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
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
學業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譯文]
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當初以為是幸運終究會成為災害;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苦,若能咬緊牙關加以忍耐,最後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高低,在於對事是否盡心而有信,並不在於善用機變與心巧。讀書讀得好的人,不僅在於文章美妙,而且在於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品行是否美好。
[賞析]
一個人能成名,必定有其過人之處,不然,也擁有因此得名的長處;一個人能獲利,必然是他曾付出血汗與努力,否則他憑什麼得到利益?所謂「名之不宜得」,就是自己沒有具備相當的長處和優點,不足以得此名聲,而「利之不宜得者」,即是自己並未付出相當的努力,不足以得此利益。然而,安然受之,或以不正當手段得到,那麼,這些名利,表面看來是福氣,終究會成為禍事。為什麼呢?因為古人說名實須相符,本身沒有擔當此名的優點,日久天長,終會被人識破。原以為天才,竟是膿包;原以為善士,竟為騙子。到時美名變成臭名,豈不是「福終為禍」?利益不該得,卻去爭取了,付出更多心血的人必然不容,或者私下報復,或者公開訴訟。即便不如此,「取他一分,還他一兩」。因果關係也不無道理。
人處困窮,固然難耐,然而古來偉人初處困窮最後能夠發達的原因,多為能耐過這段困窮的日子。因為困窮時,最能砥礪一個人的志節。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能耐得住困苦,足見其心志堅強。《易經》中說「否極泰來」,也正是「苦盡甘來」的意思。
人天性的資質不同,機智巧妙的人不見得天資就高。因為機智巧妙的人如果心懷不軌,反到成為社會的禍害,那又有什麼好處呢?不如愚魯些卻能忠厚待人的人,這些人多少能為社會增加些好處。由這點來看,這些人的資質反而較前者為高。同樣的,讀書讀得好的,並不見得就是那些文章寫得好的人,因為讀書是學做人的道理,有些人文章雖美,品德卻很差,又怎麼能算是個讀書人呢?不如那些書雖讀得不多,卻通曉人情事理的人。當然,若能兩者兼得,那是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