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庸德庸行 和平之基
【原文】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禍胎。只有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譯文】
陰謀詭計、怪異的言行、奇特的技能,這些都是招致社會內亂的根源。只是那種平常的德行和尋常的言行,才合乎自然法則而成為維護社會和平的寶器。
【解說】
一個人圖詭求異,則是用偏頗的心性對抗他的生存環境。雖然說,人本來就與生存環境有矛盾,但是,只要人遵循著事物的發展規律去做,就不會受到生存環境的侵襲。這也是獲得生命自由的前提條件。然而,一個人圖詭行異的行為,就破壞了他與生存環境的和諧關係,如此,他就會遭受危機。
一個人圖詭行異的行為,致使他心性偏頗,他就不能完全去捕獲外在環境的信息,由於他只利用與其行為趨同的信息,那麼,他的心理必然不平衡而受著一定的情感壓抑。按現代心理學的說法,這種偏頗心性,便是易患素質,是一種容易引起病變的誘因。
【例解】
華子論大與小
魏惠王八年,齊威王二十六年,惠王魏瑩和威王田牟結盟誓約,不相征伐。幾年以後齊威王田牟背信棄義。魏惠王大怒,準備派刺客殺田牟。這事被大臣公孫衍知道了,他說:「大王為一國的君侯,擁有十百萬軍隊而不用,卻派一介匹夫行刺報復,實在有些不體面。」魏王另一個大臣季子卻不以為然地搬說:「『夫子懷宿,不事征伐。』魏齊兩國關係的修好,已花了很多的工夫。若是動用兵將,則勞命傷財,有損國家的利益。」站在魏惠王旁邊的華子聽了公孫衍、季子的進諫,認為兩人的主張都不可取,他說:「善於巧言,煽動攻伐齊國的人固然是造禍的元兇。但善於辭令,遊說不出兵保國的人,也是禍害。他們不能忘言行道,以是非為念,滋擾人心。」魏王問:「這件事情作如何處理?」華子說:「至道在於清應淡漠,物我兩忘。大王只消捨去慾念,循道行事,或爭或在自會消解。」這話啟發了在旁的惠施。散朝以後惠施就去見梁國的賢人戴晉人。戴晉人見過惠王就問:「大王可曾見過蝸牛嗎?就是這微不足道的東西頭部有個兩國爭鬥的故事。一個在左角的稱為觸氏,一個在右角的稱為蠻氏。兩個國家為了爭奪土地互相殺戮,動輒死傷數萬人,雙方常常因互相追逐殘兵敗將,十天、半月不肯罷休。」魏惠王不耐煩地說:「哎呀,這不是事實,純係荒誕之言,不足為信。」戴晉人又說:「話雖是這麼講,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知道道的人,心在無窮無盡之外,身體卻在四海九洲之內的一個彼此通達的國家內,這種情況把它說成似無似有,似大似小,可以不可以?」「可以。」惠王答道。
「既然可以,那麼,以四海九洲之大,放在無窮無盡的浩瀚宇宙之中,就顯得微乎其微,甚至忽略不計。這豈不是等於小和等於無嗎?」
人是一個小宇宙,一個人若是不探究自己所擁有的小宇宙,而去注意那些有限的物質,便是失去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