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留形;
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
[譯文]
道理無存事物當然無存,排除事物而執於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體那樣不通;內心空虛環境也跟著空虛,不顧環境的干擾而想內心寧靜的人,就像聚集腥膻之物而且想排除蟻蠅一樣愚蠢。
[賞析]
有人才有影子,沒有人影子自然就沒有了,如果人都不存在了,又到哪裡去尋找影子呢?世間的道理也是如此,沒有客觀事物作依據,那麼執著於空乏的理論是沒有用的。
對於人的內心世界來說,如果內心是虛空的,沒有絲毫的慾望,即使身處酒肆妓院,也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否則你就是隱居在深山幽谷,心中仍然徘徊著酒色財氣的念頭,形式上的擺脫並不能說明心中真正的放棄,所以環境的空虛並不是內心的空虛。相反只有內心做到了虛空,環境也就自然而然的空虛了。
文殊菩薩就曾在酒肆和妓院中宏揚大乘佛法,教化眾生,但他本人卻沒有絲毫破戒和不淨的念頭。