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駱鍾麟傳》
駱鍾麟,字挺生,浙江臨安人。順治四年進士副榜,授安吉學正。十六年,遷陝西盩厔[注]知縣。為政先教化,春秋大會明倫堂,進諸生迪以仁義忠信之道。朔望詣裡社講演,訪耆年有德、孝弟著聞者,見與鈞禮,歲時勞以粟肉。立學社,擇民間子弟授以小學、孝經。飭保伍,修社倉。蒞獄明決,所案治即勢豪居間莫能奪,人畏而愛之。縣城去渭不十里,鍾麟行河畔,知水勢將南浸,議自覽家寨迤東開復故道,眾難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齋沐臨禱,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頓減,徒而北流者數里。兼攝興平鄠兩縣興平豪右分為部黨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狀收案以法奏最內遷北城兵馬司指揮復出為西安府同知八年,擢江南常州知府。常州、縣賦重,科條繁多,吏緣為奸。鍾麟立法鉤稽清逋,吏受成事而已。屬邑歲例饋漕羨三千金,鍾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峻卻之。諸漕卒鹹斂手奉法。初,鍾麟在盩厔以師禮數造李顒廬,至是創延陵書院,迎顒講學,率僚屬及薦紳學士北面聽。問為學之要,顒曰:「天下之治亂在人心,人心之邪正在學術。人心正,風俗移,治道畢矣。」鍾麟書其言,終身誦之。已而江陰、靖江、無錫諸有司爭禮致顒,顒為發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說,士林蒸蒸向風,吏治亦和。九年,大水,發倉廩,勸富人出粟賑,民無荒亡。十年夏,大旱,葛衣草履,步禱不應,言知府不德累民,涕泣並下。尋丁母憂,士民乞留,不可。既歸,連遭父喪,以毀卒。郡人論賢有司知治體必首推鍾麟。
(節選自《清史稿·駱鍾麟傳》)
[注]盩厔(zhōu zhi):今陝西省周至縣。
駱鍾麟,字挺生,是浙江臨安人。順治四年考中進士,名列副榜,被授予安吉學正。順治十六年,升任陝西盩厔知縣。他治理地方以教化為先,春秋時節在明倫堂會集眾生員,以仁義忠信之道啟迪勸勉他們。每月初一、十五到鄉里講解,拜訪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聞名的人,以平等之禮對待他們,每年定時置辦米肉慰勞他們。創立學社,挑選民間子弟,教授他們「小學」和《孝經》。整飭保伍制度,修繕社倉。(駱鍾麟)親臨監獄明察決斷,所查辦的案件即使權勢豪族居中調解也不能改變(判決),人們既畏懼又敬愛他。縣城距離渭水不足十里,駱鍾麟巡查河岸,知道水勢將會向南氾濫,商議從覽家寨向東重新開挖舊有河道,眾人認為這事很難。康熙元年夏天,下起大雨,渭水向南溢出,將到城垣,駱鍾麟齋戒沐浴,親臨祈禱,跪在水中,幸而大雨停止,水勢頓減,轉而向北流淌數里。兼任代理興平、鄠兩縣的縣令,興平縣世家富豪分結朋黨,之前的縣令不能整頓,駱鍾麟訪查獲得他們結黨的情況,對他們依法拘捕查辦。政績上報為優等,調回京城任北城兵馬司指揮,又外任為西安府同知。康熙八年,升任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州縣賦稅苛重,條目繁多,官吏們借此作奸漁利。駱鍾麟訂立法度,查考賬目,清理拖欠,小吏只是接收安排辦事罷了。下屬地方按每年慣例饋贈漕費余銀三千兩,駱鍾麟說:「從這些錢中獲利,百姓該怎麼辦呢?」態度嚴厲地退還了這些錢。那些漕運士卒全都從此收手守法。起初,駱鍾麟在盩厔曾以對待老師的禮數多次造訪李顒的家,至此創辦了延陵書院,迎接李顒前來講學,率領下屬和縉紳學士面北聽講。詢問治學的要訣,李顒說:「天下的治亂在於人心,人心的邪正在於學術。人心正派,風俗向好,治國的方針就具備了。」駱鍾麟寫下了這些話,終身誦讀。不久江陰、靖江、無錫等地官員爭相禮遇招攬李顒,李顒為他們闡明性善的宗旨、格物致知的學說,文人士大夫都很仰慕他,吏治也越來越和順。康熙九年,發生洪水災害,駱鍾麟打開穀倉,勸富人拿出粟米賑災,百姓沒有流離失所的。康熙十年夏,大旱,駱鍾麟穿葛衣草鞋,徒步禱告(秋雨),沒有應驗,他自言知府不修德行連累百姓,為之痛哭流涕。不久遭逢母喪離職,士民乞求留任,(朝廷)不同意。歸家之後,又接連遭逢父喪,因過度哀傷而死。郡裡人議
論通曉治理之道的賢能官吏一定首先推舉駱鍾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