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選
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1
【原文】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處相好之日久2,而議事每不合3,所操之術多異故也4。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5,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6;重念蒙君實視遇厚7,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8,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9,尤在名實,名實已明十,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註釋】
1司馬諫議:這裡指司馬光,他當時擔任右諫議大夫。
2君實:司馬光的字。古人寫信給同輩而有交誼的,自己稱自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用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3議事:討論國家大事。每不合:往往不一致。
4所操之術:每個人所持的政治主張。操:持。術:方法,這裡指政治主張。
5不蒙見察:不蒙您考慮,不能得到您的諒解。見:被。察:瞭解。
6復:再,又。
7重:又想。視遇:看待。
8具道所以:詳細說明這樣做(指推行新法)的原因。具:詳盡。
9所爭:所爭辯的問題。
十已明:已經弄清楚。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一切事情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得:獲得,明瞭。
所以見教者:拿來指教我的東西。這是客氣的說法,實際上是指摘我的東西。
致:導致。怨謗:埋怨、譭謗。
人主:皇帝,這裡指宋神宗。
有司:專門管理某種事物的官員,官員各有所司,所以稱官員為「有司」。司:主管。
舉:興盛。先王之政:古代聖王的政事。
天下:這裡指國家。
難壬人:批駁巧於詭辯諂媚的壞人。難:反駁。壬人:奸偽巧辯的壞人。
拒諫:拒絕勸諫。
【譯文】
安石啟:昨日承蒙你來信指教,我認為自己與你私下的交往相處友好的日子很長,但兩人議論政事卻老是意見不合,這是因為各人所持的主張不同的緣故。雖然我想強作解釋,最後必然還是得不到你的諒解,所以在信中只做簡略回復,不打算為自己一一辯解了。又想到承你十分看得起我,在書信往來中不應該草率粗疏,所以今天我詳細說明一下原因,希望君實你也許會原諒我的。
司馬光大概儒家學者所爭論的,最突出的就是事物的名分和實際情況是否相符的問題,名分和實際情況的關係明確以後,那天下一切道理也就明白了。如今君實拿來指教我的東西無非是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其他官吏的職權,是擾民生事、征斂財利,是拒絕他人的規勸,因而招來了天下人的埋怨和指責。我卻認為我是從君主那裡接受命令,在朝廷裡制定出法令制度,再把它們交給官吏去執行,這不是侵奪其他官吏的職權;實行先王的政策,而興辦有利的事業、革除有害的陋習,不能說是生事擾民;為國家管理財政,這不是求利;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批駁讒媚之徒的花言巧語,這不能說是拒絕勸告。至於招來這麼多的怨恨和職責,本來事先我就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不只一天了,士大夫們大都把不為國事憂慮、隨聲附合、討好眾人,當做處世良方,於是皇上想改變這種狀況,而我不估量反對的人是多是少,準備獻出力量幫助皇上和他們對抗,那這班人怎麼會不氣勢洶洶地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一起埋怨他的是廣大老百姓,不只是朝廷裡的士大夫反對而已。盤庚沒有因為有人埋怨就改變他遷都的計劃,他是考慮到這樣做合適,然後才行動的,因此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君實責備我擔任宰相時間久了,未能幫助皇上有大的作為,好讓人民得到更多恩惠,那我承認自己的罪過。如果說現在應當一切事情都不要做,只是墨守陳規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於認可的了。
沒有機會會面,我對你思念、仰慕到極點的心情實在無法受得住啊。
【評析】
《答司馬諫議書》這篇文章,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北宋時代革新派與保守派所展開的一場激烈鬥爭。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對大地主進行了強烈的批判,表達了王安石反對因循守舊,主張革新的願望,還表達了他敢於向強勢力進行鬥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