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處:陶淵明
古文《桃花源記》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現代文全文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划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裡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歎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裡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裡,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註釋】
[1]陶淵明:(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2]太元:公元376~396年,晉孝武帝年號。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第二個年號,共計21年。
[3]武陵:晉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緣:循,沿著。
[5]落英繽紛:落花繁多的樣子。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6]異:驚異,詫異。這裡的意思是「對……感到奇怪」。
[7]林盡水原: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盡頭。
[8]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
[9]才:僅。
[10]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11]儼然:整齊的樣子。
[12]屬:類。
[13]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南北小路叫阡,東西小路叫陌。
[14]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15]悉:盡,全。
[16]黃發:指老人。
[17]垂髫(tia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
[18]要:通「邀」,邀請。
[19]鹹:都。訊:消息。
[20]邑人:同鄉
[21]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22]間隔:隔離。
[23]乃:竟然。
[24]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25]延:邀請。
[26]扶:沿著、順著。
[27]向:原先。
[28]處處志之,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29]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30]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31]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
[32]劉子驥:名驎(lin)之,《晉書·隱逸傳》裡說他「好遊山澤」。
[33]規:計劃,打算。
[34]未果:沒有實現
[35]尋:隨即,不久。
[36]遂:終於
[37]問津:問路,訪求。津,渡口。
[38]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
[39]曠:空闊,寬闊。
[40]儼然:整齊的樣子。
[41]窮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窮,盡。
[42]雞犬相聞:(村落間)能互相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43]為具言: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說出。
[44]延:邀請。
[45]為:對,向。
[46]便扶向路:就沿著原來的路(回去)。扶:沿著。
[47]語云:告訴(他)說。「語」後面省略了代漁人的「之」字。
[48]具:同「俱」,完全,詳盡。
[49]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50]既:已經,以後。
[51]志:用符號做標記,動詞。
【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