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吾陸鹽,周十餘里,無水,自生(「生」原作「坐」,據明抄本改)朱鹽。月滿則如積雪,味甘;月虧則如簿霜,味苦;月盡,鹽亦盡。又其國累塹(「塹」字原空缺,據明抄本改)為丘,像浮圖,有三層。(「層」原作「僧」,據明抄本改)屍乾居上,屍濕居下。以近葬為至孝,集大氈屋,中懸衣服綵繒,哭化之。(出《酉陽雜俎》)
【譯文】
昆吾國的土地上全是陸鹽,周圍十多里都沒有水,會自然地出現粉末狀的鹽。月圓時就像積雪,鹽的味道是甜的;月缺時就像一層薄薄的霜,味道是苦的;沒有月亮時,鹽也就沒有了。那個國家多次挖溝取土堆成小丘,像塔,分三層。乾屍體放在上層,濕屍體放在下層。把死者埋在近處被看作是最孝敬的,人們聚集在一個大氈屋中,中間懸著死者的衣服和綵繒,人們哭著就把屍體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