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聲音鑒 第三章 論音
音者,聲之餘也,與聲相去不遠,此則從細曲中見耳。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
音者,聲之餘也1,與聲相去不遠,此則從細曲中見耳2。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所謂「禽無聲,獸無音」是也3。凡人說話,是聲散在前後左右者是也4。開談多含情,話終有餘響,不唯雅人,兼稱國士5;口闊無溢出,舌尖無窕音,不唯實厚,兼獲名高6。
【註釋】
1音者,聲之餘也:這裡所謂的「音」,如前所述,其實就是聲的餘韻,所以說是「聲之餘」。
2與聲相去不遠,此則從細曲中見耳:去,離;距離。細曲,細微的地方。見,呼見並區別開來。耳,罷了;而已。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其實,音與聲差不多,它們的差別從細微的地方還是可以聽出來的。
3貧賤者有聲無音,尖巧者有音無聲,所謂「禽無聲,獸無音」是也:貧賤者有聲無音,是說貧賤者說話聲音粗野,給人的感覺和印象是「有聲無音」。實則,這裡只能理解為貧賤者的聲音往往缺乏文雅的韻味和溫文的情致。尖巧者有音無聲,所謂「尖巧者」,就是善於偽裝虛飾的人,這種人圓滑世故,八面玲瓏。「尖巧者」行事往往小心謹慎,說話自然是慢聲細氣,所以給人的感覺和印象是只有「音」而無「聲」。禽無聲,獸無音,是說鳥鳴嚶嚶呢喃,綿曼而無壯氣,屬於「無聲」者,獸吼嗷嗷突兀,粗野而不文雅,屬於「無音」者。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貧窮卑賤之人說話有聲而無音,圓滑尖巧之人說話有音而無聲,俗話所謂的「鳥鳴無聲,獸吼無音」就與這兩種情形類似。
4凡人說話,是聲散在前後左右者是也:凡人,普通人。聲散在前後左右,由於「聲主『張』」,聲音由空氣傳播,形成音波,散佈在空中即前後左右。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般人說話,其實不過是一種聲響散佈在空中而已。
5開談多含情,話終有餘響,不唯雅人,兼稱國士:開談含情,指說話的時候,一開口情在聲中,聲中含情,這是說「聲」發於「情」,語態自然而真誠。這句說的是佳「聲」,佳「聲」的特點是「多含情」。話終有餘響,指說話的時候,話雖已盡,餘韻仍在空中迴響。這是說「音」清韻遠,令人回味無窮。這句話說的是佳「音」,佳「音」的特點是有餘響。不唯,不只;不僅。雅人,文雅之人。國士,國家或社會名流。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話的時候,一開口就聲中飽含著情,語態自然而真誠,話說完了,餘音仍在空中繚繞,令人回味無窮。這種人不僅是溫文爾雅之人,而且稱得上社會名流。
6口闊無溢出,舌尖無窕音,不唯實厚,兼獲名高:口闊,嘴寬大。溢出,指聲未動而氣先出,說話粗聲大氣。舌尖,指說話輕巧流利。窕,通「佻」,輕佻,即輕浮而不嚴肅。實厚,內裡素養深厚。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話的時候,即使口闊嘴大,卻不聲未發而氣先出,即並不粗聲大氣,即使輕巧流利,也無矯造輕佻之音,即並不拿腔拿調。這不僅表明其人內心中素養深厚,而且預示其人將會獲得盛名隆譽。
【譯文】
音,是聲的餘波或餘韻。音跟聲相差並不遠,它們之間的差異從細微的地方還是可以聽出來的。貧窮卑賤的人說話只有聲而無音,顯得粗野不文;圓滑尖巧的人說話則只有音而無聲,顯得虛飾做作。俗話所謂的「鳥鳴無聲,獸叫無音」,說的就是這種情形。普通人說話,只不過是一種聲響散佈在空中而已,並無音可言。如果說話的時候,一開口就情動於中,而聲中飽含著情,到話說完了,還有餘音未約,則是溫文爾雅的人,而且可以稱得上是社會名流。如果說話的時候,即使口闊嘴大,卻聲未發而氣先出,即使口齒伶俐,卻又不矯造輕佻,這不僅表明其人自身內在素養深厚,而且預示其人還會獲得盛名隆譽。
【智慧解析】
《禮記》中談到內心與聲音的關係。《禮記·樂記》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
不但聲音與氣能結合,也和音樂相呼應。因為聲音會隨內心變化而變化,所以:
(1)內心平靜聲音也就心平氣和;
(2)內心清順暢達時,就會有清亮和暢的聲音;
(3)內心漸趨興盛之時,就有言語偏激之聲。
這樣不就可以從一個人的聲音判斷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了嗎?有關這方面知識,《逸周書·視聽篇》講到四點值得研究:
(1)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聲音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
(2)內心誠信的人,說話聲音清脆而且節奏分明,這是坦然的表現;
(3)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陰陽怪氣,非常刺耳;
(4)內心寬宏柔和的人,說話聲音溫柔和緩,如細水常流,不緊不慢。
《大戴禮記·少問篇》記載:「商湯通過聲音選取人。」《文王官人篇》「六征觀人法」中有「聽聲處氣」的辦法。劉劭《人物誌·九征篇》亦曾經涉及過聲音取人之法,這裡按先後排列如下:
《文王官人篇》認為,天地最初的元氣產生萬物,萬物產生後自然有各種聲音,而聲音有的剛烈,有的柔和;有的混濁,有的清脆;有的美好,有的醜惡,而剛柔、清濁、美惡都產生於聲音本身。心性華麗夸誕的人,發出的聲音就漉宕發散;心性柔順的人,發出的聲音就柔順而有節制;心性卑鄙乖戾的人,發出的聲音就嘶啞而醜惡;心性寬緩柔順的人,發出的聲音溫和而又美好;貞信之氣中正簡易,仁義之氣舒緩和悅,智能之氣簡練悉備,勇武之氣雄壯直率。因此要聆聽其發出的聲音,判斷具氣質的類型。
《人物誌·九征篇》認為:容貌顏色的變化動作,是由於心氣的作用,而心氣的外在表現則是聲音的變化。人的氣息結合則形成聲音,聲音和旋律節奏相適應,有的聲音聽起來有中和平緩的氣象,有的聲音聽起來清雅流暢,有的聲音聽起來迴旋蕩漾。
人的聲音,如同人的心性氣質一樣,各不相同。通過人的聲音來判斷人的心性氣質,人的聰慧愚笨、賢能奸邪就可以判斷出來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過聲音判斷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嬰兒小孩,精血雖未充實完備,但是其才氣性情的美好醜惡,也很容易被有識之士看破。《春秋左氏傳》記載魯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剛生下來時,子容的母親去告訴婆母說:「大伯母生了一個兒子!」婆母要去看望,走到廳堂時,聽到伯石的聲音便掉頭而回,說:「是豺狼一樣的聲音!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這恐怕要亡掉羊舌氏家族了!」於是沒有看望伯石,而後來楊食我(即伯石)果然幫助祁盈覆滅了羊舌氏宗族;又記載,楚國司馬子良生下的兒子越椒,子文說:「這孩子長得虎臂熊腰,而發出的聲音如同豺狼一般,如果不殺掉他,將來他一定毀掉若敖氏家族。」子文的預測後來也被證實。《晉書·桓溫傳》記載,桓溫生下來不滿一周,太原人溫嶠看見桓溫說:「這孩子骨相奇特,容貌非常,再讓哭一聲看看!」等聽到桓溫的哭聲,溫嶠便說道:「這真是一個英雄人物!」後來桓溫果然以雄武之才專擅東晉朝政,甚至想竊取東晉的江山。這都是明顯的例證。聽聲察音的說法,古人很少談及,很難準確地解釋,但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事實是:男人生性氣質剛強,所以聲音就舒緩粗壯;女子生性氣質柔和,所以聲音就溫潤和藹、美麗媚人;年齡大的人心力已衰耗殆盡,所以其聲音就鬆弛和緩;而嬰兒幼童心氣剛剛充實飽滿,所以其聲音就迅疾爽脫,其他的僅此類推,也可以大致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