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DSE古文篇目之:《論語》論孝 篇目語譯及評析

香港DSE古文篇目之:《論語論孝 篇目語譯及評析

【原文】
  孟懿子問孝(1),子曰:「毋違。」樊遲御(2),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毋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3);死,葬之以禮。」(4)

【註釋】
(1)孟懿子:姓孟孫,名何忌,字子嗣,也叫仲孫何忌。「懿」是謚號。春秋時魯國大夫。
(2)樊遲:名須,字子遲。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3)事:侍奉。
(4)下文孔子複述此話時有「祭之以禮」句,《論語·為政》中亦有,疑應補。章錄楊校宋本有「祭之以禮」,可證。
【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違背。」樊遲駕著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向我問孝,我對他說:『不要違背』。」樊遲問:「這話怎麼說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照周禮的規定侍奉他們;死了,要按周禮的規定埋葬他們,要按周禮的規定祭祀他們。」

【原文】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註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ang。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本文采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1)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2)而不怨。」

【註釋】
(1)幾:音jī,輕微、婉轉的意思。
(2)勞:憂愁、煩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評析】
這一段還是講關於孝敬父母的問題。事奉父母,這是應該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百依百順,甚至父母不聽勸說時,子女仍要對他們畢恭畢敬,毫無怨言。這就成了封建專制主義,是維護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綱常名教。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評析】
春秋末年,社會動盪不安,臣弒君、子弒父的犯上作亂之事時有發生。為了維護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別強調「孝」。所以這一章還是談「孝」,要求子女從內心深處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絕對服從父母,這是要給予批評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