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
劉薛 李清 鄭師辯 法慶 開元選人 崔明達 王掄 費子玉 梅先
劉薛
晉太元九年,西河離石縣有胡人劉薛者,暴疾亡,而心下猶暖。其家不敢殯殮,經七日而蘇。言初見兩吏錄去,向北行,不測遠近。至十八重地獄,隨報輕重,受諸楚毒。忽觀世音語云:「汝緣未盡,若再得生,可作沙門。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若壽終,不墮地獄。」語竟,如墜高巖,忽然醒寤。因此出家,法名惠達,遊行禮塔。次至丹陽,未知塔處。乃登越西望,見長干(「干」原作「十」,據明抄本改)裡有異氣色,因就禮拜,果是先阿育王塔之所也。由是定知必有舍利,乃聚眾掘之。入地一丈,得石牌三,下有鐵函,函中復有銀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及爪發。薛乃於此處造一塔焉。(出《塔寺記》)
【譯文】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河離石縣有個胡人叫劉薛,患暴病死亡,心窩處卻很溫熱。家中人不敢殯殮,七日後復活。他說,起初看見兩個小吏帶他向北走,不知走多遠,到了十八重地獄,隨從報告輕罪重罪,受各種刑罰。忽然觀世音說:「你的塵緣未盡,你若再生,可作和尚。洛下、齊城、丹陽、會稽都有阿育王塔,都要去禮拜。死了以後,就不用進地獄。」說完,就像從高山上墜下,忽然醒來。從此出家,法名惠達。到處遊走,禮拜塔廟。到了丹陽時,不知塔在何處。他便登高向西望,見長干裡一帶有特殊色彩的氣,他便禮拜,果然是阿育王塔所在地方。由此斷定這裡必有舍利子。召集人挖掘,入地一丈,得到三個石碑,下面有鐵匣子,其中有銀匣,銀匣中有金匣,盛著三個舍利子和指甲、頭髮。劉薛便在這裡建了一座塔。
李清
李清者,吳興於潛人也,仕桓溫大司馬府參軍督護。於府得病,還家而死,經夕蘇活。說雲,初見傳教,持信幡喚之,云:「公欲相見。」清謂是溫召,即起束帶而去。出門,見一竹輿,便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馳。至一朱門,見阮敬。時敬死已三十年矣。敬問清曰:「卿何時來?知我家何似?」清云:「卿家暴惡。」敬便雨淚。言知吾子孫如何。答雲,且可。敬云:「我今令卿得脫,汝能料理吾家不?」清云:「若能如此,不負大恩。」敬言:「僧達道人是(「是」原作「在」,據明抄本改)官師,甚被敬禮,當苦告之。」還內良久,遣人出云:「門前四層寺,官所起也。僧達常以平旦入寺禮拜,宜就求哀。」清往其寺,見一沙門語曰:「汝是我前七生時弟子,已經七世受福,迷著世樂,忘失本業。背正就邪,當受大罪。令可改悔。和尚明出,當相助。」清還先輿中,夜寒噤凍。至曉門開,僧達果出。清便隨逐稽顙。僧達云:「汝當革為善,歸命佛、法,歸命比丘僧。受此三歸,可得不橫死。受持勤者,亦不經苦難。」清便奉受。又見昨所遇沙門,長跪請曰:「此人僧達宿世弟子,忘正失法,方將受苦。先緣朱所追,今得歸余,願垂慈愍。」答曰:「先是福人,當易拔濟耳。」便還向朱門,俄遣人出云:「李參軍可去。」敬時亦出,與清一青竹杖,令閉眼騎之。清如其言,忽然至家。家中啼哭,及鄉親塞堂,欲入不得。會買材還。家人及客,赴監視之,唯屍在地。清入至屍(「屍」原作「村」,據明抄本改)前,聞其屍臭,自念悔還。得外人逼突,不覺入。少(明抄本作「屍」)時,於是而活。即營理敬家,分宅以居。於是歸心法寶,勸信法教,遂作佳流弟子。(出《冥祥記》)
【譯文】
李清是吳興於潛人。任桓溫大司馬府參軍都護。在府中得病,回家便死了,過了一夜又復活了。他說,起初看見來傳他的差役,手拿信幡叫他,並說:「公想見你。」李清以為桓溫召他,他便起來紮好腰帶跟著走了。一出門看見一竹車,讓他坐車,兩個人推車很快地奔跑。到了一座紅門前,見了阮敬。當時阮敬已經死了三十年。阮敬問李清:「你什麼時候來的?知道我家的情況嗎?」李清說:「你家突然遭到不幸。」阮敬便流下淚來。他又問:「知道我的子孫如何?」答道:「還可以。」阮敬說:「我現在叫你回去,你能管理好我家嗎?」李清說:「若能這樣,我不能辜負了你的恩德。」阮敬說:「僧達道人是個官師,很受尊重,把我的苦處告訴他。」阮敬進去很久,派人出來說:「門前的四層寺,是官府建造的。僧達常在每天清晨入寺禮拜,應求他解除苦哀。」李清就去了那個寺,見一個和尚說:「你是我前七代時的弟子,已經享了七代福,你迷戀世間的歡樂,忘記了本業,背正親邪,應當受大罪,現在可以改悔。和尚明天出來,定能相助。」李清又回到竹車中,夜間寒冷凍的打哆嗦。天亮時門開了,僧達道人果然出來了,李清便伏地長拜。僧達說:「你應該改惡行善,信奉佛、法,信奉比丘僧,你接受這三條,就能免除橫死,經常拜佛也不會遇到苦難。」李清便接受了。又看到昨天遇見的和尚,長跪請求說:「這是僧達前七世弟子,忘了正路,失掉了佛法,正要受苦,蒙僧達師父所助,才得以歸命,願你以慈悲之心解除他的痛苦。」和尚道:「原先是有福之人,應當容易援救。」說完便走回紅門,一會兒派人出來說:「李參軍可以回去了。」阮敬這時也走出來了,給李清一根青竹杖,叫他閉眼騎上。李清照辦,忽然到家了。家人正在啼哭,鄉親擠滿了屋,想進卻進不去。趁買棺材回來的機會,家人和客人都去看棺材。只剩屍體在地。李清到屍體前,聞到了屍臭味,心裡後悔回來。外邊的人突然回來,不自覺的進去,於是又活了。立即操勞管理阮敬的家業,各支分宅而居。於是心歸佛法,並勸人信奉法教,以後便成了上流弟子。
鄭師辯
唐東官右監門兵曹參軍鄭師辯,年未弱冠,暴死三日而蘇。自言初有數人見收,將人入官府大門。有見囚百餘人,皆重行北面立,凡為六行。其前行者,形狀肥白,好衣服,如貴人。復行漸瘦惡,或著枷鎖,或但去巾帶,偕行連袂,嚴兵守之。師辯至,配入第三行,東頭第三立,亦巾帶連袂。辯憂懼,專心念佛。忽見平生相識僧來。入兵團內,兵莫之止。囚至辯所,謂曰:「平生不修福,今忽如何?」辯求請救。僧曰:「吾今救汝得出,可持戒耶?」「諾。」須臾,吏引入諸囚至官前,以次詰問。尋於門外,僧為授五戒,用瓶水灌其額。謂曰:「日西當活。」又以黃帔一枚與辯,曰:「披此至家,置淨處也。」仍示歸路,辯披之而歸。至家掖(「掖」原作「晚」,據明抄本改)帔至床角上,既而目開身動,家人驚散,謂死欲起。唯母不去,問曰:「汝活耶。」辯曰:「日西當活。」辯意時疑日午,問母。母曰:「夜半。」方知死生相違,晝夜相及。既到日西,能食而愈,猶見帔在床頭。及辯能起,帔形漸滅,而尚有光。七(「七」原作「亡」,據明抄本改)日乃盡。辯遂持五戒。後數年,有友人勸食豬肉。辯不得已,食一臠。是夜。夢己化為羅剎,爪齒各長數尺,捉生豬食之。既曉,覺口醒唾血。使人視口,儘是凝血。辯驚,不敢復食肉。又數年,娶妻。家逼食,後乃無驗。然而辯自五六年來,身臭有大瘡,潰爛不愈。或恐以破戒之故也。唐臨昔與辯同直東宮,見其自說。(出《冥報記》)
【譯文】
唐朝,東宮右監門兵曹參軍鄭師辯,年齡不到二十,暴死三日後又復活了。他自己說,當初有很多人集在一起,把人帶進官府大門。看見囚徒百多人,排成行向北面站著,共六行。前行的人個個身體肥胖白晰,穿好衣服,像富貴之人。第二行身體瘦削面相兇惡,有的戴枷鎖,有的沒戴頭巾腰帶,他們一起行動,有士兵嚴加看管。師辯去了,排在第三行。東數第三位,也是個挨個的連在一起。師辯很憂慮恐懼,專心念佛,忽然看到一個生時認識的僧人走過來,進入兵團內,兵沒阻止他,像囚犯似的規矩地走到師辯所在的地方,對師辯說:「你生時不修福,現在怎麼樣?」師辯請求救他。僧說:「我現在救你出去,你能堅持戒律嗎?」師辯答應了。片刻,差役領各囚犯到官前,按次序盤問,又到了門外,僧人為他們傳授五戒,用瓶中的水澆他的額頭。對他說:「日落西山時就可以活了。」又拿一件黃披巾給師辯,說:「披著這個到家,然後放在潔靜的地方。」告訴他回去的路,師辯披著回去了。到家,把黃帔掖在床角上。然後,他就睜開了眼睛,身子也會動了,家裡人被嚇咆了,說要詐屍,只有他母親沒走,問:「你活啦?」師辯說:「日落西山時就活了。」師辯認為當時是正午,問他母親,母親說:「現在是半夜。」他才知道生和死是相違的,白天黑夜是相反的。了到日頭西落時能吃了,便痊癒了。好像看見黃帔在床頭上。等到師辯能起來時,黃帔的形象逐漸沒有了,可是光卻仍在,七天後才完全沒有。師辯便堅持五戒。數年後,有朋友勸他吃豬肉,師辯不得已吃了一塊,當夜,夢見了自己變成了一個羅剎惡鬼,爪子、牙齒好幾尺長,捉生豬吃。天亮時,覺得口腥吐血,叫人看口,都是凝結的血塊。師辯很吃驚,不敢再吃肉了。又過了數年,娶了妻,家人逼他吃肉,雖然沒出現什麼徵兆,然而師辯這五六年以來,身上發臭生大瘡,潰爛不愈,這恐怕是破戒的緣故吧。唐時,臨昔和師辯同在東宮,聽他自己說的。
法慶
凝觀寺有僧法慶。造丈六挾紵(「紵」原作「柱」,據明抄本改。)像未成暴死。時寶昌寺僧大智,同日亦卒。三日並蘇。雲,見官曹,殿上有人似王者,儀仗甚眾。見法慶在前,有一像忽來,謂殿上人曰:「慶造我未成,何乃令死?」便檢文簿,云:「慶食盡,命未盡。」上人曰:「可給荷葉以終壽。」言訖,忽然皆失所在,大智便蘇。眾異之,乃往凝觀寺問慶,說皆符驗。慶不復能食,每日朝進荷葉六枝,齋時八枝。如此終身。同流請乞,以成其像。(出《兩京記》)
【譯文】
法慶是凝觀寺的僧人,在建造一丈六尺高夾麻布的塑像時,沒完成便暴死了。當時寶昌寺的僧人大智,也在同天死去。三日後又都甦醒。說,看見官署大殿上有個像閻王的人,儀仗很多。看見法慶在前,有一尊像忽然走來,對殿上的人說:「法慶造我的像未成,為什麼叫他死?」便檢視文簿,說:「法慶的飯食已盡,但壽命沒盡。」對殿上人說:「可給他荷葉吃讓他壽終。」說完,忽然什麼都沒有了,大智便甦醒了。眾人感到驚異,便去凝觀寺問法慶,說法都一樣。法慶不能吃飯了,每天早晨吃六枝荷葉,進齋時吃八枝,就這樣度過終生。請同流幫助,完成了塑像。
開元選人
吏部侍郎盧從願父,素不事佛。開元初,選人有暴亡者,以鼻未盡(「盡」字原闕,據明抄本改),為地下所由放還。既出門,逢一老人著枷,謂選人曰:「君以得還,我子從願,今居吏部。若選事未畢,當見之,可以相諭。己由不事佛,今受諸罪,備極苦痛。可速作經像相救。」其人既活,向銓司為說之。從願流涕請假,寫經像相救畢。卻詣選人辭謝。云:「已生人間,可為白兒。」言訖不見。(出《廣異記》)
【譯文】
吏部侍郎盧從願的父親從來不信佛。唐玄宗開元初年,候補官員中有個得暴病死亡的,因為陽壽未盡,被陰間的官員放回。剛出門,遇一個戴枷的老人,對候補官說:「你能回到人間了,我兒子從願,在吏部當官,若是選官的事沒結束,你可以去見他。並告訴他,我由於不信佛,現在受了很多懲罰,受了很多痛苦,叫他趕快塑像誦經作法事我就能得救。」這個人活了後,便向吏部說了此事。盧從願聽後痛哭流涕,馬上請假寫經塑像救他的父親。事辦完後,卻到候補官員處致謝,說:「已經生還人間,可以告訴我的兒子。」說完就不見了。
崔明達
崔明達,小字漢子,清河東武城人也。祖元獎,吏部侍郎杭州刺吏。父庭玉,金吾將軍冀州刺史。明達幼於西京太平寺出家,師事利涉法師。通《涅槃經》,為桑門之魁柄。開元初,齋後,房中晝寢。及寤,身在簷外。還房,又覺出。如是數四,心甚惡之。須臾,見二牛頭卒,悉持死人,於房外炙之,臭氣沖塞。問其所以,卒云:「正欲相召。」明達曰:「第無令臭。不憚行。」卒乃於頭中拔出其魂,既而引出城中。所歷相識甚眾,明達欲對人告訴,則不可。既出城西,路逕狹小,俄而又失二卒,有赤索系片骨,引明達行,甚親之。行數里,骨復不見。明達惆悵獨進,僅至一城,城壁毀壞。見數百人,洋鐵補城。明達默然而過,不敢問。更行數里,又至一城。城前見卒吏數十人,和墼修方丈室。有緋衫吏,呵問明達,尋令卒吏推明達入室。累墼塞之,明達大叫枉。吏云:「聊欲相試,無苦也。」須臾,內傳王教,召明達師。明達隨入大廳,見貴彩少年,可二十許。階上階下,朱紫羅列,凡數千人。明達行入庭,竊心念,王召我,不下階。忽見王在階下,合掌虔敬,謂明達曰:「冥中深要陽地功德,聞上人通《涅槃經》。故使奉迎,開題延壽。」明達又念,欲令開講,不致塔座,何以敷演?又見塔座在西廊下,王指令明達上座開題,仍於塔下設席。王跪,明達說一行,王雲,得矣。明達下座至,王令左右送明達法師還。臨別,謂明達,可為轉一切經。既出,忽於途中見車騎數十人,雲是崔尚書。及至,乃是其祖元獎。元獎見明達不悅。明達大言云:「己是漢子。阿翁寧不識耶?」元獎引至廳,初問藍田莊,次問庭玉,明達具以實對。元獎云:「吾自沒後,有職務,未嘗得還家,存亡不之知也。」尋有吏持案至元獎處(「處」原作「問」,據明抄本改)。明達竊見籍有(「有」原作「至」,據明抄本改)明達名。云:「太平寺僧,嵩山五品。」既畢,元獎問明達:「得窺也。明達辭不見。乃令二吏送明達詣判官,令兩人送還家。判官見,不甚致禮。左右數客云:「此是尚書嫡孫,何得以凡客相待,判官乃處分二吏送明達,曰:「此輩送上人者,歲五六輩,可以微貺勞之。」出門,吏各求五百千。吏云:「至家,宜便於市致鑿之,吾等待錢方去。」及房,見二老婢披髮哭,門徒等並歎息。明不識其屍,但見大坑。吏推明達於坑,遂活。尚昏沉,未能言,唯累舉手。左右云:「要紙錢千貫。」明達頷之。及焚錢訖,明達見二人各持錢去,自爾病癒。初明達至王門,見數吏持一老姥,至明達所居,雲是鄠縣靈巖人。及入,王怒云:「何物老婢,持菩薩戒,乃爾不潔。令放還,可清潔也。」及出,與明達相隨行,可百餘步,然後各去。明達疾愈,往詣靈巖,見姥如舊識也。(出《廣異記》)
【譯文】
崔明達,小字漢子,是清河東武城人。他祖父崔元獎,任吏部侍郎杭州刺史。父親崔庭玉,任金吾將軍冀州刺史。崔明達幼年時於西京長安太平寺出家,拜利涉法師為師,通曉《涅槃經》,是桑門的掌門。唐玄宗開元初年,飯後在房中午睡,剛睡,覺得身在屋外,回屋,又覺得出去了,反覆了四次,心裡很煩。一會兒,看見兩個牛頭小卒抱個死人在房外烤,臭氣充塞,他問是怎麼回事。小卒說,正想召你。明達說:「只要不再出臭味,就敢跟你走。」小卒便從明達的頭上拔出他的靈魂,隨後便領他走出城外,一路遇見很多熟人,明達想告訴他們,但說不出話。又走出城西,路很狹窄,突然又不見了兩牛頭卒,有紅繩拴著骨片領明達行走,相距很近。走數里,骨片又不見了,明達惆悵地獨行。到了一城,城牆已毀壞,看到數百人熔鐵補城,明達默默地走過去,不敢問。又走數里,又到了一城,在城前見小卒官吏數十人,用磚坯修建一小屋。有一穿紅衣的官吏,責問明達,隨即命令小卒把明達推進屋內,用磚坯將門堵住,明達大叫冤枉。官吏說:「先讓你試一下,沒什麼痛苦。」一會兒,裡邊傳出閻王的話,召明達法師。明達便跟著是入大廳,看見一個高貴很有風彩的少年,約二十歲。台階上下排列著數千穿紅穿紫的人。明達走進庭,心中暗想,閻王召見我,不下台階。忽然看見閻王在台階下,合掌虔誠恭敬地對明達說:「冥府中也需要陽間的功德,聽說你通曉《涅槃經》,所以派人以迎接你,請你講經,延年益壽。明達又想,讓我講經為什麼不到塔座上演練。立即看見塔座在西廊下,閻王指令明達上塔座開講。又在塔座下設了很多席位,閻王跪下。明達講了一遍,閻王說,我懂了。明達下了塔座,閻王派人送明達法師回去。臨別時對明達說,可為我們傳授各種經。明達便走出來,在途中忽然見車馬數十人,說是崔尚書。到近前一看,原是他的祖父崔元獎。元獎見明達不太高興。明達大聲說:「我是漢子,老人家不認識我嗎?」元獎將明達領進廳內,開始詢問蘭田莊,又問其父崔庭玉,明達以實相告。元獎說:「我從死後,在這裡有職務,沒曾回家,家裡生死存亡的情況都不知道。」隨即有小吏拿著案捲走到元獎前,明達偷眼看見案捲上有他的名字,上面寫道:「太平寺僧,嵩山五品。」元獎看完後問明達:「你看見了嗎?』明達說沒看見。便令二吏送明達見判官,令兩人送明達回家。判官見明達,不太恭敬,手下人說,這是尚書的嫡孫,不能以普通客人相待。判官便吩咐二吏送明達,說你們這些送人的人,每年五六次,可以要點報酬用以慰勞你們。出門後,兩個小吏每人向明達要五百千。吏說:「到家了,可以到市上做點什麼,我們等拿到錢就回去。」明達到了房中,看見兩個老婢婦,披頭散髮的哭,自己的門徒都在歎息。明達不認識自己的屍體,只見有一大坑,小吏將明達推進坑,明達便活了,但是,神志還有此昏迷,不能說話,唯能經常舉手。旁邊人說:「要紙錢一千貫。」明達點頭。等焚燒了紙錢,明達看見那二吏拿錢走了,自己的病痊癒了。開始時明達到閻王門前,看見好幾個小吏挾持一個老太婆到明達居處,說是鄠縣靈巖人。進入閻王門後,閻王很生氣的說:「你這個老婢,雖然持菩薩戒,卻這樣不潔淨,令人放還,便可清潔了。」出來時與明達同行,百多步後各自去了。明達病癒後去靈巖,看到這老太婆好像是舊日相識。
王 掄
天寶十一年,朔方節度判官大理司直王掄,巡至中城,病死。凡一十六日而蘇。初疾亟屬纊之際,見二人追去,恍惚以為人間,不知其死也。須臾入大城門,見朔方節度李林甫,相見拜揖,以為平生時也。又見李邕、裴敦複數人,於一府庭,言責林甫命。掄方悟死耳。林甫手持紙筆,與邕等辯對。俄而見其案,冥司斷曰:「林甫死後破家,楊國忠代為相。」其冬,林甫死。楊國忠果代之。掄兄攝,亡已六年,時見之。攝云:「爾未當死,若得錢三千貫,即重生也。」掄家在西定遠,去中城數百里。便見一山下有崎嶇小道(「道」原作「遙」,據明抄本改),馳歸其家。斯須而升堂告妻曰:「我已死矣,若得錢三千貫,即再生。」其夕,畢家鹹聞窗牖間,窣然有物聲,犬亦迎吠。既明,其妻泣言,夢掄已死,求錢三千貫。即取紙剪為錢財,召巫者焚之。掄得之,即與人間錢不殊矣。冥中無晝夜,長如十一月十二月太陰雪時。有鬼王,衣紫衣,決罪福。判官數十人。其定罪以負心為至重,其被考理者,多僧尼及衣冠。掄在生時無他過,及定罪,唯舉食肉罪。旁見小吏(「小吏」原作「丁史」,據明抄本改),曰:「此人雖食肉,不故殺。」然食肉者信罪矣,殺而食之,罪又甚焉。掄未病時,曾解衣寫《金光明經》。手自封裹,置於佛堂內。及冥中,以此業得見地藏菩薩。汝同此善,當得更生。即令取經,經即掄所封裹之經也。鬼王判官數人,皆平生相友善,相見恍惚,不敘故。亦見其先府君夫人,拜伏之後,都無問訊,如不相識。又見諸先亡兄弟,亦無兄弟情。兄攝近亡,相睦如生,當以日近故也。至其視事之所,見親故有當貴及壽夭,皆宿命先定,不可移改。俄而放歸,有一吏曰:「君有祿及壽,然此中之事,必不得洩之。」言畢,奄然而活,亡已十六日也。(出《通幽記》)
【譯文】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朔方節度判官大理司直王掄,巡視到中城時病死,十六天後又復活。初病危即將死去的時候,看見兩個人追去,恍恍惚惚以為還在人間,不知自己已經死了。不一會兒,進了大城門,看見了朔方節度李林甫,互相拜揖,以為還是生時一樣。又見了李邕、裴敦復等數人在一個官府庭中,談論責怪李林甫,王掄才悟到自己是死了。李林甫手拿紙筆,和李邕等人辯論。一會兒,看見了他的案卷。冥府判詞說:「李林甫死後家庭破落,楊國忠代替他當宰相。」這年冬天,李林甫死,楊國忠果然代替他當宰相。王掄的哥哥王攝已死六年,當時見到他,王攝說:「你不應該死,若是拿出三千貫錢,就能重生。」王掄的家在很遠的西定,離中城數百里。看見山下有條崎嶇小路,奔跑到家。他進屋告訴妻子說,我已經死了,如果拿出三千貫錢,即可再生。這天晚間,全家都聽到窗戶間好像有什麼東西響,狗也叫。到天亮,他妻子哭著說,我夢見王掄已死,要三千貫錢。馬上取紙剪成紙錢,叫來巫婆焚燒,王掄得到錢,和人間的錢一樣。陰間無晝夜之分,長如十一月十二月太陰雪時。有個鬼王穿著紫衣,管判決禍福,還有判官數十人。他們定罪時以負心為最重,被他們考問的人,多是僧人尼姑和衣冠整潔的人。王掄生時沒有什麼大過錯,定罪時,唯有吃肉的罪,旁邊的小吏說:「這人雖然吃肉,不殺生。」那末吃肉的人本身就有罪,如果又殺又吃,罪就更重了。王掄沒病時,曾虔誠地寫過《金光明經》,親手封裹,放在佛堂內。到了陰間,因此見到了地藏王菩薩。你有此善舉,應當再生。馬上叫人取經,這經就是王掄所封裹的經。鬼王判官數人,都是生時友好,見面時都恍恍惚惚不能敘說舊事。也見到了他生時的府君夫人,拜揖之後,都無問訊,像不認識似的。又見到先死的兄弟,也沒有了兄弟之情。他哥王攝最近死的,像生時一樣和睦,是因死的日子近的緣故。到了他辦事的地方,看見親屬故舊有富貴的和長壽或短命的,都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一會兒便放他回來,有一小吏說:「你有福有壽。這裡的事,一定不要洩露。」說完,他便突然活了,他已死了十六天了。
費子玉
天寶中,犍為參軍費子玉官捨夜臥,忽見二吏至床前。費參軍子玉驚起,問誰。吏云:「大王召君。」子玉云:「身是州吏,不屬王國,何得見召?」吏云:「閻羅。」子玉大懼,呼人備馬,無應之者。侖卒隨吏去。至一城,城門內外各有數千人。子玉持誦金剛經,爾時恆心誦之。又切念雲,若遇菩薩。當訴以屈。須臾,王命引入。子玉再拜,甚歡然。俄見一僧從雲中下,子玉前致敬。子玉復揚言,欲見地藏菩薩。王曰:「子玉此是也。」子玉前禮拜。菩薩云:「何以知我耶?」因謂王曰:「此人一生誦金剛經,以算未盡,宜遣之去。」王視子玉。忽怒問其姓名。子玉對云:「嘉州參軍費子玉。」王曰:「犍(「犍」原作「此」,據明抄本改。)為郡,何嘉州也?汝合死。正為菩薩苦論,且釋君去。」子玉再拜辭出,菩薩云:「汝還,勿復食肉,當得永壽。子玉禮聖容,聖容是銅佛,頭面手悉動。菩薩禮拜,手足悉展。子玉亦禮,禮畢出門。子玉問:「門外人何其多乎?」菩薩云:「此輩各罪福不明,已數百年為鬼,不得記生。」子玉辭還捨,復活。後三年,食肉又死。為人引證。菩薩見之,大怒雲初不令汝食肉,何故違約?子玉既重生,遂斷葷血。初子玉累取三妻,皆雲被追之,亦悉來見。子玉問:「何得來耶?」妻云:「君勿顧之耳。」小妻:「君於我不足,有恨而來,所用己錢,何不還之?」子玉云:「錢亦易得。」妻云:「用我銅錢,今還紙錢耶?」子玉云:「夫用婦錢,義無還理。」妻無以應。遲回各去也。(出《廣異記》)
【譯文】
唐玄宗天寶年間,犍為參軍費子玉,在官捨中睡覺的時候,忽然見兩個小吏到床前,費子玉驚起,問是誰?吏說:「大王召見你。」子玉說:「我是州官,不屬王國。怎麼能召見我?」吏說:「是閻羅王。」子玉很害怕,招呼人備馬,可是沒人應聲,倉促間便跟隨二吏走了。到了一座城,門內外各有數千人。子玉平日總念《金剛經》,這時就專心地念誦。又急切地想道,若遇菩薩,應去訴屈。片刻,閻王命人領他進去,子玉又拜,很高興。一會兒見一僧人從雲中下來,子玉向前致敬,又說,想見地藏王菩薩。閻羅王說:「子玉,這就是。」子玉向前致禮拜揖。菩薩說:「你怎麼知道我呢?」他又對閻王說:「此人一生誦念《金剛經》,計算他的壽命沒盡,應該讓他回去。閻王看了看子玉,忽然憤怒地問他的姓名,子玉回答說:「嘉州參軍費子玉。」閻王說:「犍為郡,為什麼說嘉州?你應該死,因為菩薩苦苦講情,才放你回去。」子玉又拜謝辭別出來,菩薩說:「你回去不要再吃肉,就能長壽。」領子玉到聖容前禮拜,聖容是銅佛,頭面,手都能動。菩薩禮拜時,手、腿也舒展開了。子玉又禮拜,然後出門。子玉問:「門外怎麼這麼多人?」菩薩說:「這些人都是因為罪和福不明,已經當數百年的鬼,不能重生。」子玉辭告回家便復活了。三年後吃肉又死了,被人領著見菩薩,菩薩見他很憤怒地說,當初我不叫你吃肉,你為什麼違約?子玉又重生了,便斷絕葷腥。當初子玉曾娶了三個妻子,都說被追趕,也都來見他。子玉問:「為什麼來?。妻說:「你不管我們。」小妻說:「你對不起我,有恨而來,你用我的錢,為什麼還?」子玉說:「錢很容易得到。」妻說:「用我的銅錢,現在還我紙錢。」子玉說:「丈夫用妻子的錢,沒有還的道理。」妻子無理可說,慢慢地各自走了。
梅先
錢塘梅先恆以善事自業。好持佛經,兼造生(明抄本「造生」作「遂主」。)七齋,鄰里呼為居士。天寶中,遇疾暴卒而活。自說,初死為人所領,與徒十餘輩見閻羅王。王問君在生復有何業,先答曰:「唯持經念佛而已。」王曰:「此善君能行之,冥冥之福,不可虛耳。」令檢先簿,喜曰:「君尚未合死,今放卻生,宜崇本業也。」再拜。會未有人送,留在署中。王復訊問,次至錢塘裡正包直。問何故取李平頭錢,不為屬戶。直曰:』直為里長團頭身常在縣夜歸早出實不知山乞追子問。」王令出帖追直子。須臾有使者至今送直還。遂活。說其事,時其子甚無恙,眾人皆試之。後五六日,直子果病,即二日死矣。(出《廣異記》)
【譯文】
錢塘人梅先,經常以行善事為自己的事業。喜歡持經念佛,同時齋戒不殺生,鄰里稱他為居士。唐玄宗天寶年間得急病死而復活。自己說,初死時被人領著,和十多人一起見閻王。閻王問他在世時以什麼為業。梅先答,只有誦經念佛而已。閻王說,你能這樣做善事,冥冥之中可以得福,但不可有虛假。」令人檢查梅先冊簿,高興地說:「你還不該死,現在放你,你應該繼續做善事。」梅先又拜,恰巧沒人送他,留在了陰府中。閻王繼續訊問,下面輪到錢塘裡正包直,問他為什麼拿李平頭的錢,他又不是你屬下的民戶。包直說:「我是里長團頭,常在縣裡,早出晚歸,實在不知道,請問我兒子。」閻王又令人持帖去追捕包直的兒子。一會兒,有使者到。叫送包直還陽,包直便活了,說了這事,當時他兒子什麼病沒有,大家都想看看這事的結果,五六天後,包直兒子果然病了,兩天後死了。
卷第二百九十七 神七
丹丘子 瀚海神 薛延陀 睦仁茜 兗州人
丹丘子
隋開皇末。有老翁詣唐高祖神堯帝,狀貌甚異。神堯欽遲之,從容置酒,飲酣,語及時事曰:"隋氏將絕,李氏將興,天之所命,其在君乎?願君自愛。"神堯惕然自失,拒之。翁曰:"既為神授,寧用爾耶。隋氏無聞前代,繼周而興,事逾晉魏。雖偷安天位,平定南土,蓋為君驅除。天將有所啟耳。"神堯陰喜其言,因訪世故。翁曰:"公積德入門,又負至貴之相,若應天受命,當不勞而定。但當在丹丘子之後。"帝曰:"丹丘為誰?"翁曰:"與公近籍,但公不知耳?神器所屬,唯此二人。然丹丘先生,凝情物外,恐不復以世網累心。儻或俯就,公若不相持於中原,當為其佐。"神堯曰:"先生安在?曰:"隱居鄠杜間。"帝遂袖劍詣焉。帝之來,雖將不利於丹丘,然而道德玄遠,貌若冰壺,睹其儀而必駭神聳。至則伏竭於苫宇之下,先生隱幾持頤,塊然自處。拜未及起。先生遽言曰:"吾久厭濁世,汝膻於時者,顯晦既殊,幸無見忌。"帝愕而謝之,因跪起曰:"隋氏將亡,已有神告。當天祿者,其在我宗。僕(僕字原空缺。據明抄本補。)夙葉冥征。謂鍾末運。竊知先生之道,亦將契天人之兆。夫兩不相下,必將決雄雌於鋒刃,衒智力於權詐。苟修德不競,僕懼中原久罹劉項之患。是來也,實有心焉,欲濟斯人於塗炭耳。殊不知先生棄唐虞之揖讓,躡巢許之遐蹤。僕所謂 雞夏蟲,未足以窺大道也。"生先笑而頷之。帝復進曰:"以天下之廣,豈一心一慮所能周哉。余視前代之理亂,在輔佐得其人耳。苟非伊周皋夔之徒。秦漢以還,皆璅璅庸材不足數。漢祖得蕭張而不盡其用,可為太息。今先生尚不屈堯舜之位,固蔑視伊皋矣。一言可以至昌運。得無有以誨我乎?"先生曰:"昔陶朱以會稽五千之餘眾,卒殄強吳。後去越相齊,於齊不足稱者,豈智於越而愚於齊?蓋功業隨時,不可妄致。廢興既自有數,時之善否,豈人力所為?且非吾之知也?"訖不對。帝知其不可挹也,悵望而還。武德初,密遣太宗鄠杜訪焉,則其室已墟矣。(出《陸用神告錄》)
【譯文】
隋文帝開皇末年,有一位老翁去拜見唐高祖李淵,他的相貌很不一般。高祖非常敬重他,從容不迫地佈置酒筵,喝到興起之時,那老翁談到時事政治說:"隋朝將要滅亡,李氏宗族將要興起,取而代之。這是上天的旨意,不是您自身決定的呵。希望你能夠自愛自重,好自為之。"高祖感到戒懼不安,且悵然若失,急忙拒絕了。老翁說:"既然是天神授命,只管用好了。隋朝的楊堅在前代沒有什麼名氣,北周時襲父爵為隋國公,後廢靜帝自立的,權力超越了晉魏南北朝任何一個皇帝。可是,他雖然一時得到天子之位,平定了南方的國土,還是得被你推翻。上天將對你有所開導。"聽罷此言,高祖暗自高興,於是詢問治世經驗。老翁說:"你在品德方面已經修養成了,容貌又有大貴之相,如果應承天帝的旨意接受此命,定會不費力就能取得成功。但是,你應該排在丹丘子的後面。"高祖問道:"丹丘是誰呀?"老翁說:"跟你住的很近,但你卻不知道他。將來帝位所屬,只有你們二人。然而,丹丘生在你的前面,他把精力和情感都集中到世俗之外,恐怕不會再為國家和社會的綱紀而費心。倘若他屈就於此,你如果不打算和他在中原相爭,那就應該去輔佐他。"高祖問:"丹丘先生在什麼地方?"老翁說隱居在鄠縣和杜縣的交界處,高祖隨即藏劍於袖中前去拜見丹丘子。高祖的到來,雖然將對丹丘不利,然而丹丘在道德修養方面十分透徹深遠,臉上冷若冰霜,看他的儀表就會使人敬畏不已。高祖來到之後就伏身在草棚前拜見,那丹丘先生坐在几案後面養神,泰然自若。高祖拜謁完了站起身來。丹丘先生忽然說道:"我很久就厭惡凡世了,而你胸中卻一直裝著世事;你我二人對國家和社會的瞭解是相當懸殊的,可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因此被你忌恨。"高祖愕然不已,向他道謝,又跪下說道:"隋朝就要亡了,已經有神人告訴我說,如今由上天賜予帝位的人,就在我們李氏宗族之內。我在往日夢中所見的徵兆,稱為'鍾末運'。我知道你修道德濟世之道,也是想找尋天人合一的徵兆。如果我們兩個不相上下,必將用武力一決雌雄,把才智全用在搞陰謀詭計、爭權奪勢之上,誰也不講善和德,我擔心中原大地會受像劉邦、項羽爭雄那樣的災亂。我今天到這裡來,其實是有很多心思和想法的,想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呵。殊不知你會把大唐基業揖讓給我,而要步隱居不仕的巢父和許由的後塵。我所說的不過是雞蟲一般的淺見,不足以說明大的道理呵。"丹丘先生笑著點點頭。高祖又進而說道:"憑天下之廣大,有些事情不是一個人所能考慮周全的。我看前朝的治與亂,原因在於得到沒得到輔佐之人。是不是伊尹、周公、皋夔那樣的良臣。自秦漢以來,碌碌無為的庸才是靠不了前的;漢高祖劉邦得蕭何、張良而未能很好發揮他們的作用,應該為此歎息。現在,你還沒有為帝位而動心屈身,當然可以看不起伊尹皋夔。一句話可以致國運昌盛,得到或沒有得到對我都是個教誨。"丹丘先生說:"當年陶朱在會稽山用五千多人,戰勝了強吳。後來他離開越國到齊國為相,在齊國他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難道這能說他在越國就聰敏而到齊國之後就愚笨了呢?功業應該隨著時代而興,不可妄動,廢興你自己早已經心裡有數。時事好壞,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且不是我所能夠知道。"言罷,高祖沒有再說什麼,他知道自己不能推讓,悵然地望著丹丘子越走越遠。武德初年,高祖秘密派遣李世民到鄠縣和杜縣的交界處尋訪,然而,丹丘子住的屋子已經化作一片廢墟了。
瀚海神
并州北七十里有一古塚。貞觀初,每至日夕,即有鬼兵萬餘,旗旛鮮潔,圍繞此塚。須臾,塚中又出鬼兵數千,步騎相雜,於塚傍力戰。夜即各退,如此近及一月。忽一夕,復有鬼兵萬餘,自北而至,去塚數里而陣。一耕夫見之驚走。有一鬼將,令十餘人擒之至前,謂曰:"爾勿懼,我瀚海神也。被一小將竊我愛妾,逃入此塚中。此塚張公,又借之兵士,與我力戰。我離瀚海月餘,未獲此賊,深憤之。君當為我詣此塚造張公,言我自來收叛將,何乃藏之塚中?仍更借兵拒我,當速逐出。不然,即終殺爾!"仍使兵百人,監此耕夫往。耕夫至塚前,高聲傳言。良久,塚中引兵出陣。有二神人,並轡而立於大旗下,左右劍戟如林。遽召此耕夫前,亦令傳言曰:"我生為銳將三十年,死葬此,從我者步騎五千餘,盡皆精強。今(今字原空缺。據明抄本補。)有爾小將投我,我已結交有誓,不可不借助也。若堅欲與我力爭,我終敗爾,不使爾得歸瀚海。若要且保本職,當速回!"耕夫又傳於瀚海神,神大怒,引兵前進,令其眾曰:"不破此塚,今夕須盡死於塚前!"遂又力戰,三敗三復。戰及初夜,塚中兵敗,生擒叛將。及入塚,獲愛妾,拘之而回。張公及其眾,並斬於塚前,縱火焚塚,賜耕夫金帶。耕夫明日往觀,此塚之火猶未滅,塚傍有枯骨木人甚多。(出《瀟湘錄》)
【譯文】
并州以北七十里處有一座古墓。唐代貞觀初年,每天天一亮,這裡立即會出現一萬多鬼兵,舉著鮮艷的旗職,把這座古墓包圍起來。不一會兒,墓裡又衝出鬼兵幾千人,步兵和騎兵夾雜在一起,雙方在墓旁拚力撕殺,天快亮時便各自退去。就這樣鬧了快一個月了。忽然在一天晚上,又有一萬多鬼兵從北邊衝殺過來,在距古墓幾里地遠的地方擺下了陣勢,一個農民見狀嚇得拔腿就跑。這時,有一位鬼將軍,派十幾個人把那農民抓到跟前,並對他說:"你不要害怕,我是瀚海神呵。我的愛妾被手下一個小將帶著私奔,逃進那座古墓裡。這座古墓的主人張公,又借給他兵馬,與我拼戰。我離開瀚海一個多月了,尚未抓住這個賊,十分氣憤。你應當為我去拜見那古墓的主人張公,說我來此的目的就是捉拿叛將,他為何將此人藏在墓中,還借兵讓他跟我對抗?他應該馬上把那叛將驅趕出來,否則,最終我要把他殺死的!"接著就派出一百多士兵,監視那農民向古墓走去。農民來到墓前,高聲傳達瀚海神說的那些話。好久,古墓裡殺出兵馬上前迎戰。只見有兩個神人,騎在馬上,並肩站在大旗下,周圍劍戟刀槍林立。其中一個神人急忙把農夫召呼過去,也讓他傳話過來說:"我生前當過三十年勇將,死後埋葬在這裡,跟隨我的共有騎兵步兵五千多,全都是精兵強將。今天,你的一員小將投奔於我,我已經同他宣誓結交,不能不幫他的忙呵。如果你堅決想和我拼下去,我最終將把你打敗,使你無法再回到瀚海。如果你想要暫且保住現在的職位,就應當立即返回。"農民又把這番話傳給了瀚海神。瀚海神聽罷大怒,帶兵前進,對手下發令說:"不攻破這座古墓,咱們今天就都戰死於墓前!"隨即又拚殺起來。三次進攻均未成功,一直打到天黑,古墓中的兵馬敗下陣去,活捉了那名叛將。接著他們又殺進墓中,找到了潮海神的愛妾,把她押送回去。張公及其手下兵士,全被斬殺於墓前。瀚海神命手下人放火燒了那座古墓,賜給那位農民一條金帶子。第二天,那農民又到墓前觀看,只見那大火還沒有滅,墓旁邊有許許多多的枯骨和木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