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鶴亭記》(蘇東坡)全文及翻譯

作者或出處:蘇東坡
古文《放鶴亭記》原文: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
「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鶴亭記》現代文全文翻譯:
熙寧十年秋,彭城暴發洪水,雲龍山人張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來住屋的東面,在東山的山腳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塊奇異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岡嶺四面圍攏,隱約地像個大環,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剛巧對準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廣闊的大地一片潔白;在颳風、下雨、陰暗、晴朗的天氣中間,景色瞬息萬變。山人有兩隻鶴,很馴服,而且很會飛。早晨,山人就望著西山的缺口把它們放出去,聽任它們飛到什麼地方。它們有時站在池塘邊、田野裡,有時飛翔到雲層的上面,傍晚,它們就向著東山回來,所以給亭子起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常帶著暮友和下屬去看望山人,在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樂。蘇軾斟了杯酒給山人喝,並且告訴他說:「您知道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換。《易經》上說:『鶴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雛鶴在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低窪的地方叫,聲音一直傳到天上。』這是因為作為鳥類來說,鶴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靜、處在,超出在塵世的外面,所以《易經》和《詩經》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懷高尚品德的人。跟它親暱,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而無害的。然而,衛懿公愛好鶴,就喪失了自己的國家。」
「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都認為荒廢事業,迷惑性情,敗壞和攪亂國家的,沒有什麼象酒那樣嚴重的了;可是劉伶、阮籍這班人卻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聲傳到後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靜、處在象鶴那樣的,還不能愛好;如果愛好它,就會喪失自己的國家。然而,在山林間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廢事業,迷惑性情,敗壞和攪亂國家象酒那樣的東西,愛好它尚且不能成為禍害,何況愛好鶴呢?從這看來,國君和隱士的快樂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講的。」
山人聽了我的話,高興地微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嗎?」於是,我作放鶴和招鶴的歌,說「鶴飛去呀,望著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飛翔,向下面觀察,選擇它們認為應該去的地方。很快地回過身體,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飛下來休息;忽然看到什麼東西,又昂首飛向天空,準備再作奮然一擊。怎麼能整天徘徊在溪澗。山谷之間,嘴啄青苔,腳踏白石?鶴歸來了,在東山的北面。那下邊有個人,頭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著彈琴。他親自種田過活,把那剩餘的糧食餵你。歸來吧!歸來吧!西山不能夠長久停留。」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