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蘇轍)詩篇全文翻譯

蘇轍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蘇轍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選
蘇轍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原文】
東坡先生謫居儋耳1,置家羅浮之下2,獨與幼子過負擔渡海3。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4,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於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5。

【註釋】
1儋耳:儋州古稱「儋耳」,又名「儋縣」,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郡為州,將「儋耳郡」改為「儋州」。
2羅浮:即惠州。羅浮山,在今廣東省東江北岸,在惠州境內。
3過:即蘇過,是蘇軾的第三子。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4啖荼芋:啖:就是吃的意思。荼芋:即芋艿,因為味道苦澀,所以如此稱呼。
5衰憊:形容衰弱疲憊。

【譯文】
東坡先生被貶謫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羅浮山下,只和幼子蘇過挑著東西過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建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澀的芋艿,心中沒有那種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沒有什麼特殊的愛好,只是把圖書史籍當做園囿來遊覽,把文章當做音樂來欣賞,到了這時也全都停下來了,只是喜歡寫詩。他寫的詩精深華妙,並未顯露出老年人那種衰弱疲憊的精神狀態。

【原文】
是時,轍亦遷海康1,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於東坡。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而實腴2。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3。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數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並錄之,以遺後之君子。子為我志之。然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4:『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5,使汝等幼而饑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

【註釋】
1海康:漢元鼎六年(前111)置徐聞縣於此。
2「質而」二句:表面上質樸,實質上則是綺麗;表面上瘦勁,實際上豐腴。
3曹、劉、鮑、謝、李、杜:是指曹植、劉楨、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詩人。
4「淵明臨終」二句:見於陶淵明的《與子儼書》,儼、俟等都是陶淵明的孩子。
5黽勉:指努力。

【譯文】
這時,我也被貶謫到海康,子瞻來信對我說道:「自古以來,已經有詩人寫過模擬古人的作品,卻沒有人追和古人的詩。追和古人的詩,便從我東坡開始。在詩人中沒有誰是我非常喜愛的,我唯獨喜愛陶淵明的詩。陶淵明作詩不多,但他的詩看上去樸實而實際上華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實際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劉楨、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眾位詩人,都趕不上他。我前後和淵明的詩共幾十首,至於那些得意之作,自認為在淵明面前並不覺得很慚愧。現在我要把它們編成集子並且抄錄下來,為的是把它們送給後世的君子,你為我把這些記下來。但是我對於淵明,哪裡只是喜愛他的詩呢?如對於他的為人,我確實是很有感觸的。淵明臨死前寫信給陶儼等人說:『我年輕時生活窮苦,常常因為家裡貧窮東奔西跑。我性子剛烈,才智笨拙,和外界事物多有牴觸,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幹下去,一定會給你們留下禍患。於是盡力辭去世事,使你們很小就過著挨餓受凍的生活。』淵明這些話,說的是實際情況。我現在真的有了和他同樣的憂患,由於自己沒有早早知道這種毛病,做了半輩子官,卻招來了世間的災禍。這就是我十分佩服淵明、想在晚年學得他一點長處的原因。」

【原文】
嗟夫!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人1,而子瞻出仕三十餘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2,以陷於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於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後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3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區區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註釋】
1「淵明」一句:《晉書·陶淵明傳》中記載陶淵明在做彭澤縣令的時候,會郡的一個官員到來,那個官員要求陶淵明束帶見他。陶淵明感歎道,我難道會為了一點點的俸祿向這個傢伙折腰嗎?於是,陶淵明辭官不做。
2悛:悔改之意。
3「孔子」一句:出自《論語·述而》。大意是:傳述而不創作,篤信古代的文化私下裡自比殷代的老彭。

【譯文】
唉!陶淵明不肯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齊去拜見鄉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監的官吏置於屈辱、困頓的地位,最後還是不能悔改,以致陷入大難之中,才想起在晚年從淵明身上求得寄托,哪裡有人肯相信呢?雖然是這樣,子瞻做官,官職或升或降的原因還是可以考究出來的。後世君子,一定會從中總結出一些立身處世的教訓來。孔子說:「傳述成說而不自立新義,誠實而喜好古事,私下自認為可比殷的賢大夫老彭。」孟子說:「曾子與子思所行之道相同。」很小的行跡,不能夠評論文士。

【原文】
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常稱轍詩有古人之風,自以為不若也1。然自其斥居東坡,其學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2。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為有餘,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從之3,常出其後,其和淵明,轍繼之者亦一二焉。

【註釋】
1「自以」一句:出自蘇軾的《答張文潛書》:「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知。」
2沛然:盛大的樣子。
3馳驟:指馬飛快地奔跑。這裡比喻用力地追。

【譯文】
我年輕時沒有老師,子瞻已經成年,學問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學習。子瞻曾經稱讚我的詩具有古人的風格,我自己認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從被貶謫到黃州住在東坡之後,他的學問日益有所長進,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詩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來,是要超過他們的,於是就和陶淵明相比。我雖然隨著他奔馳不已,但總是落在他的後面。對於他和陶淵明的詩,我繼續跟著寫了一些和韻的詩。

【評析】
本文寫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十二月,這個時候蘇軾已經六十歲。蘇軾早年喜歡杜甫的詩,晚年喜歡陶淵明的詩,這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變化。元祐七年(1092),蘇軾在揚州作《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本文就是其弟蘇轍為蘇軾《和陶集》所作的序言。與一般的序言寫作者人品、文章的風格以及成書等問題不一樣,蘇轍的這篇序言,只是寫了蘇軾晚年雖然淒涼但是沒有那種衰颯之氣,對蘇軾作該文的出處進行了簡單的評論。對蘇軾的那種「精深華妙」的詩風進行了概括。
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蘇軾給蘇轍信的原文,引用原文主要是想說明:陶淵明詩歌的風格是「質而實綺,而實腴」;淵明自己說,「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蘇軾也認為:「半生出仕,以犯世患。」蘇軾實際上借和陶淵明的詩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蘇轍直接引用蘇軾的書信來表明蘇軾的態度,讓蘇軾自己來說明自己,更加有說服力。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