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鑒賞辭典 五言古詩 王維
王維
系列:唐詩鑒賞辭典
唐詩鑒賞辭典 五言古詩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1,不得顧采薇2。
既至金門遠3,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4,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5,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註釋】
1東山客:本指東晉謝安,此處借指綦毋潛(qi wu qian)。謝安,字安石,東晉政治家。他早年隱居會稽東山,日與王羲之等游處,縱情山水、吟詠詩文。四十歲始出仕。東山客代指隱士。2采薇:指隱居。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於首陽山。」後代以采薇代指隱居。3金門:金馬門,漢未央宮門,漢武帝曾命學士在此等待召見,以備顧問。「金門遠」指未得中第而不能待詔帝側。4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為寒食節,禁火冷食。5桂棹(zhao):桂木製成的船槳,代指船。
【譯文】
盛世沒有了隱者,賢才歸附了朝廷。使得那高人處士,再不顧戀山林。你未能金榜高中,誰會說我們的主張不對。江淮間正度寒食佳節,京城裡正在縫製春衣。我在長安古道擺上酒宴,與知己話別分離。你就要乘船歸去,不久就要回到家門。遠方的山林就要淹沒你的身影,這孤獨的山城也將蒙上夕陽的餘暉。我們的謀略暫時不被重用,別以為這世上沒有了知音。
【賞析】
這是一首贈友之作。因送別的友人綦毋潛赴考落第後失意還鄉,於是詩人在詩中對友人頻致安慰,特別用一種十分曠達的語氣,顯示了他對友人精心細緻入微的體貼。詩中抒寫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沒有過分的渲染和誇張,使人感到非常真實、親切。「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二句,「帶」、「噹」字極佳,很有畫面感,符合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1。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2。
【註釋】
1何所之:往哪裡去。之,往。2「但去」兩句:用南朝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詩意:「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譯文】
我下馬為你置酒,問你去往何方。你說人生太不得意,歸去隱居南山之旁。你只管去吧,我用不著再問,那裡白雲悠悠,無憂無慮。
【賞析】
這首送友人歸隱的詩,對友人的不得意不作浮泛的安慰,同情的意味更覺深長。前四句平鋪直敘,妙在最後兩句,感慨寄托,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詩人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暗含對「盛世」的譏諷和一種達觀的處世態度,讓我們不得不佩服詩人構思之巧妙。
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1,每逐青溪水2。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3。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4,垂釣將已矣。
【註釋】
1黃花川:水名,在今陝西鳳縣東北。2青溪:水名,在今陝西勉縣東。3趣:通「趨」。4盤石:盤通「磐」。大石。
【譯文】
進入黃花川,我常追逐青溪的流水。路途還不到百里,溪水隨山轉了千萬回。水聲在亂石中發出喧嘯,水色在松林中伴著寧靜。菱角和荇菜在水面蕩漾,岸邊映著蘆葦的倒影。我的心向來淡泊恬靜,清淡如這清川之水。就留在這磐石之上吧,以垂釣來了卻我的餘生。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青溪的清幽景色,詩人用多彩的畫筆,繪出青溪流經不同地方時呈現的不同畫面。其中「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兩句,以喧響的聲音和幽冷的色調形成鬧與靜的強烈對比,如同一幅「有聲畫」。詩的末四句寫出詩人心境的閒淡正如清川的閒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來,意味雋永。
西 施 詠1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2。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3,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4?
【註釋】
1西施:相傳是春秋末越國美女。越王勾踐將她獻給吳王夫差,深受夫差寵愛。吳亡後,傳說西施與越大夫范蠡偕入五湖,不知所終。2寧久微:怎麼會長期微賤下去。3浣紗:傳西施未入吳官前,曾於會稽城東浣紗。4效顰:相傳西施有心痛病,常常捧心皺眉,東鄰醜女東施以為這就是美,也學西施的樣子,結果讓人恥笑。顰,皺眉。
【譯文】
美麗的容貌天下人都會看重,西施豈能長久卑微。早上還是越溪浣紗女,晚上便成了吳宮的王妃。卑微時並非與眾不同,尊貴時才發現她是世上少有。叫別人把自己梳妝打扮,自己也不動手穿衣。君王的寵幸使她更添萬般嬌態,君王愛憐她便不辨是非。當時一起浣紗的女伴,無人能與她同車享受榮華富貴。奉勸那些鄰家女子,倣傚別人模樣怎麼能夠得意?
【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的早期之作。詩人以西施微賤和尊貴時身價截然不同的史事,來諷喻才士得到君王器重的機遇偶然。正如陳子昂曾在《隗君》詩中所說「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王維也在本詩中深深感歎君臣際遇的難得。「賤時豈殊眾,貴來方悟稀」兩句,對那些攀龍附鳳青雲直上的權貴諷刺極深,抒發了詩人仕途失意有志難伸的憤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