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歐陽德傳》
歐陽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舉鄉試。之贛州,從王守仁學。不應會試者再。嘉靖二年策問論守仁,德與魏良弼等直髮師訓無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龍津書院,聚生徒論學。入為刑部員外郎。六年詔簡朝士有學行者為翰林,乃改德編修。遷南京國子司業,作講亭,進諸生與四方學者論道其中。尋改南京尚寶卿。召為太僕少卿。以便養,復改南京鴻臚卿。父憂,服闋,留養其母,與鄒守益、聶豹、羅洪先日講學。以薦起故官。累遷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掌詹事府。母憂歸服未闋即用為禮部尚書喪畢之官命直無逸殿時儲位久虛帝惑陶仲文「二龍不相見」之說諱言建儲德懇請會有詔,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儲貳不當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諸王皆處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與太祖同,請從初制。」帝不許。德又言:「《會典》醮詞,主器則曰『承宗』,分籓則曰『承家』。今裕王當何從?」帝不悅,曰:「既雲王禮,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冊立耶?」德即具冊立儀上。帝滋不悅,然終諒其誠。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請用成化朝紀淑妃故事,不從。德遇事侃侃,裁製諸宗籓尤有執。或當利害,眾相顧色戰,德意氣自如。當是時,德與徐階、聶豹、程文德並以宿學都顯位。於是集四方名士於靈濟宮,與論「良知」之學。赴者五千人。都城講學之會,於斯為盛。德器宇溫粹,學務實踐,不尚空虛。晚見知於帝,將柄用,而德遽卒。贈太子少保,謚文莊。
(節選自《明史》)
歐陽德,字崇一,泰和人。(歐陽德)剛滿二十歲就鄉試中舉,到贛州,跟從王守仁學習,兩次不參加會試。嘉靖二年,會試策問中曾議論王守仁的思想,歐陽德與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闡發老師的學術卻無阿諛奉承之意,最終進士及第,歐陽德被授任六安州知州。建立了龍津書院,聚集學生講學。後調入京城任刑部員外郎。嘉靖六年,皇帝詔令選拔朝士中有學問和德行的人做翰林,於是改任歐陽德為編修。後調任南京國子監司業,設置講亭,召集眾多國子生與四方學者在那裡論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寶卿。隨後被徵召入京擔任太僕少卿。為便於奉養父母,又調任南京鴻臚卿。父親去世,守孝期滿後仍留家中奉養母親。與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每日講學。其後因為被薦舉而起任原官,又經過多次陞遷任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掌管詹事府。母親去世,他歸家服喪,喪期未滿就被起用為禮部尚書,但等到服喪期滿他才赴任。皇帝命令他在無逸殿當值。當時,皇太子遲遲不立,皇帝相信陶仲文的「二龍不相見」之說,避諱談及立皇太子之事。歐陽德懇請立儲君。恰逢皇帝有詔令,裕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並於同日完婚。歐陽德認為裕王作為儲君人選不應出京,並上疏說:「從前太祖以父親的身份為兒子操辦婚事,諸位王子都住在宮中;宣宗、孝宗以兄弟的身份操辦婚事,才會搬到外府,現在的事和太祖時候的情況相同,請按照當初的舊制。」世宗不答應。歐陽德奏道:「《會典》關於婚禮中說,太子結婚曰『承宗』,分藩諸王結婚曰『承家』。現在裕王是承宗還是承家?」世宗不高興地說:「既然是王禮,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冊立裕王為太於?」歐陽德立即準備冊立禮儀奏上。皇帝更加不高興,然而最終體諒他的忠誠。裕王的母親康妃杜氏去世,歐陽德奏請按照成化朝紀淑妃的舊例進行喪葬。皇帝不答應。歐陽德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裁斷眾多被分封的宗室諸侯尤其有堅守的原則。或者當面指出利益與損害之處,眾人面面相覷神色惶恐,(只有)歐陽德神態自然,十分鎮靜。當時,歐陽德與徐階、聶豹、程文德都因學識淵博處在顯要地位。他們在靈濟宮聚集四方名士,和他們共同討論「良知」之學,前來聚會的人有五千位。都城講學的聚會,因此盛行。歐陽德風度溫和,學問講求實際,不崇尚空談。歐陽德很晚才被皇帝賞識,即將被重用掌權時,突然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謚號為「文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