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9 下篇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下篇 四十九章

  【文】聖人無常心1,以百姓心為心。

  〔正字〕1無常心:非王注版本或作「恆(常)無心」,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注】動常因也1。

  〔正字〕1因:因物之性,因物自然。

  【文】善者,吾善之1;不善者,吾亦善之2:

  〔正字〕1以善者為師。 吾善之:非王注版本或作「善之」,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2以不善者為資。 吾亦善之:非王注版本或作「亦善之」,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注】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文】德善1。

  〔正字〕1德:非王注版本或作「得」,或與底本同。或謂「德」通「得」。暫如字。下「德信」同。

  【注】無棄人也1。

  〔正字〕1無棄人:各盡其材,各適其能。

  【文】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1: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2,為天下渾其心3。百姓皆注其耳目4,

  〔正字〕1吾信之:非王注版本或作「信之」,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吾亦信之:非王注版本或作「亦信之」,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2在天下歙歙:非王注版本或作「在天下怵怵」;或作「之在天下,歙歙焉」;或作「之在天下也,歙歙焉」。暫如舊。 歙(xī)歙:心無所主貌。 3渾其心:混沌其心,無所別析。非王注版本或作「渾渾焉」,或與底本同。暫如舊。 4百姓皆注其耳目:原脫此七字。據下文王注之意及王注其他版本校補之。非王注版本亦多有此七字。 注其耳目:專注於各自善長之領域。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

  【注】各用聰明。

  【文】聖人皆孩之1。

  〔正字〕1孩:嬰兒,喻無慾無求。非王注版本或作「咳」,或與底本同。「咳」通「孩」。

  【注】皆使和而無慾,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1: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2;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於欺3,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4: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5,物亦競以其明應之6;以不信察物7,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8。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9。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十。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⑾。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繁其刑罰⑿,塞其徑路,攻其幽宅⒀: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⒁;鳥亂於上,魚亂於下⒂。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⒃;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⒄。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捨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⒅;捨其所長,而為其所短⒆」。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正字〕1語出《周易·系辭下》。 鬼謀:卜筮吉凶。 與:給予,貢獻。 者:或無此「者」字。暫如舊。 2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 3冕(miǎn)旒(liu):皇冠前後之串珠。 充目:蔽目。一作「垂目」。暫如舊。 欺:欺瞞。 4黈(tǒu)纊(kuang):皇冠兩側之黃色綿球。 戚:擔憂。一作「慼」,「慼」同「戚(慼)」。 慢:欺慢。 5以明察物:行術用明,以察於物。 明:耳聰目明。下同。 6以其明應之:多現巧詐,蔽其樸也。或據下文王注「百姓何避」及十八章王注「物知避之」而謂作「以其明避之」。二者皆可說通。暫如舊。 7以不信察物:或據下文王注「無所求焉,百姓何應」而謂作「以不信求物」。暫如舊。 8以其不信應之:一作「以不信應之」。暫如舊。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情:真情實意。下「莫不用其情」同。 十在智、在力:或謂作「任智」、「任力」。暫如舊。 ⑾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一作「未有能使人無用智者,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於己者也」;或謂作「未有能使人無用智力者,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於己者也」。暫如舊。 ⑿繁:原作「煩」。「煩」通「繁」。 ⒀幽宅:喻人之隱微處。 ⒁喪其手足:不知所措。 ⒂參《莊子·胠篋》。 ⒃心無所主:或謂作「心無所注」。暫如舊。 ⒄適(di)莫:厚薄。心之所主曰適,心之所否曰莫。 ⒅為其所不能:一作「為其所否能」。暫如舊。 ⒆為其所短:一作「為其短」。暫如舊。

  下篇 四十九章(終)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