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鄧王元裕,高祖第十八子也。好學,善談名理,與典簽盧照鄰為布衣之交。常稱曰:"寡人之相如也。"照鄰范陽人,為新都尉,因染惡(惡原作患,據明抄本改)疾,居於陽翟之具茨山,著釋《疾文》及《五悲》。雅有騷人之風,竟自沉於穎水而死。照鄰寓居於京城鄱陽公主之廢府。顯慶三年,詔征太白山隱士孫思邈。亦居此府。思貌華原人,年九十餘,而視聽不衰。照鄰自傷年才強仕,沉疾困備,乃作《蒺藜樹賦》,以份其稟受之不同。詞甚美麗。思邈既有推步導養之術。照鄰與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皆執師資之禮。嘗問思貌曰:"名醫愈疾。其道何也?"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故天有四時五形,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散而為露,亂而為霧,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霓。此天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亦人之常數也。陽用其精,陰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為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隔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彗孛流飛。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此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澤不降,川澤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灸。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體有可消之疾,天有可消之災。通乎數也。"照鄰曰:"人事如何?"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照鄰曰:"何謂也?"思邈曰:"心為五臟之君。君以恭順為主,故心欲小。膽為五臟之將。將以果決為務,故膽欲大。智者動象天,故欲圓。仁者靜象地,故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為大膽也。'《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仁之方也。《易》曰:'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照鄰又問:"養性之道,其要何也。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苟不自慎而能濟於厄者,未之有也。故養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恆以憂畏為本。《經》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憂畏者,死生之門,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源。故士無憂畏則仁義不立,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盈,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臣無憂畏則勳庸不建,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故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夫憂畏者,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人無憂畏,子弟為勍敵,妻妾為寇仇。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懼於遠。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能害,陸行虎兕不能傷。五兵不能及,疫癘不能染。讒賊不能謗,毒螫不加害。知此則人事畢矣。"思邈尋授承務郎,直尚藥局。以永淳初卒,遺令薄葬。不設冥器,祭祀無牲牢。死經月餘。顏色不變。舉屍就木。如空衣焉。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代。(出《譚賓錄》)
【譯文】
唐朝鄧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兒子,喜歡學習,擅長談論辨名析理之學,典簽盧照鄰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經常聲稱,說:"我的命相就這樣了。"盧照鄰是范陽人,任新都尉,因為患有難醫治的疾病,他住在陽翟的具茨山,編著並註釋《疾文》和《五悲》。盧照鄰性情高雅頗具詩人風度,不料後來竟投穎水自殺身亡。盧照鄰曾居住在景城鄱陽公主廢棄的府第中。顯慶三年時,唐高宗召見太白山隱士孫思邈,當時孫思邈也住在這裡。孫思邈是華原人,當年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他的視力和聽力都一點沒有減弱。盧照鄰見到孫思邈後傷感自己正在壯年,卻疾病纏身,久治不愈,終日裡困頓疲備,於是作《蒺藜樹賦》,用來傷悼他與孫思邈二人之間承受自然的體質的差異。盧照鄰作的賦,詞句極其美麗。孫思邈會算天象曆法和攝生養性之術。盧照鄰和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都用對老師的禮節待孫思邈。他們曾問孫思邈,說:"名醫能治好病,是根據什麼道理呢?"孫思邈說:"我聽說通曉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體,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為本體,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輪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換更迭,這是大自然在運動。自然界中的大氣,合起來就成為雨,流動的時候就成為風,散發開去的時候就成為露,紊亂無序時就成為霧,凝聚時就成為霜雪,伸展擴大成為虹霓,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律。人體有四肢和五臟,醒著、睡時,呼出吸進,吐故納新,精脈和氣血循環。流動就是血氣循環,顯現出來就是人的氣色,放出來的就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運動。陽用它的精華,陰用它的形體,這是天與人相同的,及至它違背了這正常規律就要生病了。蒸就發熱,不然就生寒,淤結就成為瘤贅,阻隔就成為癰疽,奔走過疾,就氣喘噓噓用盡了精力,就會焦枯,根據表面的診斷,可以檢查出身體內部的變化。從人體類比自然界也是這樣。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變化,星辰運行中出現的差錯,日蝕、月蝕現象,彗星的隕落,這是自然界的危險的徵兆!寒暑顛倒,這就是外界的冷熱失常啊。石頭豎起。泥土跳躍,這是自然界的瘤贅啊。山崩地陷,這是自然界的癰疽。急風暴雨,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澤乾涸,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醫用藥物進行輸導,用針灸治病救人;聖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於用賢任能來治理天下。所以身體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災害,這全都是氣數啊!"盧照鄰說:"人世間的事情怎麼樣呢?"孫思邈說:"膽要大,心要小;智慮要圓通,行為要方正不苟。"照鄰說:"怎麼講呢?"思邈說:"心是五臟的元首,它應該遵循規律辦事,所以要謹慎。膽是五臟的將領,它必須堅決果斷,所以膽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動如同天,所以要圓通,仁義的人沉靜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詩經》說,'好像走到了深淵的邊緣,彷彿踩在薄薄的冰層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壯的武士,保衛著三公九卿,是大膽。'《傳》說'不因為有利可圖就返回去;不因為行仁施義就悔疚,就是仁義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經》說'遇到機會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這就是明智人的圓通。'"盧照鄰又問:"養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孫思邈說:"天有滿有虧,人世間的事情有許多艱難和困苦。如果不謹慎行事而能從危難中解脫出來的人,從來也沒有過。所以講求養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謹慎。自己謹慎的人,長期以憂畏為根本。《經》說,'人不畏懼災禍,天就要降災難給你。'憂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禍福的根本,吉凶的源頭。所以讀書人無憂畏,仁義就不存在;種田的人無憂畏,糧食就不能增產;做工的人無憂畏,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和法則;做買賣的人無憂畏,經營就不能盈利;當兒子的無憂畏,孝敬父母親就不至誠;做父親的無憂畏,慈愛就不執著;為人臣子的無憂畏,就不能建功立勳;身為君王的無憂畏,國家就不會安定,因此養性的人,失掉了憂畏就心思紊亂沒有條理,行為焦燥,難以自持,神散氣越,意迷志搖。應該活著的卻死了,應該存在的卻消亡了,應該成功的卻失敗了,應該吉利的卻遇凶險。啊憂畏就像水與火一樣,一會兒也不能忘掉它呀!人無憂畏,子弟就會成為你的強敵;妻妾變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後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後是畏你自身。你不忘憂畏,就不被別人限制,自己永記憂畏就不受別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謹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懼眼前憂慮,就不害怕以後的磨難。能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龍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這些雄猛的動物都不會傷著你;各種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種疾病、瘟疫也傳染不上你;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也譭謗不了你;有毒的蜂、蠍也螫不到你。瞭解這個道理的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孫思邈被授予承務郎,執掌藥局事務。孫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性畜。他死後一個多月,顏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屍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樣。孫思邈一生撰寫《千金方》三十卷,傳給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