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 總敘
原文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註解釋義
【弟子規】
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明瞭,「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為什麼?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可以說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麼叫《弟子規》。「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懂的道理,做人應遵循的規範。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瞭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裡。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請看課文:
【總敘】
一本書,它的開頭總是會有提要,提要就是總綱領。看到總綱領,我們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內容所講解的是什麼。所以,「總敘」就是勾勒出《弟子規》這一本書,最主要的綱領有哪幾項。
《弟子規》這一本書,可以說完全融入了儒家經典的精華。從「學而篇」裡頭所摘錄的一章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從這一章所摘錄出來,也就是儒家教導所有學生、弟子,應該要如何盡到一個人的本分。後頭展開來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們如何落實。我們明白《弟子規》的綱領之後,也要深入它的義理所在,能完全明瞭它的內容義理所在,我們才有辦法去落實。請看第一條:
【弟子規,聖人訓。】
我們剛剛有提到《弟子規》就是從《論語·學而》所摘錄出來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的經典重要所在。此地講的「聖人訓」,我們狹義地來講,可以說就是孔老夫子;廣義來講,我們都曉得凡是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只要他們有好的典範,他們有立教於後世的,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我們都可以稱為訓誨、訓勉。所以我們此地所講的,它是有範圍的,所指的聖人是指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孔夫子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家庭、從自身做起。
他就說道:
【首孝弟,次謹信。】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瞭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地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裡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才會生得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背負父母,背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傚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到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裡有弟弟的存在。什麼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去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兩隻手疊在一起。我們都曉得,兄弟姊妹都是從父母而出。在父母,視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這些子女完全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氣所生,就好像一棵樹木一樣,同氣連枝。子女就像枝幹一樣,父母就像樹,樹本身的樹幹一樣。所以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而且在兄弟姊妹當中,還要彼此友愛,相互照顧。我們想一想誰跟我們最親?在家庭裡頭,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親,又親誰?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言行舉止。所以接下來聖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都要謹慎。簡單地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瞭解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禮。什麼叫合乎禮?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存有恭敬之心。
我們想到現在的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高喊自由的社會。人正是因為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社會才會這麼紛亂,家庭才會不和。家裡的成員才幾個人,往往沒有辦法和睦共處,所以家庭不幸福,社會怎麼會安定?人與人相處怎麼會沒有紛爭?所以懂得約束自己,懂得禮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諧。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這種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後,我們接著還要下一步,還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培養愛心,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泛愛眾。】
孟子說到人皆有惻隱之心。《三字經》一開端就講「人之初,性本
善」。也就是說,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為什麼會有不善之人?原來都是因為後天環境的習染才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財物。如果有多餘的,我們應該要及時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為什麼?不但你自己得到快樂,同時也幫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這個歡樂的分享。為什麼?能解救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樂事。所以,自古以來有說「行善最樂」;也告訴我們要有那一種愛心,沒有愛心肯定沒有辦法行善事。
有這樣的心情,有這樣開闊的胸襟之後,我們還要不斷地再接再厲,這個時候我們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師,找良好的榜樣。
【而親仁。】
榜樣我們只要能遇到,就應該不要放棄,好好地跟他學習。我們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言語、行為都足以為後人典範。所以當我們碰到良師益友,也千萬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學習。在當今,我們如果找不到良師益友,聖賢的典籍可以說是陪伴我們一生最好的良師了!除此之外:
【有餘力,則學文。】
我們所應該做的,所應該瞭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還有多餘的時間,我們也不要讓時間空過,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時間,好好地來充實自己。
「學文」,它有多種含義,學藝文也是學文的一種。如果你在社會上工作是很專業的,你還更要再進一步地提升,就要鑽研你這個範圍的領域上,要在你的這個職業,或者說學術範圍裡頭,還要更進一步去加強、去深入。如果你是個退休之人,我們也可以展開古籍,聖賢的典籍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彷彿是老師一樣,它教誨我們如何向聖人學習。如果是家庭主婦,把家裡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後,我們也可以翻閱古人的書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提升。
生活的品質能提升,人生才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如果有多餘的時間,不是放在進修上面,而是放在電動玩具,或者看電視無益的節目上,只會污染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被污染,我們就沒有辦法在人生當中獲得很多古人、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經驗,或者寶貴的智慧。
人應當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快樂的。康熙皇帝教誡他的子孫,人應當以勞為福。如果人貪圖安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樂,如果以逸為一生的重點,就會有災禍。
所以,我們知道聖賢如此的教導我們,我們也應當要深思一下,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空過時間?從《弟子規》裡頭,我們瞭解,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反思的。過去我們沒有讀到《弟子規》,我們不明白;現在我們有機會讀到,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生活也會因此而重新過得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