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崔琰列傳》
崔琰字季圭,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訥,好擊劍,尚武事。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至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學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時谷糴縣乏,玄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
大將軍袁紹聞而辟之。時士卒橫暴,掘發丘隴。琰諫曰:「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憎怛之愛,追文王之仁。」紹以為騎都尉。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
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辟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惟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謝之。於時賓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於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逐。琰書諫曰:「蓋聞盤於游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經國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眾望,不令老臣獲罪於天」。
太祖為丞相,琰復為東西曹掾屬徵事。魏國初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淄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惟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歎息,遷中尉。
(節選自《三國誌·崔琰列傳》)
崔琰字季圭,清河郡東武城縣人。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熱衷於武事。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才開始感慨發奮,研讀《論語》、韓詩。到了二十九歲時,就結交公孫方等人,到鄭玄門下求學。學習不到一年,徐州黃巾軍攻佔北海,當時糧食供應缺乏,鄭玄就停學辭退了各位學生。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賊盜強寇到處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離開家鄉四年後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彈琴讀書的方式來自我消遣。
大將軍袁紹聽說後徵召崔琰。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規勸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 『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借這樣的士兵取得勝利。』現在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憂傷百姓疾苦的愛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袁紹讓崔琰作了騎都尉。後來袁紹出兵作戰到黎陽縣,駐紮在延津,崔琰又規勸說:「天子現在許昌,百姓希望支持順從天子的一方,我部不如謹守治境,盡到臣子的職責,使自己境內得到安寧。」袁紹卻不聽從,於是在官渡大敗。
曹操擊敗袁紹後,兼任為冀州牧,徵召崔琰擔任別駕從事,對崔琰說:「昨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戶籍,可以得到三十萬軍隊,所以這是一個大州啊!」崔琰回答說:「目前天下分崩,九州離析,袁譚、袁尚兄弟相互征戰,冀州百姓暴骨荒野。還沒聽說王師的仁聲先到,來慰問百姓的生活狀況,解除人民的苦難,卻去計算軍隊數量,只把這看作首要的事情,這難道是冀州百姓對您的期望嗎!」曹操立刻表情一變,向他道歉。當時其他賓客都嚇得低頭變色。
太祖征討并州,留下崔琰在鄴下輔佐文帝。世子依舊外出打獵,改換服裝車輛,興趣全放在追逐獵物上。崔琰上疏規勸說:「我聽說沉溺在出遊打獵之中,是《尚書》所戒止的,魯隱公到棠地觀看捕魚,《春秋》譏諷了他。您應該遵循正道,謹慎地端正自己的行為,思考治理國家的高明謀略,希望您燒燬射獵用具,捨棄行獵服裝,來滿足人們的期望,不要讓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為丞相時,崔琰又擔任東西曹掾屬征事。魏國剛建立時,崔琰官拜尚書。當時,還未立太子,臨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寵愛。曹操心中也猶豫不決,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訪意見。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開回應說:「聽說《春秋》大義,應該立嫡長子為太子,加上五官將曹丕仁厚孝順聰明,應該繼承正統,我誓死堅持這種意見。」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認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貴,讚歎不已,提拔他擔任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