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抄書自序》全文翻譯

《抄書自序》
原文
    炎武之先家海上,世為儒。自先高祖為給事中,當正德之末。其時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寧書坊乃有刻板,其流佈於人間者,不過《四書》、《五經》、《通鑒》、性理諸書。他書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書六七千卷。嘉靖間,家道中落,而其書尚無恙。而倭闌入江東郡邑,所藏之書與其室廬俱焚,無孑遺焉。
洎萬曆初,而先曾祖歷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雖一錢不以取諸官,而性獨嗜書,往往出俸購之,及晚年而所得之書過於其舊,然絕無國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書,求其有字而已,牙籤錦軸之工,非所好也。」
    嗣祖太學公,又益好讀書,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復有五六千卷。自罹變故,轉徙無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於意外。二十年來贏塍擔囊以游四方,又別有所得,合諸先世所傳,尚不下二三千卷。其書以選擇之善,較之舊日雖少其半,猶為過之。
    自少為帖括之學者二十年,已而學為詩古文,以其間篡記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餘年,讀書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本生祖贊善公文集至數百篇,而未有著書以傳於世者。昔時嘗以問諸先祖,先祖曰:「著書不如抄書。凡今人之學,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見之書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讀書而已。」
    先祖性豪邁不群,然自言少時日課抄古書數紙,今散亡之餘猶數十帙,他學士家所未有也。
自炎武十一歲,即授之以溫公《資治通鑒》,曰:「世人多習《綱目》,余所不取。凡作書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書改竄而為自作也。班孟堅之改《史記》,必不如《史記》也;宋景文之改《舊唐書》,必不如《舊唐書》也;朱子之改《通鑒》,必不如《通鑒》也。至於今代,而著書之人幾滿天下,則有盜前人之書而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書百卷,不若得宋人書一卷也。」
    念先祖之見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猶在耳,乃泫然書之。
(選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刪改)

譯文
    我的先祖安家居住在海邊,世代都是讀書人。我的高祖父做給事中時,正值正德末年。當時天下只有王府、官署及建寧書坊才有刻板,那些在民間傳佈的,不過是《四書》、《五經》、《通鑒》及性理之類的書籍。其他的書即使有刻板印刷的,不是喜歡古籍的人家不會收藏,但是我家已經有六七千卷書。嘉靖年間,家業衰敗,但是那些書還保存得完好無損。倭寇侵犯江東各州縣,高祖父收藏的書籍連同顧家的老宅子全都被倭寇焚燬了,沒有一點遺留。
    到了萬曆初年,曾祖父連續任官做到兵部侍郎,他注重操守,為官清正廉潔,即使一文錢也不從官府非法謀取,但是平生嗜好收藏圖書,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祿來購買書籍,到了晚年所買的書非常舊,但絕沒有國朝初年以前的刻板。曾祖常常說:「我收藏的圖書,只在意書籍的書寫內容,書的包裝華美,不是我所喜歡的。」
    我的嗣祖父是太學生,又更加喜歡讀書,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藏書,到我立嗣時,又有五六千卷圖書。自從遭遇變故,輾轉遷徙居無定所,十分之六七的藏書散落丟失了,多是因為意外而丟失。二十年來,腿纏綁布肩挑書袋雲遊四方,又另有所獲,加上前幾代傳下來的,還不少於二三千卷書籍。那些書因為挑選得好,比起以前雖然少了一半,還是要比以前藏書的質量高。
    從少時開始,學習科舉應試文章二十年,以後學習賦詩寫古文,偶爾改動記錄舊事,到了四十歲,便想穿鑿附會,發表虛妄之談;又過了十幾年,讀書一天天增加,便後悔以前寫的文章的錯誤。祖父贊善公的抄文編在一起達到幾百篇,卻未曾撰寫著作在當世流傳。以前我曾經問過嗣祖父這個問題,嗣祖父說:「寫書不如抄書。大凡現在人的學問,一定趕不上古人;現在人所讀書的廣博,一定趕不上古人。你要好好努力,認真讀書。」
    嗣祖父性格豪邁,超然不群,然而他自己說小時候每天的功課就是抄寫幾張紙古書,現在散落丟失餘下還有幾十本,這是其他讀書人的家裡所沒有的。
    從我十一歲時起,嗣祖父就教我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嗣祖父說:「現在大多數人都只瀏覽《綱目》,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大凡撰寫著作,沒有比那些把前人的著作竄改當作自己創作弊病更大的。班固改《史記》,他的水平一定趕不上《史記》高;宋景文改《舊唐書》,他的水平一定趕不上《舊唐書》高;朱熹改《資治通鑒》,他的水平也一定不及《資治通鑒》高。」
    嗣祖父去世已經二十七年了,他的話好像還在耳邊,我淚流不止寫下這些文字。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