也會很喜歡讀書。
假使做父母的空閒下來就開始看電視,孩子也會跟你一樣愛看電視。即使你在客廳看,孩子在房間做功課,他也會受到影響,他會經常開門看看,今天電視已經演到哪裡。所以父母在家裡能多看書,樹立好榜樣,孩子也會很喜歡看書的。
過去曾經有一位長官,末學就請教他,他年齡已經有六十歲了,但是他幾乎可以把一些法規法條背得滾瓜爛熟,非常的熟。我說這些都很難背,我們年輕人都記不好,為什麼你還可以背得這麼清楚?他從右手拿出來一本小小的法規,左手拿出來,口袋又是一本,左上角拿起來又是一本。他就告訴我,在工作的領域方面,他凡是要瞭解的這些法規,他隨時隨地都在讀。我就問他:你怎麼背?像有一些法規幾百條,你怎麼次序不會顛倒?他就跟我說,每一條讀五十遍,口要念出來五十遍,五十遍之後,再慢慢用記憶的方式來想一想,回憶一下。法規法條要隨時隨地都要看,一有空閒就要看。他說從孩子出生之後,孩子看到父親這麼用功,所以兩個孩子也非常的優秀,從小讀書都不要大人盯他,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要這樣為小孩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不但可以相得益彰,同時你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也會很輕鬆。為什麼?你可以減少金錢,他不用補習,他認真,他就通達,所以何樂不為?
此地也講道,「工夫到,滯塞通」。我們讀書最怕遇到困難,遇到困難第一個反應就是說:好了,我不讀了。然後把這個困難就跳過去了,尤其是理科。很多小朋友通常也有這樣的毛病,遇到困難就不想去突破,就會覺得:好煩,我不會。再不然就把這個題目丟給父母。父母問他說:你會不會?他往往說:我會了。結果考試出來,一看到數學六七十分,你問他,他好像會,似懂非懂,其實是不懂。此地也告訴我們,「工夫到,滯塞通」。首先,我們要排除內心對這種困難的題目、困難的問題的恐懼,不要怕,面對它,就要想辦法解決它。
過去求學的階段,也曾經碰到很難的數學,這個數學怎麼辦?沒得問,明天要交,所以當天晚上我就花了三個小時,慢慢地思考,去推理;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努力,終於我解出來,非常的高興。從此之後,我對數學不再害怕。為什麼?我認為我可以做到,只是時間長一點。慢慢因為你解除自己內心的障礙以後,你對數學不怕,你就會興起這種興趣。興趣一旦建立以後,你多做了,慢慢這個解答就開始快了。從三個多鐘頭,後來漸漸進步,到最後數學就不怕了。
所以最主要還是在我們內心,你有心去做,這個問題你就有能力去突破。可是你無心去做,你工夫沒有下到底,你就沒有辦法通達。所以此地講只要「工夫到」,你下的工夫足夠,你的努力夠的話,肯定你一些不能通達的也能通達。假使做學問當中,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心裡有疑惑,應該怎麼辦?此地就講道: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當我們有疑惑,沒有辦法瞭解的時候,就應該隨時隨地請教會的人。如果是同學當中,先請教同學比較優秀的,這一科比較專門的,我們請他幫忙。為什麼?你不能通達,你累積的問題會愈來愈多,尤其是數理這方面的,前面不懂,後面連帶的這些都沒有辦法通達,因為很多數理它是有連帶關係。所以,此地只要心裡有疑惑要把它記下來,「隨札記」,隨時要把它記下來。
「就人問,求確義」。你應該要不恥下問,別人比較瞭解,比較清楚,我們應該要很虛心地求教於別人。也有很多人,他不願意替別人解答。有時候碰到這種情形怎麼辦?我們可以參考其他的資料,譬如說參考書或工具書,它同時也可以替我們解決疑惑。但是最主要還是要靠自己,自己先去探究,沒有辦法的時候,再請問別人。
曾經有一個母親,她這樣跟我反映,她說她的女兒當班長,可是家裡電話每天她幾乎要講一兩個小時,母親就要我來告誡她的女兒。後來有機會,我就單獨找她女兒:你為什麼電話這麼多?是不是你的朋友很多?她說:不是的,是因為同學有很多的問題都來請教她。我說:那這樣會耽誤你的功課,對不對?她說:對。我再問她:這些同學平常他們的學習態度情形怎樣?她說:有的人在抄作業的時候,故意不抄,反正回到家裡還有同學可以問。有一些應該解答的,應該把這些重要的題目抄下來,有一些他也不願意再去抄下來,他就專門依賴學生。我問了這個同學,我問她:這些同學平常在校的情形如何?學習的情形如何?她告訴我多半都有這些毛病。所以他想:我回到家裡,我請教班長就好了,我何必在學校很認真。他完全以自己的自私的心,不願學,然後就把這個問題去請教別人。這樣也不對。
也曾經碰到這樣一個賢明的母親,她就講有一次她檢查她女兒的聯絡簿,發覺她有多樣的作業好像沒有寫,也沒有做。因為看到老師的評語之後,她開始對女兒多加地追問,後來她女兒就說:我要問同學,今天應該做哪些。母親就禁止。她說:我禁止,我絕對禁止,你今天所應該要做的,你竟然沒有做,然後要把責任再去推給別人,再去抄別人的,你有靠山,這樣不行,學習不能靠別人,一定要自動自發。所以這個母親她寧可隔天女兒被老師處罰,而且聯絡簿上也寫了幾句:請老師嚴格執行,不守法、不守規矩,一定要處罰。這個孩子被母親這樣教導,以後她就不敢用這樣的方式,投機取巧的方式;把所有的作業,還有老師交代的,在學校不願意做好,回到家裡電話一撥,全部找靠山,這樣是很不對的。
後來,我就跟這個班長講:這樣的話,長久下來,不但你的功課受到很嚴重的影響,同時你也不是在幫他,你是在害他。為什麼?你害他沒有辦法自力更生,沒有辦法自己好好地學習。所以從此之後,你應該婉轉地跟他講,你要做功課,你很忙,要拒絕他。因為你這樣幫他,長久下來不是正確的。所以在此,我們也建議家長對子女的功課,我們要把它加以查證一下,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有這樣的毛病,一定要及時地來制止他。
此地「就人問,求確義」。也有很多人裹足不前,譬如說不懂自以為懂,不明瞭自以為明瞭,結果以訛傳訛。因為自己以為明瞭了,又教了別人,就誤導了別人。所以在此地古人告訴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這種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學問一定要以通達明瞭為主。這個通達明瞭要自己有所悟處,才算是真正明瞭。我們再看三十四條: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
我們讀到這一條,也要反省自己,自己的書房、自己的臥室是不是也經常保持很乾淨。在教學過程當中,也曾經問卷調查學生,會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書桌的有多少?往往非常少,寥寥無幾,幾乎都是父母替他整理。由此可知,小孩從小這種家庭教育幾乎都喪失了,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被父母給剝奪了。所以,我們讀到「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做父母的應該要讓孩子學習,要教導他怎麼整理。
我們這裡講到「房室清」,就是你要整齊清潔,牆壁也要乾淨。有很多小朋友他很喜歡畫圖,甚至在牆壁上畫了一排的火車,畫完以後,自己非常的高興,請母親看。說:爸爸,媽媽,你看我畫的火車漂不漂亮?父母看到孩子這麼天真,也捨不得打他,只好再把它粉刷乾淨。所以從小我們對於孩子要教導他,除內心要清淨之外,我們外界的環境也要保持乾淨。首先父母就要做良好的榜樣,子女才會向你學習。
「几案潔」,几案就是書桌。我們曉得有很多人看書,他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東一本,西一本,凌凌亂亂。只要讀書的時候,他自己的桌上,只要有一角還能放一本書,他自己就覺得很滿足了,從來不會整理自己的書桌。像古人朱熹,每一次在書房讀完書之後,一定要把它收拾乾淨,他才離開書房。我們說一分誠敬得一分的利益,有十分的恭敬,你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所以此地講「几案潔」,就是要保持我們書桌的整齊與乾淨。
「筆硯正」,古人所用的文具,就是文房四寶。今天沒有毛筆,也沒有硯台,但是我們的文具,我們所用的這些筆、橡皮擦等,這些用具、文具,我們也要把它擺好,排得非常的整齊。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此地就講到古人他要寫字,他要讀書,旁邊一定要備好文房四寶才有辦法寫。此地說,墨磨歪了,就表示你心裡有旁騖,你心裡不專心。我記得小時候,父親如果要寫書法的時候,就會叫我去旁邊磨墨,一池的清水要把它磨得恰到好處,總要半個鐘頭到一個鐘頭。他示範給我看的時候,我牢牢地記住。他也有要求,第一個手要握好,不能握歪;第二個不能碰到你的手,這個墨水不能噴出來,手不能碰髒,同時也不能溢出來。不能溢出來,不能溢到紙上,不能溢到你的衣服上,這個條件也可以說相當的嚴格。但是我也可以做到,因為我按照父親所教的方法,握好以後就慢慢地磨,磨的力量要平均,要均衡。如果你的力量不均衡,你磨的速度有快有慢,你的墨條就會歪了。所以到最後,磨好了之後,請父親來檢查,他會看你的墨有沒有平?有沒有歪?你有歪,就證明你在磨的時候不專心;你有溢出來,就表示你的眼睛沒有看到這個墨磨的速度,還有它的快慢,所以它才會溢出來。
古人教導子女,從小由磨墨的功夫當中來訓練他的耐心。我們現在沒有這種機會,學習到可以用磨墨來訓練自己的耐心。但是我們可以從小朋友的字來觀察他有沒有耐心。有很多人都抱怨說字很醜,我就會反問他:字為什麼會很醜?你是不是眼睛沒有看,你怎麼寫?他說:對,幹嗎看?就手一直寫下去。我說:不對,寫字要意在筆先,你的心意要在下筆之前就要有,心裡就要胸有成竹。你要知道我這一畫這一筆要走到哪裡?你不能筆拿起來就寫。不管是毛筆或者硬筆字,都是如此,你要專心,要有耐心。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筆一畫清清楚楚地交代好,不要糾在一起。
所以「字不敬,心先病」。這個字寫得歪七扭八的時候,首先要檢查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有沒有靜在那裡,有沒有很專注就在寫字這個功夫上。如果你打從心裡就不想寫,怎麼會寫得好?所以字寫得丑,我們先要想一想,我是不是有不專心?你很專心,你眼睛盯著你的手,你的心意在你的手之前,它要寫到哪裡,到哪裡該停,到哪裡該頓,你心裡有個底,再加上你有美感,你寫出來的字就會很漂亮。所以「字不敬,心先病」,是因為你心裡有毛病。什麼毛病?就是不專心的毛病。所以這一條告訴我們,不論你寫字做功課,都要反躬自省,自己有沒有專注在裡頭。你有專注,你肯定會寫得很好,讀書也會讀得很棒。我們再看下一條: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讀到這一條,我想很多人都會會心一笑,有這樣的感覺。過去末學還沒有教《弟子規》的時候,都是書看到哪裡放到哪裡,所以家裡除了廚房沒有書以外,幾乎到處都有書。這裡也可以說,這是每一個人經常犯的毛病。
此地告訴我們,「列典籍,有定處」。我們要把書籍,家裡所有的書排列好,把它放置好,放在書櫃上面,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沒有固定的地方,經常在找書。尤其子女如果很多,家裡的書也很多的時候,往往你會聽到叫聲:媽媽,我什麼書不見了;爸爸,我哪一本書放在哪裡,你可不可以幫我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毛病?都是犯了讀看畢沒有放回原處,都是讀看畢隨便放。
所以在此地我們做父母的大人,也應該要深深地檢查自己,當你的書看完之後,你有沒有把它收好。你沒有把它收好,有時候家裡弟弟妹妹很小的,哥哥姐姐沒有及時收好,弟弟妹妹不分青紅皂白,會把他的書在那裡亂畫。所以有很多小朋友,他們在家裡為什麼會吵架?有時候這個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所在,吵架、打架很重要的因素所在。
所以從小子女看完書,一定要告訴他,要愛護書籍,要把它放好,而且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同時也要指導他,教導他,書要怎麼排列比較整齊,比較好看,比較好拿。做父母的從小就要做很好的榜樣,來教導自己的小孩。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這裡講到我們讀書讀到一半,可能有人找我們,有人叫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要隨時把這個書收拾好,收拾乾淨,把它收拾整理好以後再離開。我想時間再趕,也沒有差那個一分鐘、三十秒,三十秒我們可以把書整好。也有很多人因為很急,他可能要出去辦事,所以讀到哪裡,他就把它折角,把書那個頁碼折起來,這個也是不好的習慣。
古人告訴我們,書要好好的愛惜,不要讓它有缺損。如果你把它折角,這個折久了我們會覺得書好像很舊。我們愛惜書,我們就要讓它保持整齊美觀。所以書讀到哪裡,不應該把它折角做記號,應該用書籤把它夾起來,不要讓自己輕易地用折角的方式來記讀到哪一頁,這樣對書本是不恭敬的。
「有缺壞,就補之」。我們都曉得,古人的書,他們的書籍往往都是用針線所縫製的,這樣來把它固定。今天科技不同,我們的書可以說相當的緊固,所以當我們如果書經常讀,它可能會有磨損;尤其是工具書,像字典這一類經常翻,對這樣的書,我們也要愛惜它。翻的時候,有很多人動作非常的粗魯,這些也是很不應該的。我們愛惜課本,在翻閱的時候要輕輕地,不要很粗魯;你很粗魯地翻書,我們會覺得很心疼。我們想一想,古人把這麼好的書籍留下來,到了我們今天,雖然得到書很容易,但是我們也要存著恭敬之心來愛惜這些書籍。
也有一些小朋友書本拿來以後,他很珍惜,他會把它先包好,用了一學期以後,還是非常的新。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就比較隨便,很草率,他會在課本裡頭東畫西畫,把課本塗得髒兮兮的,這樣也非常的不好。如果讀書的時候,我們看到每一頁都非常乾淨整齊,我們的視覺也會覺得很舒服。所以做父母的,當你的子女有喜歡在課本上亂畫的毛病,我們也要及時地制止,讓他從小就建立愛護書籍、敬愛書籍的這種觀念。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這裡就提到書,並不是天下的書、種種的書都能看。好的書可以讓我們受益良多,不好的書也會污染我們的心志。所以此地講不是好書,「屏勿視」,「屏」就是拋棄它的意思,就是不能看,要丟棄,不可以看它。「蔽聰明」,它的壞處在哪裡?它會掩蓋你的聰明,它會掩蓋你的智慧,它會讓你的智慧蒙蔽,它會破壞你內心的清淨。所以「壞心志」,會破壞你的內在,你會污染到。
康熙皇帝他在對他後代子孫的庭訓裡頭,他就交代,交代什麼?他交代二十歲之前,不要給他讀小說,他說很容易染習到這種權謀智巧。尤其他們涉世未深,不懂得明辨是非之下,你這麼小就給他看這些人心態上惡的這一面,小說裡頭都是杜撰的;有這一面的污染,從小就應該要禁止。
康熙皇帝他同時也自我要求勉勵,他怎麼講?他說:朕貴為天子,有很多話聽不到,因為很多人不敢跟他講實話。他如何來警惕自己,到底有沒有犯過失?他說他唯一每天都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讀古書。讀聖賢的經典來檢查每日所作所為,是不是哪裡有過失、哪裡有缺失?施政方面哪裡有缺失?他完全按照聖賢的經典來檢點自己。
我們也曉得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非常提倡儒學(儒家的學問)。在皇宮裡,每天還請那些儒學的專家日講《四書》。我們就曉得,以前的皇帝,他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麼嚴格。我們今天讀到《弟子規》,我們也想到看到古人這麼好的學習榜樣,我們也應該要傚法,好的書籍我們要多讀,一再地讀,有道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這裡也告訴我們,身為父母的,一定要經常看看,關心你的子女,他所閱讀的是什麼書?末學曾經有一次,下課之後,因為家長晚一點來帶小孩,我就看他從書包裡頭取出一本漫畫書在看。我就跟他講:借老師翻一下。結果我稍微翻一下,我才發覺裡頭的污染、裡頭的內容,實在是不堪入目。有時候做家長的他不瞭解學生在外,自己的子弟他在外面,他是不是有接觸這麼多不良的書籍?所以這個也非常重要。我看了之後,除了告知這個家長之外,同時也跟學生講:凡是你在課堂上看其他的書,一定要經過我的同意你才能看;不能看的,絕對是沒收。為什麼?不好的書的確是傷害非常的大。我們看最後這一行: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這裡講到人不能夠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定要堅信自己有能力,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對自己要有什麼心?要有自重自愛之心。什麼叫自重?就是你不願意隨便拋棄你自己,放棄你自己。你要自己尊重自己,就要珍愛自己,珍愛自己就自立自強。所以此地講「勿自暴,勿自棄」,不要輕易的說我不行,不能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古人對於立志這一方面非常的強調,人一生要立定志向,有了目標,有了方向,我們想一想聖賢之道,我們也可以向他學習,漸漸地我們也可以達到。「馴致」,「馴」就是漸漸地意思,漸漸地也可以達到像這樣。
所以,人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學習,我們要把握住機會。我們今天有這樣的機緣讀到《弟子規》,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深入,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週遭之人。如果你是父母,你還可以教育好你的子女。末學才疏學淺,承蒙老師一再的指導,所以斗膽向大家報告學習《弟子規》的過程,講得不對不正之處,還懇請十方善知識多予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