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蕤謀略奇書《反經》(《長短經》)60【反經變通】古文翻譯註解

變通六十

  
製造假象,蒙騙敵人,是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孫臏當年就利用對手的狂妄驕橫,用「增灶」迷惑敵人,誘其輕進,結果在馬陵道上一舉殲滅了不可一世的龐涓,給中國軍事史增添了又一個輝煌的戰例,至今為人傳誦。
  【經文】
  孫子曰:「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何以明之?
  魏原趙攻韓,齊田好為將而救之,直走大梁。魏將龐涓去韓而歸,齊軍已過而西矣。孫臏謂田忌說:「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用兵者,固其勢而利導之。兵法曰:百里而趨利者蹶其將軍。使齊軍人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明日為三萬灶。」涓喜曰:「吾固知齊卒怯也。
  入吾地三日,士卒亡已過半。」乃棄其步兵,與輕銳倍日並行逐之。臏度其暮至馬陵,道狹而多險,可伏兵。乃斫大樹白書之曰:「龐涓死樹下」。令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見火舉而發」。涓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書。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涓乃自到,曰:「果成豎子之名也。」
  虞詡薦武都郡,羌率眾遮詡於陳倉崤谷,詡令吏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問曰:「孫子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三十里,以戒不虞。
  今且行二百里,何也?」詡曰:「虜眾既多,吾徐行則易為所及,疾行則彼不測之。且虜見吾灶多,謂郡兵來至。孫子見弱,吾示強,勢不同也。」[昔王濬在蜀,作船欲代吳,預流柿江中以威之。及至唐,李靖欲伐荊州襲蕭銳,乃投柿於江中,使蕭見之,靖尋以兵,隨柿而下,蕭銳不備,遂虜之,平荊關。夫兵法變通,不可執一,諸君得之矣。]
  故曰:料敵在心,察機在目,因形而作,勝於眾,善之善者矣。此變通之理也。
  【譯文】
  孫子說:「要想調動敵人,就要會用假象欺騙敵人,敵人一定會上當的。」
  有什麼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點呢?
  魏國與趙國聯兵攻打韓國。田忌率兵,直奔大梁。魏國大將龐涓知道以後,急忙離開韓國,趕回魏國。這時,齊國的軍隊已經開到西邊去了。孫臏對田忌說:「那三晉的戰士,素日勇猛凶悍,輕視齊國;而齊國的軍隊卻號稱怯懦。善於作戰的人,要會順應形勢,加以正確的引導。兵法上說:走一百里路程爭利,如沒有後援,就一定會使領兵的大將受挫。應該讓我們的軍隊,在進入魏國境內的第一天,築十萬個大灶台;第二天築五萬個灶台,第三天築三萬個灶台。」龐涓看到後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以後只有三天,逃跑的就超過半數。」龐涓扔下他的步兵,帶著精銳的輕裝騎兵,晝夜兼程,追逐齊軍。
  孫臏估計龐涓以這樣的速度行軍,在天黑的時候就會趕到馬陵。馬陵的道路狹窄,兩邊儘是絕壁,可以埋伏軍隊。孫臏又把一棵大樹的皮砍下一塊,露出白色的木質,在上面寫下了「龐涓死於此樹下」的字樣。又命令一萬名射箭能手,埋伏在道路兩邊,約定說:「晚上看見點起火來,就一起放箭。」
  龐涓果然在夜裡來到了這棵樹下,看見白色的木質上有字,就鑽木取火,照著去看。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一片混亂。龐涓知道敗局已定,就自殺了。臨死前他說:「這一仗可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
  虞詡被舉薦為武都郡守,羌族首領率領著人馬在陳倉的崤谷攔截虞詡。
  虞詡讓手下每人各築兩個灶台,一天增加一倍。羌兵看到日漸增多的灶台,不敢向前追趕。有人問虞詡說:「孫臏當年是每天減少灶台,您卻每天增加。
  兵法上說,每天最好行進三十里,以防備不測。您卻行進了二百里,這是為什麼?」虞詡說:「敵軍人數眾多,我如行軍緩慢,就會被追趕上,而疾速行軍,敵軍難測我軍的行動,況且敵人看到我們的灶台不斷增多,以為是郡裡的兵馬來了。孫臏是故意顯示其弱小,我則是顯示強大,形勢各有不同。」
  [當年,王濬在蜀造船,準備攻打吳國,有意把造船砍下的碎木片放置在江中,用來威嚇吳國。到了唐朝,李靖要攻打荊州,襲擊蕭銳,故意把碎木片投入江中,讓蕭銳看見,李靖隨即率領軍隊順流而下,在蕭銳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俘虜了他,由此平定了荊州。兵法有變有通,不可偏執一端,要懂得靈活運用。以上戰例中的勝利者,都是掌握了兵法的人。]
  所以說,要用心估量對手,用眼觀察關鍵之所在,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策略,這樣就會避免因追隨別人、因循舊例而失敗。這就是變通的道理。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