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20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文言文翻譯解釋

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1】
《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2】。昔洪水洋溢【3】,漫衍【4】中國,民人失據【5】,崎嶇(清本作「」,意同)【6】於丘陵,巢於樹木。鯀【7】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8】,隨山刊木(清本作「隨山刊本」,不通,當為傳抄或印刷誤),定高山大川。蓋(清本作「益」,是也,宋本當為傳抄或印刷誤)與伯翳【9】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10】佐之,以週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質明有信【11】: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12】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孝宣皇帝時, 擊磻石【13】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14】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窳[【15】,帝乃梏(gu)之屬之山(清本作「疏屬之山」,音及意同),桎(zhi)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16】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17】。故《易》曰: 「言天下之至賾(ze)【18】,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謹上。
【註釋】
【1】:《山海經》的校訂當完成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現存最早的宋本《山海經》海外東經第九、海內東經第十三卷尾有註:「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勳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漢書·藝文志》云:漢成帝「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 任宏 校 兵書,太史令 尹鹹 校 數術,侍醫 李柱國 校 方技」。劉向於河平三年受詔開始校書,建平元年去世。而《山海經》也恰於建平元年完成校訂。這裡有疑惑的是到底幾個人校治?開始可以肯定由劉向或者劉向、劉秀(歆)父子做這件事情。有人說還有丁望、王龔。我認為不對。卷尾沒有「丁」和「王」字,說是那兩個人是猜測,而且王龔是東漢中期的人,不可能與劉秀(歆)一起辦事;而丁望,也是後人附會,「屬臣望」應該是對我有所屬望的意思。所以第一段我認為應該這樣標點比較通順: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袁珂先生用了前面文中傳統的標點,很難讀通,且容易誤會).我認為《山海經》在劉向時候十三卷已經校治差不多了,兒子劉秀(歆)應該是它的助手,劉向去世後,由劉秀(歆)繼續完成。至於光祿勳臣龔,雖然也是主省,但可能沒有做具體工作,否則,劉秀(歆)在上表的時候不會不提到他。
這裡還有個問題,袁珂先生認為劉向、劉秀(歆)父子校治的《山海經》不包括《荒經》以下五卷,後面五卷是郭璞注《山海經》時候收進去的,主要理由是郭璞自己有注語:「此《海南經》和《大荒經》本皆進在外。」毛扆本作「逸在外」,就是說不在原來的《山海經》內。我覺得這樣理解的不對。郭璞說「進在外」應該是把一些外面的內容也加了進去,不是毛扆認為的「逸在外」。以謬傳謬,也就袁珂先生沿襲了毛扆的說法。其實看看劉秀(歆)的上表,很明確說是原來是三十二篇,現在定為一十八篇。所以根本不可能弄錯成了一十三篇。事實或許是這樣的,劉秀(歆)父子校治的《山海經》已經一十八篇完全成型,後來郭璞根據上古傳說加進了一些內容。
【2】:唐虞之際。唐虞,是唐堯與虞舜的並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3】:洋溢。這裡指水流氾濫。三國 魏 阮籍《東平賦》:「流潢餘溏,洋溢靡之。」
【4】:漫衍。流溢,漫淹的意思。清 嚴允肇 《哀淮人》詩:「一朝 河 岸決,漫衍東南陬。」
【5】:失據。失去依靠。
【6】:崎嶇。這裡比喻處境艱難。《史記·燕召公世家》:「 燕 外迫蠻貉,內措 齊 晉 ,崎嶇彊國之間,最為弱小。」《清平山堂話本·藍橋記》:「 藍橋 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嶇上玉京?」
【7】:鯀[gǔn] ,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帝顓頊之子,大禹的父親。《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關於鯀的傳說很多,《山海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山海經》又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於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
【8】:四載。四種交通工具。《書·益稷》::予乘四載,隨山刊木。孔傳:所載者四,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唐杜甫《禹廟》詩:」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
【9】:伯翳。一般稱作伯益。黃帝的後裔。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並將姚姓之女許配他為妻。傳說中秦國、趙國、費國的祖先。又傳說伯益發明了鑿井技術。伯翳是上古時代很有名的神話人物。東漢趙曄《越王無餘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裡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
【10】:四岳。上古傳說人物。負責山川海域、四方諸侯。《國語。周語下》:「 共(工) 之從孫四岳佐之。」 韋昭 註:「言 共工 從孫為四岳之官,掌師諸侯,助 禹 治水也。」《史記·齊太公世家》:「 太公望 呂尚 者, 東海 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 禹 平水土,甚有功。 虞 夏 之際封於 呂 ,或封於 申 ,姓 姜氏 。」
【11]:質明有信。清楚:明白。明顯。明晰。
【12】:食。這裡指餵養的意思。
【13】:磻石。磐石;大石。宋洪邁《夷堅乙志·嘉陵江邊寺》:「﹝王旦﹞嘗晚飲霑醉,獨行江邊,小憩磻石上。」
【14】:貳負。古代跑得最快的神人,人面蛇身,喜殺戮。《山海經》:「貳負之臣曰危。貳姓始此。」後比.喻叛賊或罪囚。
【15】:窫窳(ya yǔ}。又稱猰貐。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吃人怪獸,像貙,虎爪,奔跑迅速,傳說猰貐曾是天神。在《山海經》中,貳負殺了窫窳,天帝不忍心,就命 十巫以不死藥將其復活了,可沒想到,復活後,窫窳變成了一種性格凶殘,喜食人類的怪物。後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16】:禎祥。指吉祥的徵兆。《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孔穎達 疏:「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國家之將興,必有嘉慶善祥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古之受命者,先有禎祥示征,然後備物而封,其典甚隆備也。」
【17】:謠俗。風俗習慣。
【18】:賾(ze)深奧,廣大。

【白話翻譯】:
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劉秀領命校治《山海經》這部奇書。這部書的語言、文字的勘正與校對,太常公對我期望很大,給了我很多鼓勵。我所校訂的《山海經》一共收集了三十二篇,現在校定為一十八篇。
《山海經》出現在唐堯、虞舜時代。那時候曾經洪水氾濫,漫淹整個大地,百姓居無所依,逃難到山坡上,在樹林裡搭建住所,生活得很艱難。而派遣鯀去治水,卻毫無成效。唐堯帝就讓大禹繼續他父親未完成的任務。
大禹帶領著各種車隊,在荒山上砍木修道,勘察高山河流的地理方位。更與伯翳一起把山川、草木的名字加以統一命名,並詳細瞭解了各地的水土結構。四岳大神也在他身邊幫助他,讓大禹得以踏遍四方,哪怕人跡罕至、車船難通的地方都沒有遺漏。就這樣把東南西北中五面之山以及環繞的八方海洋甄別得一清二楚;同時全面記述沿途所見珍寶奇物以及各地方生物礦產,特別記錄了當地水土生態和草木禽獸昆蟲麟鳳的活動習性與生存狀況,表明了它們某種形態所隱喻的瑞祥吉兆。還有四海之外的風景、偏僻遙遠的部落、形象怪異的人族都做了描述。大禹根據各地的物產情況,制定了各部族向唐堯帝貢賦的品種和數量;而讓伯翳等人把沿途所發現和記錄的情況分門別類,讓大家注意天地間動物人事的善與惡,並以此纂寫《山海經》。所以說這本書是聖賢傳給我們的歷史遺跡,前代有很多文獻已經寫得明明白白了。
我可以用幾個事實證明《山海經》裡內容是可信的:孝武皇帝時,有人獻上一隻很奇怪的鳥,不管餵它什麼就是不吃。文士東方朔看見了,就馬上叫出了這隻鳥的名字,並告訴說應該給它吃些什麼才對。按東方朔說的方法,果然靈驗。大家問東方朔你是怎麼知道的?東方朔說:《山海經》裡介紹得很清楚啊。孝宣皇帝時,組織民工在上郡軋打石頭,有一塊石頭很大,滾下來把一個地面壓塌了,露出了地下的一間石屋,有一個盜賊被反手縛在那裡。那時候我的父親任諫議大夫,他說:這是「貳負之臣'啊。皇上問他是怎麼知道的?父親也回答說是從《山海經》裡瞭解的。因為在《山海經》裡有這樣的 文字:貳負殺了窫窳,天帝很生氣,把貳負關在了疏屬之山,戴上刑具,把他的腳銬住,把他的手反轉綁了起來。皇上聽了驚歎不已。從此後,很多朝中人士對《山海經》產生了好奇,而有學問的大儒紛紛閱讀、研討這本書,他們認為這是本難得的奇書,裡面包含很多的學問:可以考證嘉慶善祥以及各種變怪的天地事物,可以明瞭他國異鄉的民風民俗。所以《易經》有言:天下之事深妙無盡,但不可以混亂無序啊。學識通達的人,看到這裡,想必也不會有什麼迷惑的地方了!
臣劉秀敬上。

【註解】
窫窳(ya yǔ),古代傳說中神祇名,傳說猰貐是燭龍的兒子。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宋王明清《揮麈三錄》卷二:「窫窳旁吞於黑水,攙搶直拂於紫躔。」清顧炎武《河上作》詩:「窫窳來攫人,逵路橫長蛇。」
《易》蒙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
《周禮》大司寇疏引鄭註:在手曰梏gu,在足曰桎zhi。
這個劉秀,不是王莽攆的那個,其人為劉邦四弟劉交後裔,原名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河平年間(前28年—前25年),皇帝令劉歆與其父一同負責整理校訂國家收藏的書籍,這使劉歆有機會接觸到當時的皇家的各種稀見之書。
劉歆曾與王莽共過事,二人關係十分密切。王莽就推舉他做了侍中太中大夫,此後又逐漸升為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成為顯赫的人物。後因與時人政見不合,請求外任。漢哀帝死後,王莽便任命劉歆為右曹太中大夫。劉歆陷入政治漩渦後,又想極力掙脫。他謀誅王莽,事洩自殺。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