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全篇古文翻譯

漢書新注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說明】本傳敘述馮奉世及其四子的事跡。馮奉世,以良家子選為郎,中年才學《春秋》,讀兵書。奉使西域,當匈奴,莎車攻劫時,矯制征發西域諸國兵,進攻莎車,平息騷亂,威震西域。後率軍平息隴西羌亂。其長女媛(為中山太后)、其子參,因哀帝時傅太后用事,受陷害而死。馮奉世行事與趙充國相類,「功名次趙充國」,本可與趙充國合傳,班固單為立傳,似可不必;傳未不論馮奉世,而僅論馮參「死於非罪」,哀歎「讒邪交亂,貞良被害,自古而然」,也許因此之故,而將馮氏父子單獨立傳。
  馮奉世字子明,上黨潞人也(1),徙杜陵(2)。其先馮亭(3),為韓上黨守。秦攻上黨,絕太行道(4),韓不能守,馮亭乃入上黨城守於趙(5)。趙封馮亭為華陽君,與趙將括距(拒)秦(6),戰死於長平。宗族繇(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趙。在趙者為官帥將,官帥將子為代相(7)。及秦滅六國,而馮亭之後馮毋擇、馮去疾、馮劫皆為秦將相焉(8)。
  (1)上黨:郡名。治長子(在今山西長子西南)。潞:縣名。在今山西潞縣東北。(2)杜陵:縣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3)馮亭:戰國時韓國上黨郡守。(4)太行:山名。在今山西與河北界線上。(5)趙:戰國時趙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6)括:趙括。只讀兵書,沒有實踐經驗。長平之戰中,趙方主將,慘敗而死。(7)代:戰國後期的代國,被奏所滅。(8)馮毋擇、馮去疾、馮劫:均為秦將相,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興,文帝時馮唐顯名(1),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未,奉世以良家子選為郎(2)。昭帝時,以功次補武安長(3)。失官,年三十餘矣,乃學《春秋》涉大義,讀兵法明習,前將軍韓增奏以為軍司空令(4)。本始中(5),從軍擊匈奴。軍罷,復為郎。
  (1)馮唐:本書卷五十有其傳。(2)良家子:漢制,凡從軍不在七科謫內者謂之良家子。郎:官名。各種郎官的泛稱。(3)功次:以功勞累遷曰功次。武安:縣名。在今河北武安西南。(4)軍司空令:官名。漢代有軍司空令、丞。(5)本始: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前73——前70)。
  先是時,漢數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稱,或貪汗(污),為外國所苦(1)。是時烏孫大有擊匈奴之功(2),而西域諸國新輯(集),漢方善遇,欲以安之,選可使外國者。前將軍增舉奉世以衛候使持節送大宛諸國客(3)。至伊修城(4),都尉宋將言莎車與旁國共攻殺漢所置莎車王萬年(5),並殺漢使者奚充國。時匈奴又發兵攻車師城(6),不能下而去。莎車遣使揚言北道諸國已屬匈奴矣(7),於是攻劫南道(8),與歃盟畔(叛)漢(9),從鄯善以西皆絕不通(10)。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皆在北道諸國間(11)。奉世與其副嚴昌計,以為不亟擊之則莎車日強,其勢難制,必危西域。遂以節諭告諸國王,因發其兵,南北道合萬五千人進擊莎車,攻拔其城。莎車王自殺,傳其首詣長安。諸國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罷兵以聞。宣帝召見韓增,曰:「賀將軍所舉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宛。大宛聞其斬莎車王,敬之異於它使。得其名馬象龍而還(12)。上甚說(悅),下議封奉世。丞相、將軍皆曰:「《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則顓(專)之可也。奉世功傚尤著,宜加爵土之賞。」少府蕭望之獨以奉世奉使有指(旨)(13),而擅矯制違命,發諸國兵,雖有功效,不可以為後法。即封奉世,開後奉使者利,以奉世為比,爭逐發兵(14),要(徼)功萬里之外,為國家生事於夷狄。漸不可長,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議(15),以奉世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16)。
  (1)苦:謂患苦。(2)烏孫:西域國名。(3)衛候:官名。屬衛尉。大宛:西域國名。在今蘇聯吉爾吉斯一帶。(4)伊修城:當作「伊循城」(齊召南說)。《西域傳》云:鄯善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漢置都尉。所謂伊循,田官也。伊循,在今新疆若羌東北。(5)莎車: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莎車一帶。(6)車師城:可能指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7)北道:及下文「南道」,是指以塔里木盆地為界的南、北兩條東西走向的道路。(8)南道:指南道諸國。(9)歃(sha)盟:歃血訂盟。(10)鄯善:西域國名,在塔里木盆地以東,今新疆若羌一帶。(11)都護:指西域都護。官名。總管西域事。(12)象龍:謂名馬形似龍。或說象龍乃馬名。(13)有旨:指本為送諸國客。(14)逐:竟也。(15)議:其下擬有「竟不封」三字(宋祁說)。(16)光祿大夫:官名。屬光祿勳。水衡都尉:官名。掌上林苑,兼保管皇室財物及鑄錢。
  元帝即位,為執金吾(1)。上郡屬國歸義降胡萬餘人反去(2)。初,昭帝末(3),西河屬國胡伊酋若王亦將眾數千人畔(叛)(4),奉世輒持節將兵追擊。右將軍典屬國常惠薨(5),奉世代為右將軍典屬國,加諸吏之號(6)。數歲,為光祿勳(7)。
  (1)執金吾:官名。為督巡三輔治安的長官。(2)上郡:郡名。治膚施(在今陝西榆林東南)。屬(shǔ)國:漢代安置各族來歸者的地區,由其自治,循其故俗。(3)昭帝:「宣帝」之誤。齊召南曰:「昭帝時奉世名尚未著,安得持兵節將兵;且兩河屬國始置於五鳳四年,《宣紀》可證也;當昭帝時尚無西河屬國,安得有叛人邪?」(4)西河:郡名。治平定(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南)。(5)典屬國:掌屬國事務的長官。常惠死於元帝初元二年(前47)。本書卷七十有《常惠傳》。(6)諸吏:加官。得舉法。(7)光祿勳:官名。掌領宿衛侍從之官。
  永光二年秋(1),隴西羌姐旁種反(2),詔召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奉世人議(3)。是時,歲比不登,京師谷石二百餘(4),邊郡四百,關東五百。四方饑饉,朝廷方以為憂,而遭羌變。玄成等漠然莫有對者(5)。奉世曰:「羌虜近在竟(境)內背畔(叛),不以時誅(6),亡(無)以威制遠蠻。臣願帥(率)師討之。」上問用兵之數,對曰:「臣聞善用兵者,役不再興,糧不三載(7),故師不久暴而天誅亟決(8)。往者數不料敵(9),而師至於折傷;再三發軵(10),則曠日煩費,威武虧矣。今反虜無慮三萬人(11),法當倍用六萬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萬人,一月足以決。」丞相、御史、兩將軍皆以為民方收斂時,未可多發;萬人屯守之(12),且足(13)。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饑饉,士馬羸耗,守戰之備久廢不簡(14),夷狄皆有輕邊吏之心,而羌首難(15)。今以萬人分屯數處,虜見兵少,必不畏懼,戰則挫兵病師,守則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見(現),羌人乘利,諸種並和(16),相扇而起,臣恐中國之役不得止干四萬,非財幣所能解也。」故少發師而曠日(17),與一舉而疾決,利害相萬也(18)。」固爭之,不能得。有詔益二千人。
  (1)永光二年:前42年。(2)隴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古族名。活動於今甘肅、青海等地區。:(xiǎn):羌族之姓。(3)韋玄成:韋賢之子。本書卷七十三附其傳,以上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馬車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乃所謂「五府」。(4)石二百餘:每石價二百多錢。下文「四百」、「五百」,也是言每石價錢。(5)漠然:無聲貌。(6)時:謂及時。(7)載:指運輸。(8)暴:露也。亟決:意謂速戰速決。(9)料:量也。(10)軵(rǒng):推也。謂推車供餉。(11)無慮:言大概。(12)萬人:其上疑奪一「發」字(王先謙說)。(13)且足:猶言且可足。(14)簡:謂選練。(15)首難:首先發難。(16)和:應也。(17)曠日:謂空費日子。 (18)相萬:相差萬倍。
  於是遣奉世將萬二千人騎,以將屯為名(1)。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為偏裨,到隴西,分屯三處。典屬國為右軍,屯白石(2);護軍都尉為前軍,屯臨洮(3);奉世為中軍,屯首陽西極上(4)。前軍到降同阪(5),先遣校尉在前與羌爭地利,又別遣校尉救民於廣陽谷(6)。羌虜盛多,皆為所破,殺兩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眾多少之計,願益三萬六千人乃足以決事。書奏,天子大為發兵六萬餘人,拜太常弋陽侯任千秋為奮武將軍以助焉(7)。奉世上言:「願得其眾,不須煩大將。」因陳轉輸之費。
  (1)將屯:謂領兵屯營不言討賊。(2)白石:縣名。今甘肅臨夏。(3)臨洮:縣名。今甘肅岷縣。(4)首陽:縣名。在今甘肅渭源東北。西極:山名。(5)降同阪:阪名。(6)廣陽谷:谷名。(7)奮武將軍:《元帝紀》作「奮威將軍」。
  上於是以璽書勞奉世(1),且讓之(2),曰:「皇帝問將兵右將軍,甚苦暴露。羌虜侵邊境,殺吏民,甚逆天道,故遣將軍帥(率)士大夫行天誅。以將軍材質之美,奮精兵,誅不軌,百下百全之道也(3)。今乃有畔敵之名(4),大為中國羞。以昔不閑習之故邪(5)?以恩厚未洽,信約不明也(6)?朕甚怪之。上書言羌虜依深山,多徑道,不得不多分部遮要害,須得後發營士,足以決事,部署己定,勢不可復置大將,聞之(7)。前為將軍兵少,不足自守,故發近所騎(8),日夜詣(9),非為擊也(10)。今發三輔、河東、弘農越騎、跡射、佽飛、彀者、羽林孤兒及呼速累、嗕種(11),方急遣(12)。且兵,凶器也,必有成敗者。患策不豫(預)定,料敵不審也,故復遣奮武將軍。兵法曰大將軍出必有偏裨,所以揚威武,參計策,將軍又何疑焉?夫受吏士,得眾心,舉而無悔,禽(擒)敵必全,將軍之職也。若乃轉輸之費,則有司存,將軍勿憂。須奮武將軍兵到(13),合擊羌虜。」
  (1)璽書:詔書。(2)讓:責也。(3)百下百全:意謂有十分把握。(4)畔:迴避。(5)昔不閑習:謂素不練兵習武。(6)恩厚未洽二句:恩惠未洽於士卒、約誓不明。(7)聞之:言所奏已知。(8)近所:近處。(9)日夜詣:謂日夜兼程趕往軍所。(10)非為擊:意謂是為了協助防守。(11)三輔: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東:郡名。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弘農:郡名。治弘農(在今河南靈寶東北)。越騎:由越人組成的騎兵。跡射:射箭部隊。佽飛:弋射部隊。彀者:能張弩的士兵。羽林孤兒:皇帝的衛隊。呼速累:指乎速累單于所帶五萬眾來降者。嗕種:指西嗕君長數千人降漢者。(12)急遣:謂迅速到達。(13)須:待也。
  十月,兵畢至隴西。十一月,並進。羌虜大破,斬首數千級,余皆走出塞。兵未決間,漢復發募士萬人,拜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1)。未進,聞羌破,還。上曰:「羌虜破散創艾(2),亡逃出塞,其罷吏士,頗留屯田,備要害處。」
  (1)定襄:郡名。治成樂(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韓安國:此是元帝時人,非武帝時之韓長孺。(2)創艾(yi):戒懼;因受懲戒而畏懼。
  明年二月,奉世還京師,更為左將軍,光祿勳如故。其後錄功拜爵,下詔曰:「羌虜桀黠,賊害吏民,攻隴西府寺,燔燒置亭(1),絕道橋,甚逆天道。左將軍光祿勳奉世前將兵征討,斬捕首虜八千餘級,鹵(擄)馬牛羊以萬數。賜奉世爵關內侯,食邑五百戶,黃金六十斤。」裨將、校尉三十餘人,皆拜。
  (1)置:指置驛之所。
  後歲余,奉世病卒。居爪牙官前後十年(1),為折衝宿將,功名次趙充國(2)。
  (1)爪牙官:捍衛皇室的武臣。(2)趙充國:本書卷六十九有其傳。
  奮武將軍任千秋者(1),其父宮,昭帝時以丞相征事捕斬反者左將軍上官桀,封侯,宣帝時為太常,薨(2)。千秋嗣,後復為太常。成帝時,樂昌侯王商代奉世為左將軍,而干秋為右將軍,後亦為左將軍。子孫傳國,至王莽乃絕雲。
  (1)任千秋:字長伯。(2)為太常,薨:任宮,原為上林尉,以捕殺上官桀有功,封弋陽侯。後為太常,及行衛尉事。見《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褚先生補。
  奉世死後二年,西域都護甘延壽以誅郅支單于封為列侯(1)。時丞相匡衡亦用延壽矯制生事(2),據蕭望之前議(3),以為不當封,而議者鹹美其功,上從眾而侯之。於是杜欽上疏(4),追訟奉世前功曰:「前莎車王殺漢使者,約諸國背畔(叛)。左將軍奉世以衛候便宜發兵誅莎車王,策定城郭(5),功施邊境。議者以奉世奉使有指(旨),《春秋》之義亡(無)遂事(6),漢家之法有矯制(7),故不得侯。今匈奴郅支單于殺漢使者,亡保康居(8),都護延壽發城郭兵屯田吏士四萬餘人以誅斬之,封為列侯。臣愚以為比罪則郅支薄,量敵則莎車眾,用師則奉世寡,計勝則奉世為功於邊境安,慮敗則延壽為禍於國家深。其違命而擅生事同,延壽割地封,而奉世獨不錄(9)。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鉤(均)刑殊則百姓惑;疑生無常,惑生不知所從;亡(無)常則節趨(趣)不立(10),不知所從則百姓無所錯(措)手足。奉世圖難忘死(11),信命殊俗(12),威功白著(13),為世使表(14),獨抑壓而不揚,非聖主所以塞疑厲(勵)節之意也。願下有司議。」上以先帝時事,不復錄。
  (1)甘延壽:本書卷七十有其傳。郅支單于:匈奴內亂時五單于之一。(2)匡衡: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3)蕭望之:本書有其傳。(4)杜欽:杜周之孫。《杜周傳》附其傳。(5)城部:指西域城邦小國。(6)《春秋》之義無遂事:《公羊傳》桓公八年云:「遂者何?生事也。大大無遂事。」無遂事,謂不要生事。(7)漢家之法有矯制:漢代之法,擅矯詔命,雖有功也不加賞。(8)康居:西域國名。在今蘇聯哈薩克地區。(9)錄:意謂賞功。(10)趣:旨趣;意向。(11)圖難:謀除國難。(12)信:伸也。(13)白著:謂顯明。(14)表:猶「首」。
  奉世有子男九人,女四人。長女媛以選充後宮,為元帝昭儀(1),產中山孝王(2)。元帝崩,媛為中山太后,隨王就國。奉世長子譚,太常舉孝廉為郎,功次補天水司馬(3)。奉世擊西羌,譚為校尉,隨父從軍有功,未拜病死(4),譚弟野王、逡、立、參至大官。
  (1)昭儀:妃嬪名。漢元帝始置,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2)產:生也。中山:諸侯王國名。治盧奴(今河北定縣)。(3)天水:郡名。治平襄(在今甘肅通渭西北)。司馬:武官名。位低於都尉。(4)拜:授官。
  野王字君卿,受業博士,通《詩》。少以父任為太子中庶子。年十八,上書願試守長安令(2)。宣帝奇其志,問丞相魏相(3),相以為不可許。後以功次補當陽長(4),遷為櫟陽令(5),徒夏陽令(6)。元帝時,遷隴西太守,以治行高,入為左馮翊。歲余,而池陽令並素行貪汗(污)(7),輕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野王部督郵掾祋祤趙都案驗(8),得其主守盜十金罪,收捕。並不首吏(9),都格殺。並家上書陳冤,事下廷尉(10)。都詣吏自殺以明野王,京師稱其威信,遷為大鴻臚。
  (1)太子中庶子:官名。秩六百石。(2)守:暫任。長安:西漢京都。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3)魏相:本書卷七十四有其傳。(4)當陽:縣名。在今湖北荊門南。(5)櫟陽:縣名。在今陝西富平東南。(6)夏陽:縣名。在今陝西韓城西南。(7)他陽:縣名。在今陝西涇陽西北。漢時屬左馮翊。(8)督郵掾:官名。督郵的屬吏。祋祤:縣名。今陝西耀縣。(9)不首吏:謂不服從收捕。(10)廷尉:官名。掌刑獄。
  數年,御史大夫李延壽病卒(1),在位多舉野王。上使尚書選第中二千石(2),而野王行能第一。上曰:「吾用野王為三公(3),後世必謂我私後宮親屬,以野王為比(4)。」乃下詔曰:「剛強堅固,確然亡(無)欲,大鴻臚野王是也。心辨善辭,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5)。廉潔節儉,太子少傅張譚是也(6)。其以少傅為御史大夫。」上繇(由)下第而用譚,越次避嫌不用野王,以昭儀兄故也。野王乃歎曰:「人皆以女寵貴,我兄弟獨以賤!」野王雖不為三公,甚見器重,有名當世。
  (1)李延壽:即繁延壽。見《公卿表》。(2)選第:選定高下等級。中二千石:官秩名:漢代大鴻臚等九卿,秩皆中二千石。(3)三公:指西漢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4)比:例也。(5)五鹿充宗:姓五鹿,名充宗。官尚書令、少府等。(6)太子少傅:官名。輔導太子。
  成帝立,有司奏野王王舅,不宜備九卿。以秩出為上郡太守(1),加賜黃金百斤。朔方刺史蕭育奏封事(2)。薦言「野王行能高妙,內足與圖身(3),外足以慮化。竊惜野王懷國之寶,而不得陪朝廷與朝者並。野王前以王舅出,以賢復入,明國家樂進賢也。」上自為太子時聞知野王。會其病免,復以故二千石使行河堤,因拜為琅邪太守(4)。是時,成帝長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5),輔政八九年矣,時數有災異,京兆尹王章譏鳳顓(專)權不可任用(6),薦野王代鳳。上初納其言,而後誅章,語在《元後傳》。於是野王懼不自安,遂病,滿三月賜告(7),與妻子歸杜陵就醫藥。大將軍鳳風(諷)御史中丞劾奏野王賜告養病而私自便(8),持虎符出界歸家,奉詔不敬(9)。杜欽時在大將軍莫(幕)府,欽素高野王父子行能,奏記於鳳,為野王言曰:「竊見令曰,吏二千石告(10),過長安謁(11),不分別予賜(12)。今有司以為予告得歸,賜告不得,是一律兩科,失省刑之意。夫三最予告(13),令也(14);病滿三月賜告,詔恩也(15)。令告則得,詔恩則不得,失輕重之差。又二千石病賜告得歸有故事,不得去郡亡(無)著令。傳曰『賞疑從予(16),所以廣恩勸功也;罰疑從去(17),所以慎刑,闕(缺)難知也。』今釋令與故事而假不敬之法(18),甚違闕疑從去之意。即以二千石守千里之地,任兵馬之重,不宜去郡,將以制刑為後法者,則野王之罪,在未制令前也。刑賞大信,不可不慎。」鳳不聽,竟免野王。郡國二千石病賜告不得歸家,自此始。
  (1)秩:大鴻臚秩中二千石,郡守秩二千石。上郡:郡名。治膚施(在今陝西榆林東南)。(2)朔方:漢十三刺史部之一。地約當今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及寧夏一部分。(3)圖:謀也。(4)琅邪:郡名。治東武(今山東諸城)。(5)王鳳:元後王政君之兄。任大司馬大將軍,掌政多年。(6)王章:本書卷七十六有其偉。(7)賜告:謂假期已滿賜予續假。(8)自便:意謂自我安逸。(9)不敬:謂犯了不敬之罪。(10)告:官吏休假稱「告」。(11)謁:謂親自請假。如淳曰:「律:吏二千石以上告歸歸寧,道不過行在行者,便道之官無辭」。(12)予賜:予,予告。有功退休的叫「予告」。賜,賜告。(13)三最:謂在官考績連續三次功居上等。(14)令:令告,即予告。(15)詔恩:即賜告。(16)賞疑從予:疑當賞不賞則與之,疑厚薄則從厚。(17)罰疑從去:疑當罰不當罰則赦之,疑輕重則從輕。(18)釋令:拋棄法令。假不敬之法:假托法律而致其罪。
  初,野王嗣父爵為關內侯,免歸。數年,年老,終於家。子座嗣爵(1),至孫坐中山太后事絕。
  (1)座:當作「痤」(吳恂說)。
  逡字子產,通《易》。太常察孝廉為郎,補謁者。建昭中(1),選為復土校尉(2)。光祿勳於永舉茂材,為美陽令(3)。功次遷長樂屯衛司馬(4),清河都尉(5),隴西太守。治行廉平,年四十餘卒。為都尉時,言河堤方略,在《溝洫志》。
  (1)建昭:漢元帝年號,共五年(前38——前34)。(2)復土校尉:官名。掌管建造陵墓工事。(3)美陽:縣名。在今陝西扶風東南。(4)長樂屯衛司「:簡稱長樂司馬。官名。掌守衛長樂宮。(5)清河:郡名。治清陽(在今河北清河東南)。
  立字聖卿,通《春秋》。以父任為郎,稍遷諸曹(1)。竟寧中(2),以王舅為五原屬國都尉(3)。數年,遷五原太守,徒西河、上郡(4)。立居職公廉,治行略與野王相似,而多知(智)有恩貸,好為條教。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為太守,歌之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知(智)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鈞(均),周公、康叔猶二君(5)。」後遷為東海太守(6),下濕病痺。天子聞之,徒立為太原太守(7)。更歷五郡,所居有跡。年老卒官。
  (1)諸曹:漢成帝時尚書令下設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為四曹),統稱諸曹。(2)竟寧:漢元帝年號,僅一年(前33)。(3)五原:郡名。治九原(在今內蒙古包頭西)。(4)西河:郡名。治平定(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南)。(5)政如魯衛德化鈞二句:《論語·子路篇》稱孔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言魯(周公)、衛(康叔)親則兄弟,治政又相似。二君:指馮野王、馮立。(6)東海:郡名。治郯縣(在今山東郯城西北)。(7)太原:郡名。治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參字叔平,學通《尚書》。少為黃門郎給事中(1),宿衛十餘年。參為人矜嚴,好修容儀,進退恂恂(2),甚可觀也。參,昭儀少弟,行又敕備,以嚴見憚,終不得親近侍帷幄。竟寧中,以王舅出補渭陵食官令(3)。以數病徙為寢中郎(4),有詔勿事(5)。陽朔中(6),中山王來朝,參擢為上河農都尉(7)。病免官,復為渭陵寢中郎。永始中(8),超遷代郡太守(9)。以邊郡道遠,徙為安定太守(10)。數歲,病免,復為諫大夫,使領護左馮翊都水(11)。綏和中(12),立定陶王為皇太子(13),以中山王見廢(14),故封王舅參為宜鄉侯,以慰王意。參之國,上書願至中山見王、太后。行未到而王薨。王病時,上奏願貶參爵以關內侯食邑留長安。上憐之,下詔曰:「中山孝王短命早薨,願以舅宜鄉侯參為關內侯,歸家,朕甚愍之。其還參京師,以列侯奉朝請。」五侯皆敬憚之(15)。丞相翟方進亦甚重焉(16),數謂參:「物禁太甚。君侯以王舅見廢,不得在公卿位,今五侯至尊貴也,與之並列,宜少詘(屈)節卑體,視(示)有所宗(17)。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嚴加之(18),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參性好禮儀,終不改其恆操。頃之,哀帝即位,帝祖母傅太后用事,追怨參姊中山太后,陷以祝詛大逆之罪,語在《外戚傳》。參以同產當相坐(19),謁者承製召參詣廷尉,參自殺。且死,仰天歎曰:「參父子兄弟皆備大位,身至封侯,今被惡名而死,姊弟不敢自惜,傷無以見先人於地下!」死者十七人,眾莫不憐之。宗族徙歸故郡。
  (1)黃門郎:官名。給事於黃門之內。(2)進退:本作「進止」(王念孫說)。恂恂:謹信之貌。(3)渭陵:漢元帝陵墓。食官令:官名。掌祭陵食品事。屬太常。(4)寢中郎:官名。掌陵寢事。(5)勿事:意謂不必親自操勞。(6)陽朔:漢成帝年號,共四年(前24——前21)。(7)上河:地名。大約指今青銅峽一段黃河。農都尉:官名。掌農事。(8)永始:漢成帝年號,共四年(前16——前13)。(9)代郡:郡名。治代縣(在今河北蔚縣東北)。(10)安定:郡名。治高平(今寧夏固原)。(11)都水:負責河渠水利事。(12)綏和:漢成帝年號,共二年(前8——前7)。(13)定陶王:指劉欣。後為哀帝。(14)見廢:謂不得為漢嗣。(15)五侯:指王氏五侯,即平阿侯王譚、成都侯王商、紅陽侯王立、曲陽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時。(16)翟方進:本書有其傳。(17)宗:尊也。(18)君侯:對列侯之通稱。(19)同產:同胞;同母所生。
  贊曰:《詩》稱「抑抑威儀,惟德之隅」(1)。宜鄉侯參鞠躬履方(2),擇地而行,可謂淑人君子,然卒死於非罪(3),不能自免,哀哉!讒邪交亂,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4),孟子宮刑(5),申生雉經(6),屈原赴湘(7),《小弁》之詩作(8),《離騷》之辭興(9)。經曰:「心之憂矣,涕既隕之(10)。」馮參姊弟,亦云悲矣!
  (1)「抑抑威儀」二句:引詩見《詩經·大雅·抑》。抑:借為懿。懿懿:美也。威儀:禮節。隅:寄托。(2)鞠躬:謹敬貌。履方:猶言棧道。(3)卒:終於。(4)伯奇放流:《說苑》雲,王國有前母子伯奇,後母子伯封,兄弟相愛。後母欲令其子立為太子,乃譖伯奇,而王信之乃流放伯奇。(5)孟子宮刑:西周王朝寺人孟子因遭人讒毀,遭受宮刑,乃作《巷伯》之詩發洩怨憤。(6)申生雉經:春秋時晉獻公黜太子申生。申生乃以雉(牛鼻繩)自縊而死。(7)屈原赴湘:戰國時楚國屈原熱愛國家,但被讒遭貶,故《楚辭·漁父》說屈原「寧」赴湘死,葬於江魚腹中」。(8)《小弁》:《詩經·小雅》篇名。傳說此詩是西周宜臼所作。周幽王寵愛褒姒,廢申後,逐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宜臼乃作此詩諷刺幽王,斥責讒人,並以自傷。(9)《離騷》:屈原所作。他因遭靳尚譖害,被楚王疏遠,乃作《離騷》以見志。(10)「心之憂矣」二句:見《詩經·小雅·小弁》。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