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宗典籍《六祖壇經》01.【行由品第一】古文譯文

壇經 ◎行由品第一

【原文】
時大師至寶林1,韶州韋刺史2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3,為眾開緣說法4。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5三十餘人,僧尼道俗6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7。大師告眾曰:善知識8,菩提自性9,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十成佛。善知識,且聽慧能行由得法事意。

【註釋】
1時:當時,指慧能到寶林寺的時候。也有解釋說這個「時」是表示開始講述這部經典。大師:指慧能。寶林:寶林寺,曾名中興寺、法泉寺,宋朝叫南華寺,在廣東韶州(今韶關)南華山。
2韶州韋刺史:在韶州任地方行政官的韋琚,刺史是主管當地行政的官員的名稱。
3大梵寺講堂:韶州有大梵寺,曾名開元寺、崇寧寺、天寧寺和報恩光孝寺等,慧能在此開山傳法。講堂即講經說法的廳堂。
4開緣說法:緣是梵語意譯,即攀緣,發生良好關係。慧能為大眾說法,就讓大眾與佛教結了緣。
5儒宗學士:儒家的讀書人,學士是尊稱。
6僧尼道俗:僧和尼是佛教的男女信徒;道指道教徒,俗指信教而未出家的人。
7法要:佛法的要義。
8善知識:佛教術語,指信仰佛教掌握佛理而一心向善的人。這裡是對佛教信眾的敬稱。
9菩提:梵語音譯,舊譯為道,新譯為覺,即覺悟。自性:即本性,禪宗認為每個人本來都有佛性。
十直了:即頓悟,這是禪宗主張的修行覺悟法門。

【譯文】
當時大師到了寶林寺,韶州的韋刺史和一些官僚屬員進山登門拜訪,把大師請出來,在韶州城的大梵寺講堂中開講,為大眾開佛緣講說佛法。大師登台就座,下面有刺史和官僚屬員三十多人,儒家飽學之士三十多人,僧尼、道士和在家俗眾一千多人,大家一齊向大師行禮,請求大師講述佛法的微言大義。大師對聽眾說:各位善知識,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來就是清潔乾淨的,只要自己發掘出這種本心,就能夠了悟成佛。善知識的人,你們先聽聽我慧能獲得佛法的來龍去脈。

【原文】
慧能嚴父1,本貫范陽2,左降流於嶺南3,作新州4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5,老母孤遺,移來南海6,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7。」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8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9,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慧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十與慧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註釋】
1嚴父:古時候說父嚴母慈,故稱嚴父。
2本貫范陽:范陽在今北京市大興、宛平一帶。據敦煌本,本貫作本官,意謂慧能的父親原在范陽做官,但從《神會語錄》開始,范陽被寫成慧能的籍貫。
3左降:被貶官降職。左和右表示尊卑之義,在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這裡是左卑右尊之意,故稱左降。嶺南:五嶺以南,即今廣東地區。
4新州:今廣東省西南部新興地區。
5父又早亡:據《景德傳燈錄》,慧能三歲時父親去世。
6南海:今廣東省佛山市一帶。
7《金剛經》:一部印度佛經,漢語版《金剛經》歷史上共有六個著名譯本並傳,最通行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本。
8蘄州:今湖北省蘄州西北。
9五祖忍大師:慧能之師弘忍被後世禪宗尊為五祖(602—675年),湖北黃梅人,一說江西潯陽(今九江市)人,本姓周。主化:(用佛教)主持教化。
十取銀十兩:敦煌本無客贈銀兩事,是「惠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辭親」,這有違於傳統孝道,從惠昕本開始就加上了客贈銀十兩安置老母的情節。

【譯文】
我父親祖籍范陽,被貶職流放到嶺南,成了新州的老百姓。我很不幸,父親早早去世,母親年邁,帶著我這個喪父孤兒遷來南海,生活艱辛貧苦匱乏,靠我打柴去市場賣度日。當時有個客戶買柴,讓我送到客店去,客戶收了柴,我拿了錢,一出門,遇見一個人在念佛經。我一聽他念的經文,心裡就感到有所領悟。我就問那個人念的是什麼經?那人回答說:「《金剛經》。」我又問他從哪兒來,怎麼會修持這部經典。那人回答說:「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那個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師在主持教化,門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禮朝拜,聽講領受了這部經典。大師經常勸諭僧俗兩眾,只要修持《金剛經》,就能夠發現自己的佛性,當下成佛。」我聽他這樣說,也是前世有緣,就有一個人拿出十兩銀子給我,讓我拿去做老母的衣食贍養費,以便我前往黃梅參拜五祖。

【原文】
慧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1,若為堪作佛?」慧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2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3。慧能曰:「慧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4,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5,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慧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6,差慧能破柴踏碓7,經八月餘。

【註釋】
1獦獠:音同「葛僚」,是當時對攜犬行獵為生的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可能當時慧能的穿戴像少數民族。
2和尚:梵語音譯,尚也寫作上,本是印度稱老師的俗語,中國佛教中是對僧人的尊稱,泛化後則指出家的佛教徒,尊義漸減。
3作務:幹活,勞動。
4福田:好像種田會有收穫,信佛教行善事也會有福報,故稱福田。
5根性大利:教講究慧根,即心性中有信佛的因子,大利指領悟很快,這是讚美語。
6行者:方丈的侍者,也指遊方僧人,這裡指寺院內管理雜務的僧人。
7踏碓:碓是過去舂米的器具,一般為石製,配有槓桿原理的木槌,用腳踩木槌將稻碾為米,故叫踏碓。

【譯文】
我將母親安頓好,立刻辭別母親上路,不到三十多天,便到了黃梅,拜見了五祖。五祖問我:「你是哪裡人?來這兒想得到什麼?」我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遠道而來拜見您,只想成佛,不想得到別的什麼東西。」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怎麼能成佛呢?」我說:「人雖然分南方人和北方人,佛性卻不分南北的,獦獠的肉身也許與和尚您有所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異呢?」五祖想和我更作深談,但看見徒弟們老圍在旁邊,就讓我隨眾人一起在寺裡勞作。我說:「慧能有話啟稟和尚,弟子從心裡經常產生智慧,能不離開自身所有的佛性,就是在耕種福田,不知道和尚還讓我做什麼活計?」五祖說:「這個獦獠根性很敏捷呀。你不要再說了,到槽廠裡幹活去吧。」我退到後院,有一個行者,分派我劈柴、踏碓舂米,這樣一直干了八個月。

【原文】
祖一日忽見慧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1之性,各作一偈2,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註釋】
1般若:也作班若、波若、缽若、般羅若等,是梵語音譯,一般讀作「波耶」,意譯的話,就是智慧的意思。
2偈:梵語意譯,又譯頌,四句整齊韻語,用於表達一種對佛法的理解、讚頌。又偈與竭意通,即攝盡其義之意,也就是完全概括了微言大義。

【譯文】
五祖有一天忽然來後院看我,對我說:「我想你的見解是有道理的,我怕有人暗害你,所以不和你進一步談論,你知道嗎?」我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意思,所以這幾個月也不敢到前面講堂去,這樣讓別人不注意我。」五祖有一天把眾多門人都召集起來,說:「我向你們說:人生在世最大的問題是生死,你們卻每天只想通過修行以求得福報,不去想怎樣超脫生死的苦海。自己本有的佛性要是迷惑了,修行的福德怎麼能拯救你們超脫苦海呢?你們都下去,各自反觀智慧,從自己的內心發現般若之性,每人作一首偈語,送上來給我看。如果誰能覺悟大概,我就把衣缽法教都傳給他,讓他繼任第六代祖師。快去作吧,不要耽擱。冥思苦想那可沒用,能見到佛性的人,言談之間立馬覺悟。像這樣的人,就是揮刀上陣打仗時,也能見到佛性。」

【原文】
路睹死屍眾得處分1,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2用意作偈,將呈和尚3。有何所益?神秀4上座,現為教授師5,必是他得。我輩謾作6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後,依止7秀師,何煩作偈。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8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9,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十,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註釋】
1處分:這裡是吩咐的意思。
2澄心:清心,使心思進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3和尚:指弘忍。
4神秀:俗姓李,河南開封尉氏人。當時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後來受唐王朝禮遇,他的禪學流派在歷史上號為禪門北宗。
5教授師:梵語阿閣梨的意譯是教授,即規範正行,教授師是對可以教授規矩儀則而作眾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稱。
6謾作:胡亂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水平不高。
7依止:仰仗追隨。
8供奉盧珍:供奉是唐朝皇宮中對有某種技能的人給予的官職名稱,供奉盧珍即一個叫盧珍的宮廷畫師。
9五祖血脈圖:將初祖達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禪宗傳承過程畫成圖。
十菩提樹:印度的一種常綠喬木,傳說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覺悟成佛,故名菩提樹。明鏡台:即明鏡,《大乘起信論》中曾把眾生的心喻作鏡子。宿業障重:宿即過去、前世;業是梵語羯磨的意譯,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礙;重即嚴重。

【譯文】
眾人聽了吩咐,退下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人,用不著費心思勞神作偈子去呈送和尚。那有什麼好處?神秀上座現在已經是教授師,祖師的衣缽一定是傳給他。我們再來隨便作偈子,白白浪費心力。」大家聽了這些議論,都死了心,都說我們以後還要仰仗神秀師傅,何必作偈子添麻煩呢?神秀心裡想,眾人都不呈送偈子,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做偈子呈送和尚。如果我不呈送偈子,和尚怎麼能知道我心裡的見解是深是淺?但我要是呈送了偈子,為此求佛法固然很好,要是被理解成是為當祖師那就不好了,那和凡俗心爭奪權位有什麼區別?但如果不呈送偈子,又得不到佛法。真是左右為難,太難了。五祖的禪堂前面有三間走廊,已經請了供奉畫師盧珍準備在廊壁上畫《楞伽經》的經文故事和五代祖師傳承圖,讓後世流傳供養。神秀作好了偈語,好幾次準備呈送,走到禪堂前,心中就恍惚猶豫,渾身流汗,想呈送卻不敢去,這樣經過了四天,做了十三次嘗試都沒有勇氣呈送上去。神秀想了想,不如把偈語寫在廊壁上,讓和尚自然看見,要是說好,我就出來禮拜說是我作的;要是說不好,那說明我白白在山中修行了幾年,白白受人禮拜,還修什麼佛道呢!當天夜裡三更天,神秀不讓人知道,自己拿了燈,把偈語書寫在南面的走廊牆壁上,表達自己對佛性的見解。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寫完偈語,就回到自己的禪房,別人都不知道。神秀又想,明天五祖要是看了偈語很高興,那我就和佛法有緣分;如果他說我的偈語很不好,那就是我的本性迷惑,前世業障太重,不應該得到佛法,老師的意思很難推測。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臥不安,一直到五更天。

【原文】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1。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2。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3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4,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唸唸5自見,萬法6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7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註釋】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第五品中語,原意是佛祖對須菩提說佛祖所有的身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意思是一切皆空才是佛門真諦。
2惡道:即三惡道,是地獄、餓鬼、旁生(除人之外的一切動物),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即「非天」,有「天福」而無「德」者),三善道和三惡道合起來就是六道輪迴。
3炷香:即燒香。炷是動詞。
4慈悲:《智度論》二十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所以慈悲就是與眾生同樂,救眾生苦難的一種所謂菩薩情懷。
5唸唸:每一個念頭之間,指極短暫的瞬間。
6萬法:法是梵語達摩的意譯,指一切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道理等,所以萬法就是指包羅萬象的一切。
7無上菩提:最高的覺悟。

【譯文】
五祖已經知道神秀還沒有找到法門,沒有自明佛性。天亮了,五祖請了盧供奉來,到南邊廊壁上繪畫圖像,忽然看見廊壁上神秀寫的偈語。就對盧供奉說:「供奉不用再畫了,勞你遠來白跑一趟。經上說:所有的可見身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只保留這篇偈語,讓門人念誦修持,從這篇偈語獲得啟示,就能夠避免墮落三惡道了。照這篇偈語修持,會大有好處。」五祖讓門人燒香禮拜,都來念誦這篇偈語,以便覺悟佛性。眾門人念誦偈語,都感歎叫好。到三更時分,五祖把神秀叫進禪堂內室,問他說:「那篇偈子是你作的嗎?」神秀回答說:「的確是我作的,我並不敢妄想追求祖師之位,只希望和尚大發慈悲,看看弟子還有一點智慧嗎?」五祖說:「你作的這篇偈子,並沒有見到佛性,還停留在門外,沒有進入門內。像這樣來尋覓最高的覺悟,那是不可能得到的,最高的覺悟,必須在言語之間當下就能認識自己的本心,發現自己的本性。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在任何時候,在每一個念頭中,都能自覺認識,萬種事物和境界都達到同一而沒有一點滯礙;一樣真了,則樣樣都真,萬種事物和境界都是相同如一的,相同如一的心,就是真實的。如果能達到這樣的認識,就是獲得了最高覺悟的佛的本性。你再思考一兩天,重新作一篇偈語,拿來給我看,你的偈語如果能覺悟入門,我就把衣缽法教都傳給你。」神秀向五祖行禮後出來,又過了幾天,偈語也沒有作出來,心情恍恍惚惚,神思不安,好像在夢中一樣,行走坐臥都悶悶不樂。

【原文】
復兩日,有一童子1,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慧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2,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慧能曰:「慧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3,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慧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4。」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註釋】
1童子:還沒有正式出家的少年,或小沙彌一類。
2上人:本是對德行高者的尊稱,這裡慧能用以稱呼童子,是表示格外尊重的意思。
3別駕:官名,刺史的佐僚。
4肉身菩薩:雖然還是父母給予的肉身,但在精神上已經達到了菩薩的境界。

【譯文】
又過了兩天,寺院中一個小童,從碓房門前經過,一邊走一邊唱誦神秀的偈語。慧能一聽,就知道這篇偈子沒有認識佛的本性,雖然我並沒有接受過誰的教導,但早已懂了這首偈語的大意,就問小童說:「你念誦的是什麼偈子?」童子回答說:「你這獦獠哪兒知道,大師說:世人最大的事是生死問題,想要把衣缽法教傳承下去,讓眾門人都作偈語給他看,如果能覺悟大意,就把衣缽法教傳給他,作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在南邊廊壁上寫了這篇揭示萬物無相的偈語,大師讓眾人都來唱誦,按照這篇偈子來修持,以免墮落三惡道,照這篇偈子修持,可以獲得大好處。」慧能說:「我也要念誦這篇偈語,好結下輩子的佛緣。上人,我在這兒踏碓舂米已經八個多月了,從來沒有到前面法堂去過,希望上人能引導我到偈語前禮拜。」童子就引導我到偈語前禮拜。我又說:「慧能不識字,請上人給我念一念。」這時正好有一個信佛的江州別駕官,姓張,名叫日用的在旁邊,就高聲朗誦這篇偈語給我聽。慧能聽了以後,就說:「我也有了一篇偈子,希望別駕替我寫到壁上。」別駕說:「你也能作偈語?這種事可是少有。」慧能向別駕說:「要想學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輕視初學的人。最下等的人也許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許會埋沒智慧。如果輕視初學的人,就有無限大的罪過。」別駕說:「你念你的偈子吧,我替你寫。但如果你將來得到佛法,首先要超度我,可別忘了我這句話。」慧能就念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別駕把偈子寫在廊壁上,眾門徒看了都很吃驚,沒有不感歎的,互相說:「真稀奇呀!看來不能以貌取人,他來的時間還不長,怎麼就成了肉身菩薩了!」五祖看到眾人吃驚奇怪,恐怕有人會傷害我,就用鞋把偈子擦掉,說:「這篇偈語也沒有覺悟到佛性。」大家信以為真。

【原文】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1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2?」慧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3。」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不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4、天人師5、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6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7,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8」祖復曰:「昔達摩大師9,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亙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慧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十。」慧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櫓自搖。慧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櫓。」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慧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註釋】
1腰石:腰裡捆綁一塊石頭以增加身體重量,便於踏動舂米碓。
2米熟也未:米舂好了沒有。熟是舂好的意思。
3猶欠篩在:還差一道用篩子篩的工序,暗示還需要五祖點撥驗證的意思。
4丈夫:如來有十號,其一叫調御丈夫。
5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意為天和人都尊佛為師。
6頓教:禪宗以頓悟相標榜,所以叫頓教。
7有情:梵語薩埵意譯,即眾生。
8「有情來下種」偈:前兩句說眾生沒有超脫有情,所以難脫因果報應的循環;後兩句說超脫有情而覺悟後就能達無性亦無生的佛教空諦境界。
9達摩大師:南天竺(今印度南部)人,一說波斯人,南北朝時來中國傳教,成為所謂禪宗初祖。
十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指懷集縣,「會」指四會縣,都是廣東省的縣名。這是帶有預言性質的讖語,暗示慧能先在廣東一帶隱居等待機會。南中人:嶺南人。九江驛:今江西省九江市。合是吾渡:「渡」與「度」諧音相通,弘忍與慧能通過說渡船來表達佛法的傳授。

【譯文】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見慧能腰裡綁一塊石頭在辛苦地舂米,就說:「追求佛道的人,為了佛法而捨身忘己,就像這樣啊!」又問我說:「米舂好了嗎?」慧能回答說:「米早就舂好了,還欠一道篩的工序。」五祖用禪杖敲擊了石碓三下,然後離去。慧能當時就明白了五祖的意思,到半夜三更鼓響時,悄悄地來到五祖的住室。五祖用袈裟遮住窗戶燈光,不讓別人看見,給我解說《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當下就覺悟,知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不脫離自己的本性。慧能對五祖說:「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清淨,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就不生也不滅,沒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圓滿的,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就是堅定不移的,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就能產生萬事萬物。」五祖知道慧能已經覺悟了自己的本性,就說:「如果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學佛法也沒用;如果認識了自己的本心,見證了自己的本性,那就可以叫大丈夫、天人師、佛。」我在半夜三更接受了五祖傳法,沒有任何人知道。五祖把頓教的法門和袈裟缽盂都傳給了慧能,並說:「你將成為第六代祖師,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念,廣泛超度有情的眾生,使佛法永遠流傳,不要讓它中斷了。聽我的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得遇沙門五祖又說:「從前達摩大師剛來此地,人們還不信仰他,所以傳下來這件袈裟,作為佛教真傳的信物證據,一代一代互相傳承。其實佛法真諦,要以心傳心,都得自己覺悟自己理解。自古以來前佛與後佛之間只是傳授本性的覺悟,每一代祖師交接也只是彼此會意本心的覺悟。袈裟是引起爭端的由頭,到你這兒就不要再傳這袈裟了,要是再傳這袈裟,你的性命就如游絲一般危險了。你必須趕快離去,恐怕會有人加害於你。」慧能問:「我去什麼地方?」五祖回答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我在三更天領受了袈裟缽盂,又對祖師說:「慧能本來是南中人,一向不知道這裡的山路,怎麼樣才能走到江邊渡口呢?」五祖說:「你不用擔憂,我親自送你走。」五祖把我直送到九江驛,讓我上船,五祖親自搖櫓擺渡。慧能說:「請和尚坐下,弟子應該搖櫓。」五祖說:「應該是我渡你。」慧能說:「迷惑的時候是老師度我,覺悟了就得自己度自己,度雖然還是度,那用處可不同了。慧能在邊遠地區長大,說話語音不純正,承蒙老師傳授給我佛法,現在已經覺悟了,就應該自明本性自我超度了。」五祖說:「是這樣,是這樣。以後的佛法,會由你而大行天下的,你離開三年後我才會逝世。現在你好好去吧,努力精進,往南方去吧。不要急於宣傳說教,佛法的興起是要經歷許多磨難的。」

【原文】
慧能辭違祖已1,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2,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3,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4慧能。慧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5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慧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慧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慧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6,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慧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7。」明禮辭。

【註釋】
1已:語氣虛詞,表示動作結束。
2大庾嶺:山名,江西省大庾縣南和廣東省南雄縣的分界之處,也是一處地理分界標誌,過了嶺就屬於嶺南。
3惠明:即慧明,敦煌本作惠順,俗姓陳,據說是南朝陳宣帝的孫子,但此說有爭議。
4趁及:趕上。
5行者:本義是方丈的侍者,後來泛稱修行佛道的人,這裡是對慧能的稱呼。
6黃梅:湖北省黃梅縣,弘忍所在地,可代指弘忍。
7逢袁則止,遇蒙則居:袁指袁州,今江西省宜春縣;蒙,袁州的蒙山。

【譯文】
慧能辭別了五祖,拔腳往南走,走了兩個月,來到大庾嶺,後面有幾百個人追來,想搶奪證法的袈裟和缽盂。其中一個僧人俗姓陳,名字叫惠明,出家前當過四品的將軍,性格行為粗暴,格外努力追尋我,跑在眾人的前面,趕上了我。慧能把袈裟和缽盂扔在一塊大石頭上,說:「袈裟缽盂只不過是傳法的信物而已,(並不是法本身)怎麼能靠強力來爭奪呢?」然後就隱身在草叢林莽中。惠明趕來,卻不拿袈裟缽盂,而喊叫說:「行者啊,行者啊,我是為佛法來的,不是為袈裟來的。」慧能就從隱身處走出來,在盤石上打坐。惠明向我行禮說:「請行者給我講解佛法。」慧能說:「你既然是為佛法而來,你現在就靜下心,杜絕一切俗緣,一點俗念也不要產生,我就給你講說佛法。」惠明沉思靜默了很久,我對他說:「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惡,此時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嗎?」惠明立刻覺悟。他又問我說:「除了剛才說的密語密意外,還有別的密意嗎?」慧能回答說:「我對你說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來觀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兒了。」惠明說:「惠明雖然在黃梅修行,卻並沒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導教誨,好像人喝水一樣,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現在行者您就是我惠明的師傅了。」慧能回答說:「你要是這樣想,我和你都是以黃梅五祖為師,咱們共同努力維護佛法吧。」惠明又問我說:「惠明今後該到哪兒去呢?」我回答說:「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惠明向我行禮後告辭而去。

【原文】
慧能後至曹溪1,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2,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3。時有風吹幡4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5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議,見慧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慧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6白佛言:犯四重禁7,作五逆8罪,及一闡提9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十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議,猶如真金。於是為慧能祝發,願事為師。慧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慧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慧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註釋】
1曹溪:廣東省韶關市南。
2四會:廣東省四會縣,今新會縣。
3《涅槃經》:即《大般涅槃經》,主要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4幡:寺院裡的旗子,窄長,是佛教法物。
5仁者:佛教講慈悲為懷,故可稱和尚為仁者。這是慧能對法性寺僧人的尊稱。
6高貴德王菩薩:全稱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
7四重禁:即姦淫、殺戮、偷盜、大妄語四重罪。
8五逆:罪惡之極逆於常理,又叫五間業。
9一闡提:佛教稱斷絕善根之極惡人為一闡提,但誓願濟度眾生自己不成佛的菩薩也被稱作一闡提,所謂二種一闡提,這裡是指前者。
十蘊:指五蘊,又稱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某甲:自稱,相當於「我」。祝發:剃髮。東山法門:指自己講的佛法是從黃梅憑茂山弘忍處得到的真傳。使君:對韋琚的尊稱。

【譯文】
慧能後來到了曹溪,又被惡人尋找追逐,於是躲到四會,與獵人為伍以避難,一共過了十五年,經常隨機給獵人們講說佛法。獵人們常讓我看守捕獲獵物的網罟,我每見到活獵物誤入網罟,就放走它們。每到吃飯的時候,我把素菜放在獵人們的肉鍋裡捎帶煮熟。有的人問我為什麼不吃肉,我就回答:「我只吃肉邊的素菜。」終於有一天,我想,到了該弘揚佛法的時候了,不能老是隱遁。我就走出山林,來到廣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師在講解《涅槃經》。當時有風吹動了旗旛,一個僧人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僧人說是旗旛在動,爭論不休。慧能就參與討論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旗旛動,是諸位仁者的心在動。」所有在場的人都被我的話震驚了。印宗把我請到上座,詳細詢問我佛法的深奧含義,他見我回答時言語簡潔理當,不受經典字句的拘束。印宗說:「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早就聽說黃梅的袈裟佛法都傳到嶺南來了,是不是就是行者你呢?」慧能回答說:「不敢當。」印宗於是再行敬禮,請求我把五祖傳授的袈裟和缽盂拿出來,給大眾觀看。印宗又問我:「黃梅的祖師在付託傳法時,有什麼指示教誨?」慧能回答說:「倒也沒有什麼指示教誨,只是說要認知自己的本性,並不說禪定、解脫的方法。」印宗問:「為什麼不說禪定、解脫的方法呢?」慧能回答說:「因為禪定和解脫是兩種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又問:「什麼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慧能說:「法師你講《涅槃經》,如果明白佛性,這就是不二之法。例如高貴德王菩薩曾問佛:如果有人犯了四重禁,作了五逆罪,還有一闡提等,他們是不是斷絕了善根佛性呢?佛回答說:善根有兩種,一個是常,另一個是無常,可是佛性並沒有常和無常之分別,所以不是斷絕,這才叫做不二法門;五蘊和十八界,凡夫看見是兩個,有智慧的人就能夠懂得它們的本質並無分別。像這樣無二的真性,就是佛性。」印宗聽了我的回答,滿心歡喜,合掌作禮,說自己講的經就像瓦礫;而仁者您的講論,就像真金。於是印宗就為慧能剃髮,並願拜我為師。慧能就在菩提樹下開始講授東山法門。慧能從黃梅東山禪寺得到佛法真傳,此後經歷了無盡的辛苦和危險,曾經命如懸絲。今天終於能夠和韋使君、眾位官員、僧尼、道人、信佛大眾共同聚會,這都是我們經歷累世的劫數修成的緣分,也是我們在過去生生世世中供養各代佛祖的功德,才能一起種下善根,這才能有幸聽聞到如上的頓教法門,和我獲佛法的因緣過程。頓教是佛和祖師傳下來的,並不是慧能自己的智慧發明。大家如果願意聽受佛和祖師的教理,就要首先使自己的心念清淨無染。聽了以後,要各自去除疑惑,就好像聽佛和祖師親自講說一樣。大家聽了講述後,都很高興,行禮退出。

【評析】
行由即慧能的行履、來歷,品相當於章、節。行由品第一就是第一品,道出了慧能覺悟的始末。六祖一開始就提出了:菩提自性,本自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四句話很關鍵,六祖所演說的頓教法門的總綱,一部壇經,講的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菩提自性,就是佛性,人人本具,而且本自清靜無染,因無明覆蓋,迷而不覺,妄執分別,所以不能了見自性的本來面目,也不能證得自性本自具足的智慧德性。由此可見,眾生與佛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心的迷與悟,心若背覺合塵,就是眾生,就是凡夫,心若背塵合覺,就是佛,所以六祖說:菩提自性,本自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原來正法的傳授,根本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密付的只不過是眾生本具的妙心,單傳的也只不過是眾生本具的自性,五祖說得清清楚楚,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