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張策傳》
張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經略使。策少聰警好學,尤樂章句。居洛陽敦化裡,嘗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製作奇巧,同甚寶之。策時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漢禪,始號黃初,則是黃初元年無二月明矣。鼎文何謬歟!」同大驚,亟遣啟書室,取《魏志》展讀,一不失所啟,宗族奇之,時年十三。未弱冠,落髮為僧,居雍之慈恩精廬,頗有高致。唐廣明末,大盜犯闕,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難,君子多之。及丁家艱,以孝聞。服滿,自屏郊藪,一無干進意,若是者十餘載,方出為廣文博士,改秘書郎。王行瑜帥邠州,闢為觀察支使,帶水曹員外郎,賜緋。及行瑜反,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奉詔討伐,行瑜敗死,邠州平。策與婢肩輿其親,南出邠境,屬邊寨積雪,為行者所哀。太祖聞而嘉之,奏為鄭滑支使,尋以內憂去職。制闋,除國子博士,遷膳部員外郎。不一歲,華帥韓建闢為判官,及建領許州,又為掌記。天復中,策奉其主書幣來聘,太祖見而喜曰:「張夫子且至矣。」即奏為掌記,兼賜金紫。天祐初,表其才,拜職方郎中,兼史館修撰,俄召入為翰林學士,轉兵部郎中,知制誥,依前修史。未幾,遷中書舍人,職如故。太祖受禪,改工部侍郎,加承旨。其年冬,轉禮部侍郎。明年,從征至澤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戶部,尋遷中書侍郎。以風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書致仕即日肩輿歸洛居於福善裡修篁嘉木圖書琴酒以自適焉 乾化二年秋,卒。所著《典議》三卷、制詞歌詩二十卷、箋表三十卷,存於其家。
(節選自《舊五代史·張策傳》)
張策,字少逸,敦煌人。父親張同,在唐朝做官,官位到了容管經略使。張策從小聰明機警,喜歡學習,尤其喜好章句之學。住在洛陽敦化裡,家人曾經在疏通甜水井時,挖出了一隻古鼎,鼎耳上刻有篆字「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古鼎製作新奇精巧,張同十分喜愛,視為寶貝,張策當時在父親身旁,慢慢地說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漢獻帝改年號為延康,這年十月,魏文帝接受漢帝讓位,才改年號為黃初,那麼黃初元年沒有二月就很清楚了。鼎尚的文字多荒謬啊!」張同大吃一驚,急忙讓人打開書房,取出《魏志》翻閱,果然與張策說的一點不差,族人們對此感到十分驚奇,當時張策年僅十三歲,不到二十歲,他就削髮為僧,住在雍州的慈恩精廬,頗有高致。唐廣明末年,大盜入犯朝廷,張策就恢復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難,君子們都稱讚他。到為父親守喪時,以孝行聞名。喪期結束,他隱居郊野,毫無謀求仕進的打算,像這樣有十多年,才出任廣文博士,改任秘書郎。王行瑜任邠州帥後,徵召他為觀察支使,兼任水曹元外郎,並賜給他紅色官服。到王行瑜反叛時,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奉詔討伐,王行瑜戰敗而死,邠州被平定,張策帶著婢女用轎子抬著自己的母親,向南逃離邠州地界,恰好遇上邊寨積雪,他們被路人憐憫。梁太祖知道這件事情之後讚揚了他,奏請(當朝皇帝)讓他擔任鄭滑支使,不久後他因母親去世離職,服喪期滿後,被授予國子博士,調任膳部員外郎。不到一年,華帥韓建徵召他為判官,到韓建治理許州時,又任他為掌記。天復年間,張策帶著唐朝皇帝的書信和禮物來訪,梁太祖見了他高興地說:「張夫子到了。」就上奏任他為掌記,並給他賜金魚袋及紫衣。天祐初年,又上表奏報他的才能,皇帝任命他為職方郎中,兼史館修撰,不久召入朝廷任翰林學士,後轉任兵部郎中、知制誥,像以前一樣編修史書。不久,調任中書舍人,職位依舊。梁太祖接受讓位後,改任他為工部符印,加封承旨官。這年冬天,轉任禮部侍郎,第二年,跟隨梁太祖出征到澤州,被任命為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兼管戶部事務,不久調任中書侍郎。他因風症上奏章請求退休,改任刑部尚書退休,當天坐轎子回洛陽,住在福善裡,高竹大樹,圖書琴酒,籍以自樂。乾化二年秋,去世。所著《典議》三卷,制詞歌詩二十卷、箋表三十卷,保存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