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第02卷 《從容處家族之變 剴切規朋友之失》古文翻譯

第二卷 從容處家族之變 剴切規朋友之失

【原文】
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遊之失,宜剴切不宜優遊。

【譯文】
當你不幸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親之間發生家庭糾紛或人倫慘變事故時,你應該扼住悲痛心情保持沉著的態度,絕對不可以感情衝動採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壞;當你跟知心朋友交往時,萬一遇到朋友犯了什麼過失,你應該很親切誠懇地來規勸他,絕對不可以由於怕得罪他而眼看著他繼續錯下去。

【解說】
家庭矛盾和社會矛盾不一樣,家人天天在一起,如果有了問題以激烈的方式解決,就可能沒有緩衝餘地,甚至激化出更大的矛盾。只有遇事冷靜理智,沉著從容,找到妥善的解決辦法。關鍵是要有主心骨,具有承擔家庭變亂的能力。做人要持正直的原則,知心朋友與別人發生糾紛時,要直言相勸,而非一味袒護,更不可慫恿,否則矛盾激化,形成不良後果,反而是害了朋友。

【例解】
巧言飾失語 妙語化事端
宋仁宗時,朝廷派尚書左丞韓億出使契丹。當時擔任副使的是章獻太后的外親。這位副使總想找機會給章獻太后歌功頌德,以便從中撈取好處。這次出使契丹正好藉機表現自己。於是這位副使在契丹假傳聖旨,說太后告諭契丹,南北兩朝應子子孫孫永遠和好等等。
第二天契丹國主詢問韓億說:「皇太后既然有旨,大使為什麼不告訴我們呢?」韓億本來不知道這件事,聽契丹國主如此說,就想:這一定是副使假傳聖旨,用以表現自己。此事關係到兩國之間的關係,得找個適當的理由掩蓋過去。想到這裡就對契丹國主說:「本朝每次派遣使者外出,皇太后都要用這樣的話告誡我們,並不一定要我們轉達到北朝。」契丹國主聽韓億這樣回答非常高興,說:「太后如此聖明,這真是南北兩朝百姓的福氣啊!」
那位副使沒想到自己的一句話惹出了麻煩,本來正為自己的失言而擔憂,深怕因此而闖禍,急出了一身大汗。這時聽他們二人如此說,心中才一塊石頭落了地,暗暗佩服韓億的答辯才能。

體察吏端行 康熙親舉賢
康熙(1654—1722),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他是清朝很有作為的皇帝,非常懂得治國安邦必須善於舉賢用人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始終堅持在考察之中擢用人才。
康熙在位期間,噶爾丹叛亂,他三次率軍親征。在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戰爭中,他對隨軍將領和官吏的實際能力親自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考察。他從西路軍主將弗楊古巧設伏軍大敗噶爾丹,取得重大勝利的過程中,發現弗楊古有勇有謀,具有統帥三軍、領兵作戰的指揮才能。回來後,便給弗楊古晉陞一等公(即封爵名稱)。在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發現綠旗總兵官王化行,隊伍整齊,戰功卓著。因此,在第三次親征噶爾丹時,便破格提拔王化行為軍中總參。同時,對於那些無能的官吏如戶部侍郎思格色等實施罷免。有一次,康熙命思格色去塞外負責挖井供水。康熙問思格色一口水井大約能夠供多少人馬飲用,思格色遲遲回答不出來。於是康熙立即革去他的官職,並當眾指出:「思格色為官昏聵無能。心中無數,令其居官何用?」
康熙在位期間,曾多次巡行外地,查訪吏治,體察民情。他在巡行江南時,路經河南某城,當地官吏為了迎接聖駕,整頓交通,作出臨時規定,凡是皇帝經過的道路,以劃線為界,分左右三路通行。左右兩路,官商百姓可以自由往來行走,中路作為御道,只供皇帝專行,任何人不准走動,並貼出佈告,命令官民皆知,家喻戶曉,不得違犯,否則依法嚴懲,同時還派出典吏沿路巡視警戒。佈告貼出的當天中午,一個官員冒犯規定,騎馬沿中路行走。典吏對其進行勸阻,他非但不聽,反而鞭打典吏,並聲稱他是當今皇帝的太監。這位典吏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立即喝令左右將這位太監拉下馬來,狠打50大板。府台大人聽說此事後,認為一定大禍臨頭,忙令左右給典吏帶上刑具,等候皇帝處置。康熙進城得知此事後,馬上召來典吏,親自為其取下刑枷,並備加讚揚。當即宣佈,破格提拔典吏為四品巡撫。
康熙二十四年(1686),張伯行考中進士,經康熙面試後,授予內閣中書職務,不久又調中書科任中書。康熙四十二年(1704),被任命為山東濟寧道行政長官,張伯行上任時,正值當年鬧饑荒,百姓窮困潦倒,無法生計。張伯行立即把自己家裡的錢糧運到災區。並趕製許多棉衣,救濟災民。康熙皇帝下了分道救災的命令,張伯行分管汶上、陽谷兩縣。他給災民發放了22600多石救濟糧。為此,布政使責備張伯行擅自作主,並提出罷免張伯行職務的彈劾奏章。張伯行對布政使的錯誤行徑進行了嚴厲駁斥,使彈劾風波得以平息。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下巡視,賜給張伯行「布澤安流」的金榜,不久,提升張伯行為報察使。170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下到蘇州巡視,他對隨從大臣們說:「我聽說張伯行為官十分清正廉潔,這樣的人才十分難得啊!」當時就命令蘇州所在地的督撫舉薦賢能的官員,但是這位督撫卻沒有推薦張伯行。康熙皇帝於是召張伯行說:「我早就瞭解你。他們不舉薦,我自己來舉薦。以後,你居官而善。天下的人就會明白我是知人善任的。」於是,提拔張伯行為福建巡撫,賜給他「廉惠宣猷」的金榜。
張伯行德才兼備,為官清正廉明。他在救災中,能夠為災民著想,獨自作主發放了大量救濟糧,這本是件大好事,卻遭到布政使的彈劾。他剛正不阿,毫不畏懼,可謂有膽有識。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賢能之才,卻得不到他的上司蘇州督撫的舉薦。如果不是康熙具有愛才之心、識才之慧眼,那麼,張伯行這個人才也就只好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