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選 人物背景》(白居易)原文及翻譯

白居易詩選 人物背景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詩選|白居易詩集
白居易詩選 人物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因曾任太子少傅之職而白被稱為「白傅」,
又因死後謚號「文」而被後世稱為「白文公」。白居易祖籍太原(今屬山西省),因此創作詩文時經常署名「太原白居易」。
白居易一家在他曾祖父時遷到了今陝西渭南一帶。白居易的祖父「幼好學,善屬文,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白居易語),曾在河南任職,閻家寄居在今河南新鄭一帶,白居易就出生在這裡。
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歷任彭城縣令、徐州和襄州別駕,四十一歲時娶了善良賢惠、頗有見識的陳氏為妻。白居易兄弟共四人,弟弟白行簡官至主客郎中,亦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頗有名氣的詩人和小說家。
白居易天賦過人,六七個月大時,尚未能言,卻已將乳母指著讀給他聽的「之」、「無」二字牢記於心,此後旁人要他指認,他竟能明辨無誤。三歲時,白居易開始由母親陳氏手把手地教導著學習寫字;五六歲時即開始學習寫詩;九歲時已通音韻。白居易在《襄州別駕府君事狀》中寫道:「及別駕府君(即白季庚)即世,諸子尚幼,未就師學;夫人親執《詩》、《書》,晝夜教導,循循善誘,未嘗以一篦一杖加之。十餘年間,諸子皆以文學仕進,官至清近,實夫人慈訓所致也。」一生感念對自己兄弟幾人的學業嚴格要求而又慈愛有加的母親。
白居易少年時適逢藩鎮動亂,父親白季庚任所屢變,白居易也就隨之輾轉於江南各地。十五六歲時,白居易為了考取進士而「苦節讀書」;二十歲左右時更是「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後總算是通過了宣州府的鄉試。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來到了唐王朝的首都長安。第二年正月,他依照唐代「行卷」的習尚,給給事中陳京寫了一封信,並附有二十篇雜文和一百首詩,希望陳京能夠賞識他這個「上無朝廷附離之援」(白居易在信中對自己的描述)的年輕人。就在這一年,白居易以第四名的成績考取了進士。他是一同登第的十七人中最年輕的一個,卻是唐代知名文人中考中進士比較晚的一個。
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負責圖書典籍校勘和整理。同年,白居易結識了「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誼同金石,愛等弟兄」的莫逆之交——元稹。此後二人「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膠漆,未足為喻。死生契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共同開創了一個詩風平易流暢的詩歌流派,將以二人姓氏命名的「元白詩派」永遠地鐫刻在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史冊之上。
當時,除了鄉試、書判拔萃科等選拔人才的考試之外,還有一門皇帝親自主持的特殊考試——制舉考試。制舉考試較其他考試影響更大,登科後可以立即獲得朝廷的委任,而且被委任的多為美職、要職,也更易得到陞遷。於是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元年(806)辭去了校書郎的職務,和元稹一同退居華陽觀,用數月的時間閉門揣摩時事,為參加制舉考試做準備。其間白居易撰寫了《策林》七十五篇,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重大社會問題,都提出了應對方案。
同年,白居易與元稹雙雙在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考試中折桂,元稹中第三等(該科考試無第一等、第二等,故第三等實際上也就是第一等),白居易則因對策語直而位列第四等。此後,白居易被任命為盩厔(今陝西周至)尉;元和二年秋,被調任為進士考官,考試結束後,又補集賢院校理。不久,白居易又被正式任命為翰林學士——這是他仕途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次年,白居易相繼被任命為制策考官、左拾遺,仍為翰林學士;元和五年,又被任命為京兆府戶曹參軍,充翰林學士,負責草擬詔書,參與國家機要事務的謀劃。這一時期,白居易「有闕必規,有違必諫」(《初授拾遺獻書》),奏請蠲租稅、放宮人、絕進奉、禁掠賣良人,展現出了很高的政治熱情。
同時,白居易也進入了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著名的《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諷喻詩都創作於這一時期。他和元稹、李紳也形成了以新樂府詩為軸心,作品內容、風格、思想傾向都相近的創作群體,發起了後人所稱的「新樂府運動」。然而隨著元和五年白居易卸任左拾遺之職,元稹被貶江陵,新樂府運動很快趨於消歇了。
元和五年以後,雖然仍有元稹的《古題樂府》等作品繼承著新樂府運動的精神,但是從理論上對新樂府運動進行系統的總結,還需等到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創作的《與元九書》問世後,此時元白詩派主要的創作方向已經開始向「元和體」轉變了。
元和六年至十年,白居易回鄉為母親守孝,其後被任命為太子左贊善大夫,負責陪侍太子讀書,並諷諫太子的過失。在此期間,尤其是元和七年前後,他剛過不惑之年時所作的詩,充分地展現了他心態上的轉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適意》二首:
「十年為旅客,常有饑寒愁。三年作諫官,復多屍素羞。有酒不暇飲,有山不得游。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無害亦無憂。終日一蔬食,終年一布裘。寒來彌懶放,數日一梳頭。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過適,適外復何求!」
「早歲從旅遊,頗諳時俗意。中年忝班列,備見朝廷事。作客誠已難,為臣尤不易。況予方且介,舉動多忤累。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內,消盡浩然氣。自從返田畝,頓覺無憂愧。蟠木用難施,浮雲心易遂。悠悠身與世,從此兩相棄!」
元和十年夏,藩鎮叛亂,力主討伐藩鎮的宰相武元衡遭暗殺。白居易義憤填膺,拍案而起,第一個上疏請求限期徹查,緝拿兇手,卻被宰相韋貫之等誣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與白居易素有嫌隙之輩也趁機誹謗,說白居易的母親本系看花時失足墜井而死,白居易卻作《賞花》、《新井》二詩,實在有違名教,使得白居易於當年秋被貶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刺史,後又被追貶為江州司馬。
這一次沉重的打擊,不僅是白居易政治生涯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更使他的理想迅速而徹底地從「志在兼濟」轉為了「獨善其身」。他一面掛著閒職,一面建起廬山草堂、結交僧侶道士,「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儘是非心」(《詠懷》)。他的詩歌作品,也鮮有從前那種現實感強烈的諷喻詩,多為抒發個人情感、閑靜恬淡的閒適詩和感傷詩。
元和十三年(818)冬,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他到任後,率領百姓植柳種果,改善民生,受到百姓交口稱讚,但卻仍然保持著隨遇而安的心態。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奉召返回都城長安,被任命為尚書司門員外郎;唐穆宗長慶元年(821)被任命為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又轉上柱國。然而儘管仕途出現了轉機,白居易卻不再擁有高漲的政治熱情,再加上此時的朝廷朋黨相互傾軋,國事日非,更使得他心無留意,只想著逃離政治鬥爭的漩渦。
長慶二年,白居易外調的請求獲准,出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他主持了修繕、疏通城中水井,以及築堤蓄水灌溉農田的利民工程。任滿調離之時,他還將治水心得寫成《錢塘湖石記》,刻石以示後任,並將俸祿留在州庫之中,充作公家救急之用。其後他在蘇州任職,也深得百姓愛戴,卸任之際蘇州父老竟相攜涕送了十里之遙。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白居易被任命為秘書監(秘書省的最高長官),又一次回到長安;次年,被任命為刑部侍郎(司法部門的副長官)。大和三年春,時年五十八歲的白居易深感年老體衰、宦途多險,決心引退,遂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半隱半仕於東都洛陽(今屬河南)。此後,他飲酒、彈琴、賦詩、遊歷,過著既全富貴,又遠禍保身的「中隱」生活。大和五年,元稹去世。此後,「詩豪」劉禹錫成為了白居易新的詩友,二人「朝觴夕詠」,和詩唱酬,被世人並稱為「劉白」。唐武宗會昌二年(842),白居易終於以刑部尚書的身份正式退休。
會昌四年(844),七十三歲高齡的白居易為開鑿龍門八節險灘,解除舟民往來的艱險而四處遊說,募集資金,並寫下了「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之一)的詩句。
會昌六年(846),白居易溘然長逝,一顆璀璨的詩壇巨星隕落了。白居易的家人遵照他的遺囑,將他安葬在了洛陽龍門香山寺北側的琵琶峰頂,著名詩人李商隱為他撰寫了墓誌。
白居易是唐代文壇堪稱高產的作家。他的作品體裁多樣、取材廣泛,加上他筆耕勤奮,使得他作品的數量在唐代首屈一指。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寫的《白氏集後記》中稱自己所寫的「詩筆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今天他的詩作留傳下來的有二千八百三十餘首。
白居易的文集中所收的作品,涵蓋了當時除「檄」外全部的十五種文學體裁(詩、賦、策、論、箴、判、贊、頌、碑、銘、書、序、文、表、記)。宋朝初年所編的《文苑英華》將文體分為三十八類,其中有二十五類中收錄了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能夠在各種文體上都有所建樹,與他身為文人官僚,有大量的機會寫作公案文牘是分不開的。
白居易不僅在當時的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後代文壇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晚唐批評家張為在《詩人主客圖》中將他稱為「廣大教化主」,對他的推崇可見一斑。他對當時和後世文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樹立了人格典範。詩品出於人品,綜觀白居易一生,無論是前期作為平民知識分子的代表,所主張的「為人生」的文學觀,還是後期樂天知命,對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所進行的實踐和改造,都給後代知識分子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二,開掘和擴展了詩歌的領域。正如明代的江進之在《雪濤小書》中所說的,白居易「前不照古人樣,後不照來者議;意到筆隨,景到意隨;世間一切,都著並包囊括入我詩內。詩之境界,到白公不知開擴多少。較諸秦皇、漢武,開邊取境,異事同功,名曰『廣大教化主』,所自來矣」。
第三,平易的詩風具有巨大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白居易的詩以風格平易著稱,這使其不但在宮廷之中,而且在民間也獲得了廣泛的傳播,甚至還遠播到了朝鮮、日本、越南和暹羅(今泰國)。在時間跨度上,白詩的影響也相當長遠。從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羅隱、杜苟鶴,宋代的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一直到清代的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詩的影響。此外,元、明、清三代廣有借白詩中的故事編寫戲曲的劇作家,白樸、洪昇分別據《長恨歌》編寫了《梧桐雨》和《長生殿》,馬致遠、蔣士銓分別據《琵琶行》編寫了《青衫淚》、《四弦秋》。而白詩的詞句被宋、元、明話本所採用的例子就更多了。
第四,推動了詩歌體貌與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元稹曾在為《白氏長慶集》作序時總結道:「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長。樂天之長,可以為多矣。夫諷喻之詩長於激,閒適之詩長於遣,感傷之詩長於切,五字律詩百言而上長於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於情……」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還是唐代詩人中第一位將自己的作品編集的人。他將全部詩作分為諷喻、感傷、閒適、雜律四類,其中感傷和閒適兩類,在題材和主題上多有重疊,所抒發的情感也看不出明顯的差別,分類的依據在於閱讀對象的不同——閒適詩是昭示於世的場面話,感傷詩則是對至親密友吐露的私房話。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白居易詩作所涉題材的廣泛。可以說,沒有不能入白詩的題材,也沒有不能用白詩表現的內容。仕途沉浮、人事流轉、生老病死,種種主題無不可以在白居易的詩中找到。梳理這些林林總總的詩作,彷彿閱讀了一部詳細的回憶錄,回顧和總結了他的一生。
白居易正是借助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將生活的各個層面一一加以展現,打破了詩歌創作固有的美學觀,將人們對詩歌的表意和敘述能力的認定,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新局面。如果說開元、天寶時代的盛唐詩人的詩歌創作主要著眼於感發情興,那麼白居易的詩歌創作就是著眼於記錄生活。這也正是「唐人以李白為天才絕,白樂天(為)人才絕」(宋·葉廷《海錄碎事》)的原因所在。而白居易的這種創作風格,給後世詩歌創作帶來的影響無疑是不可估量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