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老子第14章》白話文意思翻譯

第十四章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1;聽之不聞,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詰4,故混而為一5。其上不徼6,其下不昧7,繩繩兮8不可名,復歸於無物9。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十。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謂道紀⑿。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註釋]
1夷:無色。
2希:無聲。
3微:無形。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4致詰:詰,音ji(陽平),意為追問、究問、反問。致詰意為思議。
5一:本章的一指"道"。
6徼:音jiao(上聲)。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7昧:陰暗。
8繩繩:不清楚、紛芸不絕。
9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十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⑾有:指具體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

[引語]
本章是描述「道」體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別以具體的形象——山谷和水,來比喻道的虛空和柔弱。本章以抽像的理解,來描述「道」的性質,並講到運用「道」的規律。在這裡,「道」即是「一」。在前面幾章中,老子所說過的「道」有兩種內涵,一是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即宇宙本體;一是指物質世界或現實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這兩者之間實際是相互聯繫的。本章所講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講「道」的兩方面內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飄渺,不可感知,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然而又是確實存在的,是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不像」。「道」有其自身的變化運動規律,掌握這種規律,便是瞭解具體事物的根本。

[評析]
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緊接著對此作了闡述。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