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詩經》)古文翻譯成現代文

作者或出處:《詩經
古文《關雎》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現代文全文翻譯:
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黃河小島上。
文靜秀麗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對象。
長短不齊鮮荇菜,順著水流左右采。
文靜秀麗好姑娘,白天想她夢裡愛。
追求姑娘未如願,醒來夢裡意常牽。
相思悠悠情無限,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短不齊荇菜鮮,採了左邊采右邊。
文靜秀麗好姑娘,彈琴奏瑟親無間。
長短不齊荇菜鮮,揀了左邊揀右邊。
文靜秀麗好姑娘,敲鐘打鼓使她歡。
【註釋】
[1]關關雎(jū)鳩(jīu):雎鳩鳥不停地叫。雎鳩,水鳥名,即魚鷹。傳說它們情意專一。
[2]洲:水中的陸地。
[3]逑:(雔)之借字,(雔),雙鳥之意。
[4]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5]荇菜:水草名,一種可食的水草。
[6]寤寐:日日夜夜。寤(wu):睡醒,寐:睡眠。
[7]思服:思念。
[8]琴瑟友之:彈琴鼓瑟表示親近。
[9]芼(mao):挑選。
[10]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她歡樂。
【藝術特點】

此詩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對所思女子真是設想得體貼入微,關懷備至。

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來,連個小彎兒也不拐。
但從第二章起,細節描寫增多了,小伙子由於「寤寐思服」,徹夜翻來覆去,睡不踏實,這確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穩,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戀愛時總是好往樂觀處想,於是他想到將來結婚時場面多麼熱鬧,婚後感情多麼融洽和諧,生活多麼美滿幸福。這一切遐想,都是從「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失眠中幻化出來的。雖說是主觀的一廂情願,卻並非可望而不可即。後來的劇作家代劇中人立言,說「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反嫌說得太露;而《關雎》的作者卻以豐富而圓滿的想像來填充眼前無可排遣的相思,這真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了。難得的是這乃屬於典型的東方式的、我國傳統的正常戀愛觀,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為夫婦(用「好逑」字樣可證),而不僅僅是做為情侶(這同《鄭風》裡的作品就不同了!),這固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卻也體現了漢民族的傳統特色。

「興」是現實主義的技巧,是不錯的。這首詩即河洲之物而起興,顯見為民間產物;采荇尤見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們對於采荇不免陌生,但採蓮蓬、采藕、採菱的生活我們能體會。先是順流而取,再則採到手,再則煮熟了端上來。表示雖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勞動的真精神),這就象徵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與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飯,正是「鐘鼓樂之」的時候了,意味該多麼深長!同時這種工作是眼前事實,並非虛擬幻想,一面寫實一面又像征,此所以為比興之正格,這才是中國詩的長處。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裡夢見「采荇」的樂趣,也未必看得見「雎鳩」的比翼雙飛。不過采詩入樂,「太師」的眼光總算夠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學習」罷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轉摘自我的一份劫後殘存的講稿中,當時是把先生的意思做為自己的話寫下來的,因此可能與原文略有出入,讀者鑒之。)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云:「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云:「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云:「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云:「《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