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李琪傳》全文翻譯

舊五代史·李琪傳》
原文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寶末,禮部尚書、東部留守。安祿山陷東都,遇害,累贈太尉,謚曰忠懿。憕孫寀,元和朝,位至給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誠議大夫。敬方子縠,廣明中,為晉公王鐸都統判官,以收復功為諫議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詞賦詩頌,大為王鐸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鐸召縠宴於公署,密遣人以《漢祖得三傑賦》題就其第試之,琪援筆立成。賦尾云:「得士則昌,非賢罔共,宜哉項氏之敗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鐸覽而駭之,曰:「此兒大器也,將擅文價。」
    昭宗時,李谿父子以文學知名。琪年十八,袖賦一軸謁谿。谿覽賦驚異,倒屣迎門,謂琪曰:「余嘗患近年文士辭賦,皆數句之後,未見賦題,吾子入句見題,偶屬典麗,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舉進士第。天復初,應博學弘詞,居第四等,授武功縣尉,辟轉運巡官,遷左拾遺、殿中侍御史。自琪為諫官憲職,凡時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論列,文章秀麗,覽之者忘倦。
    莊宗入汴,素聞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歷太常卿、吏部尚書。三年秋,天下大水,國計不充,莊宗詔百僚許上封事,陳經國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聞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窮而莫救,下情不得上達,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災軍食乏闕焦勞罪己迫切疚懷避正殿以責躬訪多士而求理則何思而不獲,何議而不臧?
    莊宗深重之,尋命為國計使,垂為輔相,俄遇蕭牆之難而止。
    琪雖博學多才,拙於遵養時晦,動而見排,由己不能鎮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長興中,卒於福善裡第,時年六十。
(節選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傳十》)

譯文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李憕,天寶末年,擔任禮部尚書、東部留守。安祿山攻陷東都,(李憕)遇害,多次贈封至太尉,謚號忠懿。李憕孫子李寀,元和年間,做官到給事中。李寀兒子李敬方,文宗在位期間,(封為)諫議大夫。李敬方兒子李縠,廣明中期,任晉公王鐸的都統判官,因為收復失地的功績被封為諫議大夫。
李琪就是李縠的兒子,十三歲時,所作的詞賦詩頌,大為王鐸讚賞,但(王鐸)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寫的。一天,王鐸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漢祖得三傑賦》為題目到李家測試李琪,李琪執筆立刻寫成。賦的結尾說:「得到賢士就昌盛,不賢就無人共事,項氏的敗亡是很自然的,連一個范增都不能使用。」王鐸看後(覺得)很驚異,說:「這孩子是會成大器的,將來一定在文壇稱雄。」
    昭宗時,李谿父子因文學而出名。李琪十八歲時,帶著一篇賦去拜訪李谿。李谿看完賦文大為驚異,倒穿著鞋子出門迎接,對李琪說:「我曾經憂慮近年來文人的辭賦,都是在幾句之後還不見主題,你入句就見主題,對偶典雅華麗,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出名,考上了進士。天復初年,應考博學弘詞科,位居第四等次,被授任武功縣尉,又任轉運巡官,升任左拾遺、殿中侍御史。自從李琪當了諫官,凡是時政有不當之處,必定會寫奏章評論,文章秀麗,看的人都會忘卻疲倦。
莊宗進入汴京,一向聽說李琪的名聲,於是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歷任太常卿、吏部尚書。同光三年秋天,國家發洪水,京城國庫空虛,莊宗下詔要官員們上書,陳述治國的策略。李琪於是上書說:
    我聽說國君廣有萬民,深居九重宮闕,特別擔心的事情,是百姓凋零卻不知曉,天下困窘卻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達天聽,大臣不敢指責諫言。如今陛下您因為水災,軍糧缺乏,內心焦慮,歸罪自己,心情迫切,內疚不已,避開議事的正殿來自責,尋訪士人來求策,那麼什麼擔心會沒有收穫,什麼議論不能彰明?
    莊宗很重視他(的建議),不久任命(李琪)為國計使,又將要任命(他)為宰相,不久因內亂而作罷。
    李琪雖然知識淵博,才華橫溢,(但)在韜光養晦上顯得笨拙,一有動議就被排斥,通過自己不能使事態安定。在太子太傅的職位上退休。長興中期,死於福善裡家中,時年六十歲。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