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神骨鑒 第六章 智慧啟悟
識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符合此三條標準者,方能擔當重任。
1.識人用人,以德為先
識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所謂德者,剛健無私,忠貞自守,非庸庸碌碌、無毀無譽而已。所謂量者,能受善言,能容賢才,非包藏隱忍、持祿保位而已。所謂才者,奮發有為,應變無窮,非小慧辯捷、圓熟案牘而已。備此三者,然後勝股肱之任。
也就是說,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強調德應重於才,但在這個前提下,又要注重量與才的問題。堅持德量才三者的統一。堅持選拔人才的標準有三條,一是德,二是量,三是才。德,即剛直無私,忠誠廉潔,而不能只是庸庸碌碌,無人誹謗也無人讚揚。量,指能接受正確意見,容納賢才,而不能只是城府深,能忍耐,保住俸祿和地位。才,指奮發有為,能隨機應變,而不能只是耍小聰明,口齒伶俐,辦公文熟練。符合這三條標準才能擔當重任。
用人以德才兼備最好,但在大量需要人才的時候,只能以掌握現有的人才資料,按其德才而任用。
而歷代英明之主駕馭人才,是待之以誠,糾之以法,賞功罰罪,使之向上,不敢為非,這是愛護、培養、發展人才的根本方法,至今仍很值得借鑒。
諸葛亮擇官以德才兼備為準則
諸葛亮以其「隆中策」預見天下三分,顯示其大才;以其「鞠躬盡瘁」盡忠漢室,顯示其大德。其人如此,其擇官也以德才兼備為準則。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向劉禪上疏,即《前出師表》,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劉備)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桓帝、靈帝是東漢末年的皇帝,先後興起第一次、第二次「黨錮之禍」,殺戮敢於直言的李膺等賢臣;二人都信任宦官,使得宦官專政,朝政腐敗。桓帝封單超等五宦官為侯,任其專橫胡為。靈帝公開標價賣官,斂財私藏,上樑不正下樑歪,貪污風盛,民不聊生,致使社會動盪不安,終於激起黃巾造反。之後群雄攻戰,從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諸葛亮上《前出師表》時,劉備已去世,由他執政輔佐劉禪,故在出征前總結了先漢與後漢興亡的經驗教訓,諄諄告誡劉禪,不要學桓、靈二帝「親小人,遠賢臣」,要學先漢「親賢臣,遠小人」,才能使蜀國興隆,以復興漢室。
諸葛亮還在《便宜十六策》裡指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諸葛亮在治理蜀國時特別重視選拔德才兼備之士。
諸葛亮推薦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重兵,負責宮中之事。劉禪常欲增加後宮嬪妃,董允認為古時天子后妃之數不超過十二人,今已足數,不應增加。劉禪寵愛宦官黃皓,皓為人奸佞,想干預政事,允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黃皓。董允在時,黃皓不敢胡為。
蔣琬、費禕、姜維都是諸葛亮精心選拔為他理政、治軍的接班人。蔣琬入蜀初期任干都縣長,劉備下去巡視,適見蔣琬飲醉,不理事,大怒,要殺他。諸葛亮深知其人,為之說情:「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劉備敬重亮,聽其言,才不加罪。後諸葛亮提拔蔣琬為丞相府長史,諸葛亮每次出征,蔣琬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諸葛亮常贊蔣琬為人「忠雅」,可與他輔佐蜀漢王業。諸葛亮死前,密表劉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諸葛亮死,蔣琬執政,其人大公無私,胸懷廣闊,能團結人,明知時勢,做到國治民安。蔣琬病,薦費禕代之,費禕為人明斷事,善理事,知軍事,他在任時邊境安寧,魏人不敢正窺西蜀。姜維繼諸葛亮復興漢室之志,屢次北伐,雖無大勝,但魏兵也不能侵入。及司馬昭派大軍伐蜀,劉禪昏庸不聽姜維派兵扼守陰平之議,鄧艾得以偷渡而直搗成都,劉禪出降,並令姜維降,姜維想假降待機以復興蜀漢,其夙願雖不實現,足見其忠烈。
劉備死後,有諸葛亮及其後繼者蔣琬、費禕、姜維等輔佐,劉禪這昏庸之主才得安坐帝位達41年之久。而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篡漢,魏立國雖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馬懿就發動政變奪取曹爽的軍權,魏政權已歸司馬氏,魏名存實亡,其政權存在實際只有28年。孫權死後,孫亮立為吳帝,內部不和,國勢日弱遂被晉滅,孫權後人掌權只有27年。三國相比,蜀漢政權較穩固,無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之事,這是因有德才兼備者輔佐之故。
2.劉基自知知人
身為一個領導,在知人的同時,也要做到自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識別、使用人才。關於這一點,明代的劉基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是明朝開國功臣,也是朱元璋的主要謀士。明朝建立之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明朝的許多重要事務,特別是起用人才等用人問題幾乎都是由他和朱元璋一起處理的。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責備丞相李善長,並流露出罷用他的意向。劉基對朱元璋說:「李善長是有功勳的舊臣,他能夠協調好諸位將軍之間的關係。」朱元璋說:「這個人幾次說你壞話,欲加害於你,你還維護他的地位嗎?我想要你做丞相呢!」劉基叩頭,一邊拒絕,一邊解釋:「更換丞相有如更換房柱,必須用大木,如果用一束束細木條捆綁一起替代,房子頃刻就會倒坍。」
不久,李善長罷相,朱元璋準備以楊憲為相,楊憲與劉基過從甚密,朱元璋以為會得到劉基的支持。不料,劉基力言不可,說:「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他是指楊憲這個人難以做到像水那樣公平,以義理為評判是非的標準。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說,這個人器量狹小淺薄,比楊憲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問胡惟庸怎樣,劉基比喻說,猶如一匹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把車駕翻了。
朱元璋想了想說:「我選相才,實在沒有人能超過你的。」劉基說,我這個人疾惡如仇,性情太剛,又缺乏處理繁雜事務的耐心,讓我任丞相會有負皇帝的恩寵,「天下何患無才,唯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只誠未見其可也」。
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胡惟庸還任丞相八年,但都相繼敗亡了,原因正如劉基早年預言的那樣。
劉基是一個智者,十分善於辨識人才,對於幾位丞相人選的才德洞察是十分深刻的。但他又有自知之明,並不認為自己是丞相的合適人選,對人對己把握得準確而公正。
知人容易,自知困難。但是,只有做到自知,我們才會更好地知人、識人。因此,領導者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優點,努力做到公正地對待人才。
3.二蜜桃殺三勇士
雄悍的人有勇力,又暴躁,只認兩個拳頭就是天下的道理。這樣的人恃強魯莽,為人很講義氣,敢為朋友兩肋插刀,屬性情中人。他們的優點是為人單純,沒有多少迴腸彎曲的心機,敢說敢做敢當,有臨危不懼的勇氣,對自己衷心佩服的人言聽計從,忠心耿耿,赤膽忠誠,絕不出賣朋友。缺點是對人不對事,服人不服法,任憑性情做事,只要是自己的朋友,於己有恩,不管他犯了什麼錯誤,都盲目地給予幫助。也因其魯莽,往往會突如其來地壞事情。
春秋時期,齊國有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三勇士,很得國王齊景公寵愛。三人結義為兄弟,自詡「齊國三傑」。他們挾功恃寵,橫行霸道,目中無人,甚至在齊王面前也「你我」相稱。亂臣陳無字、梁邱據等乘機收買他們,陰謀奪取政權。
相國晏嬰眼見這種惡勢力逐漸擴大,危害國政,暗暗擔憂。他明白奸黨的主力在於武力,三勇士就是王牌,屢次想把三人除掉,但他們正得寵,如果直接行動齊王不從,反而弄巧成拙。
有一天,鄰邦的國王魯昭公帶了司禮的臣子叔孫來訪問,謁見齊景公。景公立即設宴款待,也叫相國晏嬰司禮;文武官員全體列席,以壯威儀;三勇士也奉陪左右,威武十足,擺出不可一世的驕態。
酒過三巡,晏嬰上前奏請,說:「眼下御園裡的金桃熟了,難得有此盛會,可否摘來宴客?」景公即派掌園官去摘取,晏嬰卻說:「金桃是難得的仙果,必由我親自去監摘,這才顯得莊重。」
金桃摘回,裝在盤子裡,每個有碗口般大,香濃紅艷,清芳可人。景公問:「只有這麼幾個嗎?」
晏嬰答:「樹上還有三四個未成熟,只可摘六個!」
兩位大王各拿一個吃,仙桃美味可口,他們互相讚賞。景公乘興對叔孫說:「這仙桃是難得之物,叔孫大夫賢名遠播,有功於邦交,賞你一個吧!」
叔孫跪下答:「我哪裡及得上貴國晏相國呢,仙桃應該賜給他才對!」
景公便說:「既然你們相讓,就各賞一個!」
盤裡只剩下兩個金桃,晏嬰復請示景公,傳諭兩旁文武官員,讓各人自報功績,功高者得食此桃。
勇士公孫捷挺身而出,說:「從前我跟主公在桐山打獵,親手打死一隻吊睛白額虎,解主公的圍,這功勞不大嗎?」
晏嬰說:「擎天保駕之功,應該受賜!」
公孫捷很快把金桃嚥下肚裡去,傲眼左右橫掃。古冶子不服,站起來說:「虎有什麼了不起,我在黃河的驚濤駭浪中,浮沉九里,斬驕龜之頭,救主上性命,你看這功勞怎樣?」
景公說:「真是難能,若非將軍,一船人都要溺死!」把金桃和酒賜給他。可是,另一位勇士田開疆卻說:「本人曾奉命去攻打徐國,俘虜五百多人,逼徐國納款投降,威震鄰邦,使他們上表朝貢,為國家奠定盟主地位。這算不算功勞?該不該受賜?」
晏嬰立刻回奏景公說:「田將軍的功勞,確比公孫捷和古冶子兩位將軍大十倍,但可惜金桃已賜完了,可否先賜一杯酒,待金桃熟時再補?」
景公安慰田開疆說:「田將軍!你的功勞最大,可惜你說得太遲。」
田開疆再也聽不下去,按劍大嚷:「斬龜打虎,有什麼了不起?我為國家跋涉千里,血戰功成,反受冷落,在兩國君臣面前受辱,為人恥笑,還有什麼顏面立於朝廷上?」拔劍自刎而死。公孫捷大吃一驚,亦拔劍而出,說:「我們功小而得到賞賜,田將軍功大,反而吃不著金桃,於情於理,絕對說不過去!」手起劍落,也自殺了。古冶子跳出來,激動得幾乎發狂地說:「我們三人是結拜兄弟,誓同生死,今兩人已亡,我又豈可獨生?」
話剛說完,人頭已經落地,景公想制止也來不及了。齊國三位武夫,無論打虎斬龜,還是攻城略地,確實稱得上勇敢,但只是匹夫之勇。兩個桃殺了三個武士。他們不能忍耐自己的驕悍之勇,才被晏嬰利用。
4.「傻」阿留才氣過人
樸實之人,胸懷坦蕩,性情質樸敦厚,沒有心機,不善機巧,有質樸無私的優點。但為人過於坦白直誠,心中藏不住事,有什麼說什麼,太顯山露水,城府不夠,甚至可能被大家當傻瓜看,作為取笑的對象。與這種人合作,盡可以放心。但因其缺乏心機,辦事草率,有時又一味蠻幹,不聽勸阻,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也說。
明代周元素是江蘇太倉一帶小有名氣的畫家,他有一個畫童叫阿留,跟隨他已有四五年了。十三四歲的阿留,大大的眼睛,厚厚的嘴唇,一副憨厚的樣子,看起來傻乎乎的。
一天早上,周元素外出前對阿留交代說:「你在家看好門,有誰來了,記住他的樣子,等我回來再告訴我。」
晚上,周元素回來後問阿留:「今天有誰來找過我嗎?」
「有,來了好幾個哩。」阿留一邊用手比畫著,一邊一口氣講下去,「有個矮矮胖胖的,有個瘦瘦高高的,有個漂漂亮亮的,還有個拄著枴杖的老頭。」
周元素聽明白了,笑笑又問:「還有沒有其他人來過?」
阿留嘿嘿笑著回答:「我怕來的人多了記不住,老頭子走後,我就閂上了大門,沒再出去過。」
周元素沒再說什麼。他是個很忠厚的長者,也瞭解阿留就是這麼笨的一個人,至少在這方面他毫無長處可言。
不僅如此,阿留還鬧出了不少生活中的笑話。例如有一次,周元素家的一張床折了一條腿,他讓阿留去樹林裡找根合適的樹杈,拿回來修床。阿留拿把斧頭就出去了,在樹林裡轉來轉去,足足找了大半天,結果還是空著兩手回來了。周元素和家人都在廳堂中,他問阿留:「怎麼到現在才回?我們都在等你呢。」只見阿留非常認真地說:「因為找不到一根合適的樹杈,我在樹林裡轉了又轉,所以才費了這老半天時間。」
周元素說:「那麼多的樹杈,怎麼說找不到呢?隨便找一根把它砍下來,不就行了嗎?」
阿留伸開兩根手指頭,向上伸了伸,說:「您不知道,樹杈是朝上長的,沒有像床腿那樣向下長的。」
周元素一家人聽了,笑得前仰後合。
但阿留也有長處,周元素寫字、畫畫時,一定要阿留為他磨墨、調顏料。阿留把墨磨得很濃,用他磨的墨寫出的字,在日光、燈光下可以反射出光澤。至於調顏料,阿留對色彩的辨別力似乎特別強,周元素吩咐要什麼顏色,阿留總能調得恰到好處,從來不會出差錯。
周元素寫字、畫畫時,阿留站在一邊專注地看著。周元素畫花鳥,有時阿留對他說,這朵花的顏色再重些,那隻鳥的尾部可增加點什麼顏色,周元素採納阿留的建議後,效果往往好得多。
一天,周元素鋪開紙張,動手作畫,阿留在一旁看得很專心。周元素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阿留說:「你是不是也看出點什麼名堂來了?你能畫幾筆嗎?」
阿留竟然很認真地回答說:「這有什麼難的!」
「噢?那你就畫給我看看吧!」周元素說著把手中的畫筆遞給了阿留。
阿留捲了捲袖子,開始在紙上畫起來。不一會兒,一幅出水芙蓉圖畫好了:滿塘水波蕩漾,一片小小的荷葉在微風中搖動,一隻蜻蜓正準備在荷葉上停留。整幅圖,取意於楊萬里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周元素拿起畫來,仔細端詳。這幅畫意境開闊,構圖勻稱,濃淡相宜,確是一幅好畫。要不是親眼看到了阿留作畫的全部過程,周元素無論如何都不敢相信,這樣一幅畫會是出自這個看起來有點傻乎乎的小畫童之手。
接著,周元素要阿留再畫一幅。阿留沉思一會兒,很快又畫了一幅,那畫面上是微風吹拂著一株才舒展開眉眼的柔柳,燕子斜著身子從天空掠過,向著柔柳飛過來。雖然畫面上只有一株柔柳、一隻燕子,但使人感受到了暖暖春意,感受到了充滿情趣的盎然生機,筆法老到,佈局合理,完全像出自一位老練的畫家之手。
周元素把家裡人都喊了來看阿留作畫。阿留又畫了一幅青鳥翠竹圖,大家都紛紛稱讚:
「阿留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
「阿留真有靈氣。」
阿留看著大家,越發憨憨地笑。此後,阿留在太倉一帶,也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
周元素善識人之秉性,用人之長,使一個在別人眼中傻笨得出奇的阿留,成為遠近聞名的畫家。若周元素只是呵斥阿留生活中的無能,只看到其短處,不見其長,怎麼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呢?
5.唐太宗以禮待士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很懂得「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可謂是卓越的政治家。唐太宗平時對他的賢臣良才十分關心,建立起君臣之間感情親密無間的關係,奠定了相互信任的基礎。
大臣李靖,年老且腿腳有病,行動不便,向太宗提出告老還鄉。太宗派遣中書侍郎岑文本帶著他的親筆信前往安慰,讚揚李靖「能識大體」、「一代楷模」。他下令對李靖優詔,加授特獎,賜錦綢千匹,還賜給李靖上乘馬兩匹和一根靈壽杖,以助李靖走路。李靖平時患小病,太宗每三兩日便去看望他,同他商討國家大事。
開國功臣李勣,患急病,經太醫診斷,驗方需用鬍鬚燒成灰配藥治療。太宗聞後就把自己的鬍鬚剪掉,燒成灰,配好藥,親自送給李勣服下,感動得李勣叩頭大拜,「泣以懇謝」,太宗安慰他:「你是國家的棟李世民梁之材,望早日康復。」大臣李綱,有腳病,不能走路,太宗特賜給他一頂轎子上朝用。李綱乘轎至宮殿,太宗親自引進,「問以政道,又令輿入東宮(版 權所 有https://FanYi.Cool 古文翻譯庫),皇太子引上殿,親拜之」。凡是大臣們生病,他都親自去看望問候。大臣馬周病重,太宗親自給他調藥,下令以最好的營養品供給他。大臣們病故,他悲慟欲絕,廢朝幾日。大臣張公謹39歲病故,太宗大哭,有人勸他:「按陰陽書,今日不可哭泣,為風俗所忌。」太宗說:「君臣之義,同父子,情發於哀,安避忌日?」太宗哭得更悲慼,並賜贈張公謹驍衛大將軍銜,封郯國公。大臣魏征的官邸缺少正殿,太宗責令五日修成。魏征病死,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親自為魏征制碑文,並哀歎:「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鑒亡矣。」
「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唐太宗以「國士待之」,大臣們以「國士報之」。君臣情同手足,同心協力,奏出了一曲「貞觀之治」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