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曾鞏)全文翻譯鑒賞

墨池記
曾鞏
系列:經典辭賦大全
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註釋
  
1本文是作者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而寫的一篇敘記。文章先由墨池的傳聞推出王羲之書法系由苦練造就的結論,然後引申到為學修身要靠後天勤奮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見大,語簡意深,多設問句,辭氣委婉,體現了作者獨特的文風。
  
2臨川:宋撫州臨川郡。即今江西撫州市。
  
3窪然:低陷的樣子。
  
4王羲之: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世稱王右軍,後人號為「書聖」。
  
5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史,有《臨川記》。《太平寰宇記》卷一一○載其記敘王羲之官臨川及墨池的事。
  
6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善草書,人稱「草聖」。
  
7豈信然邪:難道是真的嗎?
  
8「方羲之」句:王羲之當時與王述齊名,羲之任會稽內史,朝廷又命王述為揚州刺史,會稽屬揚州,羲之恥位於王述下,便辭職隱居,誓不再仕。事見《晉書·王羲之傳》。
  
9極:窮盡。
  
十出滄海:泛舟東海。據《晉書·王羲之傳》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徜徉(changyang常羊)肆恣:縱情遨遊。
  
⑿「羲之」句:王羲之的書法初不如同時庾翼、郗愔,晚年才臻於精妙之境。見《晉書·王羲之傳》。
  
⒀彼:指王羲之。
  
⒁州學舍:指撫州州府的學舍。
  
⒂教授:官名,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⒃章:同「彰」顯著。
  
⒄楹:廳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標明。
  
⒅不以廢:不肯讓它埋沒。
  
⒆「而因」句:因而愛及到他的遺跡嗎?
  
⒇仁人莊士:有道德修養、為人楷模的人。遺風餘思:留下來的風範,傳下來的思想
  
(21)以:憑著
  
(22)隱然:緩緩高起的樣子
  
(23)強:勉強
  
(24)尚:尊重,推崇
  
(25)被:施及 ,這裡指影響
  
(26)雖:即使。
  
(27)方以長:方而長,就是長方形
  
(28) 莊士:莊重自持正直的人
  
(29)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緩緩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長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這是荀伯子的《臨川記》所說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被染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確實這樣嗎?當王羲之不肯勉強自己做官的時候,他曾遊遍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在山水之間使自己心情愉快。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特別好,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也是憑借自己勤奮練習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麼學習下的功夫本來怎麼可以少呢!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害怕關於墨池的事跡不顯著,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併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裡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有德才的人留下來的作風和思想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
賞析
  
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用小題目做大文章。題目是為墨池作記,據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的語氣來看,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的真跡,也是抱著懷疑態度的。因此,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後,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並非「天成」,而是後天勤學苦練的結果。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墨池」題意,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並不就此完結。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強調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後天獲得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後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影響後世。也從書法推及風節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後人的影響來立論的。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並非外加,表現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粘著題義,不知生發、開掘的。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八)「題中」「題外」,即分別指上述兩層意思。
  
更有說者,「題外」實在還在「題中」。這兩層意思不僅由小及大,從前者推出後者,順理成章;而且,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從講懷唸書法家到追慕先德,都還是跟題意相扣的。為什麼能這樣說呢?因為墨池舊址「今為州學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應「教授王君」的請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學者」。所以,重點是一個「勉」字。於是,從學習書法到道德風節,自然是勉勵生員們的應有內容。如果死扣「墨池」,拘於一般題義,只講書法,倒反死於題下,甚至遠離作記本意了。所以,這第二層意思,就一般作法來說,是「題外」;就本文來說,實在還在「題中」。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感歎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設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嘗自休於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其學者邪?」「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雲也」,「非天成也」。最後又以一個感歎句作結:「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歎的情韻。特別是五個設問句,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餘之弊,低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並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