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王准之傳》全文翻譯

宋書·王准之傳》
原文
    王准之,字元曾,琅邪臨沂人。高祖彬,尚書僕射。曾祖彪之,尚書令。祖臨之,父訥之,並御史中丞。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儀,自是家世相傳,並諳江左舊事,緘之青箱,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准之兼明《禮》 《傳》 ,贍於文辭。起家為本國右常侍,桓玄大將軍行參軍。玄篡位 ,以為尚書祠部郎。義熙初,又為尚書中兵郎,遷參高祖車騎中軍軍事,丹陽丞,中軍太尉主簿,出為山陰令,有能名。預討盧循功,封都亭侯。又為高祖鎮西、平北、太尉參軍。宋台建,除御史中丞,為僚友所憚。
    准之父訥之、祖臨之、曾祖彪之至准之,四世居此職。坐世子右衛率謝靈運殺人不舉免官。高祖受命,拜黃門侍郎。永初二年,奏曰: 「鄭玄注《禮》三年之喪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學者多謂得禮之宜晉初用王肅議祥禫1 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為制江左以來,唯晉朝施用;縉紳之士,多遵玄義。夫先王制禮,以大順群心。喪也寧戚,著自前訓。今大宋開泰,品物遂理。愚謂宜同即物情,以玄義為制,朝野一禮,則家無殊俗。 」從之。遷司徒左長史,出為始興太守。元嘉二年,為江夏王義恭撫軍長史、歷陽太守。行州府之任,綏懷得理,軍民便之。
    尋入為侍中。明年,徙為都官尚書,改領吏部。性峭急,頗失縉紳之望。出為丹陽尹。准之究識舊儀,問無不對,時大將軍彭城王義康錄尚書事,每歎曰: 「何須高論玄虛,正得如王准之兩三人,天下便治矣。」然寡乏風素,不為時流所重。撰《儀注》 ,朝廷至今遵用之。十年,卒,時年五十六。追贈太常。 (節選自《宋書‧王准之傳》) [注]1祥禫,喪祭名。

譯文
    王准之,字元曾,是琅邪郡臨沂人。高祖名叫彬,曾任尚書僕射。曾祖名叫彪之,曾任尚書令。祖父名叫臨之,父親名叫訥之,都擔任御史中丞。彪之博聞多識,熟悉朝廷禮儀,從此世代相傳,都熟悉江左舊事,把它封在青箱裡,世人稱之「王氏青箱學」。
    准之兼通《禮》 《傳》 ,善於文辭。起初擔任本國右常侍,在桓玄大將軍府任行參軍一職。桓玄篡位 後,任命他為尚書祠部郎。義熙初年,又任尚書中兵郎,升任參高祖車騎中軍軍事,先後任丹陽丞,中軍太尉主簿,又到地方上任山陰令,以能幹聞名。因討伐盧循有功,被封為都亭侯。後又任高祖鎮守西、平北、太尉參軍等職。劉宋建朝後,擔任御史中丞,被同僚所忌憚。
    准之的父親訥之、祖父臨之、曾祖彪之一直到准之,四代同居此職。因世子右衛率謝靈運殺人一案被牽連定罪,免官。高祖登基後,任命他為黃門侍郎。永初二年,准之上奏: 「鄭玄注《禮》記載,三年守喪,以守滿二十七月為吉,古今學者都認為合乎禮制,晉朝初年採用王肅的建議,祥禫之祭共月,因此二十五個月後除喪服,從此把他作為禮制,江左以來,只有晉朝這樣施行;官員讀書人,都遵守玄義。先王制定禮制,是為了順應民心。守喪必須哀傷,這是遵守前代訓誡。現在大宋初立,推究情理。我認為應該效仿以前,把玄義作為制度,朝野禮節統一,那麼各家就沒有不同的習慣。 」皇帝聽從了他。升任司徒左長史,調任始興太守。元嘉二年,擔任江夏王義恭撫軍長史、歷陽太守。代理州府之職,治理得法,軍民都能得利。
    不久入朝擔任侍中。第二年,調任都官尚書,又改到吏部任職。性情嚴厲急躁,很失官員之心。到地方上任丹陽尹。准之熟識舊儀,別人請教他時,他沒什麼答不上的,當時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擔任錄尚書事一職,經常歎惜: 「哪裡用得著高論玄虛,像王准之這樣的人只要兩三個,天下便太平了。」然而(王准之)缺少風采素養,不為社會主流所看重。撰寫《儀注》 ,朝廷至今遵守施用。十年後,掛了,時年五十六。被追贈為太常。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