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桓玄時,朱雀門下,忽有兩小兒,通身如墨,相和作《芒籠歌》,路邊小兒從而和之數十人。歌云:"芒籠茵,("茵"原作"首",據明抄本改。)繩縛腹。車無軸,倚孤木"聲甚哀楚,聽者忘歸。日既夕,二小兒還入建康縣,至閣下,遂成一雙漆鼓槌。鼓吏列("列"原作"劉",據明抄本改。)云:"槌積久,比恆失之而復得,不意作人也。"明年春而桓玄敗。言"車無軸,倚孤木。","桓"字也。荊州送玄首,用敗籠茵包裹之,又以芒繩束縛其屍,沉諸江中。悉如童謠所言爾。(出《續齊諧記》)
【譯文】
東晉桓玄那時候,在朱雀門下,忽然有兩個通身黑如墨的小男孩,互相一唱一和地唱《芒籠歌》。路邊的小孩跟著唱和的有幾十人。歌說:"芒籠茵,繩縛腹。車無軸,倚孤木。"歌聲非常哀傷淒楚,聽的人都忘記了回家。天已經要黑了,兩個小男孩回到建康縣衙,來到閣樓下,就變成一對漆鼓槌。打鼓的官吏們說:"這鼓槌堆積放置好長時間了,最近常常丟失了而又回來,沒想到它們變成了人!"第二年春天桓玄失敗了。說:"車無軸,倚孤木",是個"桓"字。荊州把桓玄的頭顱送回來,用破敗的竹墊子包裹著,又用草繩捆綁他的屍體,沉到了大江之中,完全像童謠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